生物製藥CDMO行業:滿足製藥企業外包需求,國內市場群雄逐鹿|高特佳...

2021-01-08 高特佳

全文3000字,閱讀時長約8分鐘

作者:高特佳博士後創新基地

何為CDMO?

生物製藥CDMO(Contract Design &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是生物製藥的合同研發生產外包組織,主要是為了滿足製藥企業對於研發階段或商業化階段將部分生產外包的需求。

由於創新藥領域不斷發展、研發成本和風險高企,越來越多生物製藥企業會選擇CDMO服務,從而節約成本、控制風險並提升研發效率。以獲得臨床批件(IND)為界,CDMO分為IND前服務及IND後服務。

圖1:CDMO的IND前服務及IND後服務

來源:藥明生物招股說明書

全球生物製藥CDMO行業發展,是建立在生物製藥行業高速增長的基礎之上的。根據三星生物年報中引用的EvaluatePharma報告數據:2019年,全球生物製藥市場規模2623億美元,佔全球藥物市場比例為29.4%;預期2025年,全球生物製藥市場規模3987億美元,佔全球藥物市場比例為32.1%。

而根據三星生物年報中引用的Frost&Sullivan報告數據,2019年,全球生物製藥CDMO市場規模119億美元;預期2025年將翻倍,達到253億美元。

圖2:全球生物製藥CDMO市場規模

驅動因素有哪些?

作為生物製藥的上遊環節,CDMO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生物製藥行業的繁榮有關。我們認為,促進生物製藥企業研發投入增加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世界範圍內未滿足臨床需求持續促進創新藥物研發;仿製藥物的激烈競爭及價格管制;由於技術進步及監管發展,生物製藥市場佔全球藥物比例上升,2016年20%左右已上升至2019年30%左右。促進生物製藥研發生產提高外包比例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研發投入回報率下降;獲批的創新藥中,來自於小型藥企研發的佔比逐漸提升;降低研發及生產成本;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及折舊;研發進程的快速響應;提高生產供應的穩定性;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等創新制度。

促進生物製藥CDMO向中國轉移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中國人才水平的持續提高、工程師紅利、科學家紅利;中國成本優勢(基建、人工、原材料等);中國廣闊的市場。

行業壁壘在哪裡?

我們認為,生物製藥CDMO行業壁壘,主要在於:

客戶轉換成本高:因為涉及較為複雜的技術轉移,並且需要滿足監管要求,客戶在研發進程中一般不會更換CDMO服務商;產能/資金:一定規模的廠房及設備投資一般過億元;技術積累:細胞株構建、抗體或ADC或病毒載體等生產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均需技術積累;人才:有歐美成熟藥企生產經驗或CDMO經驗的高管為稀缺人才。

國際主要公司:佔據先發優勢

CDMO模式最早應用於歐美市場。在先發優勢之下,歐美生物製藥CDMO需求佔據了全球主要的市場份額。代表性企業如下:

1、瑞士龍沙(Lonza)

1897年成立,20世紀80年代年開始CDMO業務,90年代通過收購進入生物製藥CDMO業務,此後不斷通過收購及戰略合作擴大業務;中國方面,2010年在廣州南沙建廠,2018年在廣州建生物製藥廠。

2019年,生物製藥CDMO業務,產能大約26萬L,臨床前及臨床階段訂單超過380個,商業化階段訂單超過40個。製藥板塊實現收入約41.67億瑞士法郎(約3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該收入包含了CDMO、製藥及消費者健康產品。

2、德國勃林格殷格翰(BI)

1885年成立,全球製藥20強。早在上世紀60年代,公司就開展了生物藥物科研開發以及生產的相關工作。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藥物生產基地於2017年5月正式啟用,客戶包括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北海康成等。

2019年,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製藥CDMO業務,產能大約30萬L,收入約7.86億歐元(約6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

3、韓國三星生物

2011年成立,專注於生物製藥CDMO業務,2013年開始陸續承接BMS、羅氏等公司的業務。2019年實現收入7016億韓元(約4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1%。產能達到36.4萬L,目前為全球第一。三星生物的策略較為激進,先建產能、再拓展業務,同時試圖從後往前布局CRO業務。

4、藥明生物

2010年成立,依靠藥明康德產業資源,實現了快速發展。現有產能4.2萬L,計劃拓展至28萬L。通過自建及收購已在愛爾蘭、德國、美國等地布局,實施全球雙廠戰略,方便客戶實施技術轉移。同時,已進入有潛力的疫苗CDMO業務,並和國際疫苗巨頭籤署長期合作訂單。

2019年實現收入39.8億,同比增長57%。截至2019年底,進行中項目共250個,其中臨床前項目121個,早期臨床項目112個,後期臨床項目16個,商業化生產項目1個;商業化階段訂單數量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國內主要公司 :群雄逐鹿

近年來,受環保、研發成本等因素制約,歐美醫藥外包服務產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我國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市場。

目前,國內生物製藥CDMO行業呈現多元發展、群雄逐鹿的局面。代表性企業如下:

表:國內CDMO代表性企業

主要關注維度:

客戶獲取及留存;服務質量;團隊;產能;質量認證;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關注新一代生物技術平臺:單抗、雙抗、ADC為基礎,預期領先平臺需布局基因治療、病毒載體、微生物發酵等新一代生物技術平臺;潛在風險:訂單不足;產能過剩(幾年後可能有收購整合機會);估值較高;智慧財產權糾紛;核心人員流失;新一代技術平臺下遊需求不及預期。

受益於全球產業鏈向國內轉移,以及國內外創新藥行業蓬勃發展,國內生物製藥CDMO行業處於高景氣階段。從長期來看,伴隨著人類對健康、長壽的不懈追求,CDMO行業有望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令其成為值得長期關注的優質賽道。

相關焦點

  • 生物製藥CDMO行業:滿足製藥企業外包需求,國內市場群雄逐鹿
    生物製藥CDMO(Contract Design &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是生物製藥的合同研發生產外包組織,主要是為了滿足製藥企業對於研發階段或商業化階段將部分生產外包的需求。由於創新藥領域不斷發展、研發成本和風險高企,越來越多生物製藥企業會選擇CDMO服務,從而節約成本、控制風險並提升研發效率。
  • 國內最大質粒病毒車間投產,金斯瑞加速布局CDMO業務
    CMO/CDMO行業的準入門檻較高。中國雖然入門較晚,但在人才、基礎設施和成本結構競爭優勢等各方面顯示出異常強勁的成長潛力。目前,大型國際製藥公司正尋求外包開發,而中國的政策積極鼓勵新藥研發。在此環境下,中國的CMO/CDMO公司成長為跨國製藥公司的戰略供應商。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生物製藥服務市場表現出異常強勁的增長。
  • 2020-2026年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到**年,約有價值2590億美元的藥品面臨專利失效,這對於以西藥藥品仿製為主的中國市場來說,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機遇。同樣,**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並有望形成6000億-8000億元的生物醫藥市場。這些都為國內藥企提供了絕佳的成長環境。可以預見國內生物製藥行業將會有一個樂觀的發展前景。
  • 我國醫藥外包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作者:創新服務研究隨全球醫藥外包轉移及國內外包需求釋放,我國醫藥外包未來成長空間較大,行業呈現「一超多強、兩極分化」格局,CMO成長迅速且以化學藥為主,國內具備國際資質認證的CRO企業是國內外藥企進行藥品全球化布局的首要選擇。
  • 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7-2022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7-2022年)認為,在市場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動下,我國生物製藥行業產銷均保持較快增長。**年全年,生物藥品製造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775.43億元,同比增長19.42%;**年,我國生物藥品製造業需求穩定增長,實現銷售收入2381.36億元。
  • 國內重組蛋白藥物領軍企業科興製藥今日登陸科創板
    科興製藥登錄科創板 圖片:公司提供  完整的生物藥研發體系  資料顯示,科興製藥是一家主要從事重組蛋白藥物和微生態製劑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目前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重組蛋白藥物「重組人促紅素」、「重組人幹擾素α1b」、「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和微生態製劑藥物「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產品已沉澱一定行業優勢地位和市場影響力。近年來公司依託政策支持和營銷渠道深耕,保持穩定發展,已成為國內重組蛋白藥物的領軍企業。  財務數據來看,公司銷售規模和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 中國生物醫藥外包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  《中國生物醫藥外包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在多年生物醫藥外包行業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生物醫藥外包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生物醫藥外包市場各類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生物醫藥外包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查研究。
  • 2020中國-阿聯創新投資大會:國內生物製藥業瞄準中東藍海市場
    國內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在過去二十年經歷了飛速成長,一如當年的國內家電產業,從最初國外進口,到消化吸收,進而創新超越,本土創新藥同樣遵循這條發展路徑,已經開始在國際市場佔據越來越多的份額。2003年非典期間,除了低水平的仿製藥,國內基本沒有生物製藥創新企業,因此在非典爆發後一段時間都無法查明病原體。
  • 泰林生物,行業領先的製藥裝備供應商
    第二,重點剖析個股:泰林生物-行業領先的製藥裝備供應商業務:主營業務以微生物檢測與控制技術類儀器和製藥裝備的研製和銷售為主:泰林生物是國內微生物檢測儀器領域的先行者,在細分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實控人:葉大林和倪衛菊夫婦控制公司66%的股份表決權,葉大林擔任公司董事長,倪衛菊擔任公司的董事;上下遊情況,上遊是鋼鐵、機械、電氣行業,下遊以製藥企業為主產品銷售方面直銷和代銷各佔一半近幾年以來,公司1年內的應收帳款基本上維持在90%左右的較高水平
  • 業務覆蓋生物製藥全產業鏈 科興製藥發力基因工程藥物賽道
    國內重組蛋白藥物領軍企業-科興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興製藥」)披露了在科創板的招股書後,這家業務覆蓋生物製藥全產業鏈條的企業迅速吸引了外界關注。眾所周知,醫藥行業具有投資周期長、研發風險高等特點,而科興製藥經過二十幾年的醫藥研發與產業化技術沉澱,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藥物研發創新體系,覆蓋從藥物發現、藥學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至產業化等多個環節。
  • 2019年十大製藥裝備品牌企業排名
    手工加油潤滑滴油潤滑油浴潤滑和飛濺潤滑油環潤滑壓力循環潤滑2019年製藥裝備十大品牌序列品牌企業名稱企業地址企業經營範圍1東富龍Tofflon上海東富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閔行區都會路1509號化工機械、生物醫藥機械、儀表自動化、製藥工程科技諮詢
  • 2021年我國製藥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值得關注!_製藥裝備,醫藥-製藥網
    助力我國從製藥裝備大國走向製藥裝備強國,是藥機人奮鬥的目標,在2021新的一年開啟之際,製藥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正受到業內的關注。 製藥裝備 (圖片來源:製藥網)   設備集成化   傳統製藥裝備往往不注重工藝的連續性,難以滿足現代製藥生產的需求。
  • 2019BPE廣州國際生物製藥技術及分析檢測展覽會
    作為華南地區權威的展會,BPE廣州國際生物製藥技術及分析檢測展覽會舉辦是為更好推動生物製藥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解決企業的痛點難點,促進整個生物技術產業鏈交流合作,推動技術革新和產業協同發展,搭建政、產、學、研、用、融交流合作平臺,實現生物製藥行業往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 科興製藥今上市:國內重組蛋白龍頭 聚焦生物藥主賽道
    作者 | 袁禕蔓  2020年12月14日,科興製藥(688136.SH)正式掛牌上市。作為國內重組蛋白領軍企業,上市當天,科興製藥就受到市場的熱捧,其股價開盤就衝到了每股44.36元,較發行價漲幅達98.66%。
  • 製藥企業數位化轉型成焦點 HLTPharma將助力
    高效持續的新藥研發是製藥行業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全球頂尖藥企是數位化轉型的弄潮兒,輝瑞、諾華、羅氏、默沙東等同樣已將新技術應用於新藥研發的方方面面,行業中也誕生了Flatiron和science 37這樣代表性的公司。就國內製藥企業而言,雖然整體的新藥研發能力差距仍然很大,但在政策推動和本土創新企業的幫助下,正迎頭趕上。
  • 科興製藥科創板上市:國內重組蛋白龍頭 聚焦生物藥主賽道
    科興製藥科創板上市:國內重組蛋白龍頭 聚焦生物藥主賽道 2020-12-19 11:25:03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 生物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研究:行業高增長期,把握兩大發展方向
    CMO/CDMO 產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產能利用和成本控制構成企業 競爭優勢。CMO/CDMO 企業通常須擁有先進的研發場地設施、具備中試和大 規模生產能力的 GMP 標準生產工廠,才能滿足下遊製藥公司的要求。
  • 十張圖了解2021年國內化學製藥龍頭企業恆瑞醫藥市場現狀與發展...
    恆瑞醫藥是國內知名的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研究和生產企業,其中抗腫瘤藥收入佔比總收入的45%,佔據主要比重。2020中國化學製藥行業創新型優秀企業品牌TOP10中,恆瑞醫藥位列第一位。在發展勢頭良好的化學藥行業,恆瑞醫藥具有一定的規模和集中優勢,發展前景廣闊。
  • 博騰製藥甘當強生製藥「家丁」
    強生「家丁」5月10日晚間,證監會網站披露了重慶製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騰製藥) IPO招股書,「叩關」創業板。據悉,博騰製藥是一家為跨國製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醫藥定製研發生產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家成立約7年的企業,是主要生產包括治療愛滋病、C型肝炎、心血管、糖尿病及抗腫瘤等新藥的高級醫藥中間體。
  • 步長製藥趙濤:著力生物製藥轉型,切實踐行社會責任
    會上,趙濤董事長以「轉型發展」、「社會責任」為主題發表演講,講述了步長製藥在生物製藥轉型發展上的戰略布局。步長製藥成立以來,以「聚焦大病種、培育大品種」為發展戰略,以專利中成藥為核心,致力於中藥現代化,充分發揮了中藥在心腦血管這一「大病、慢病」領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立足心腦血管市場、覆蓋中成藥傳統優勢領域、聚焦大病種、培育大品種的立體產品格局,是國內最大的心腦血管中成藥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