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璐 編輯/ 鄢子為
近日,生物科技公司金斯瑞對外宣布,其位於鎮江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滿足臨床樣本生產需求的質粒病毒車間正式啟動投產。此次投產使用的病毒車間嚴格按照GMP規範建立,將完全用於基因細胞產品的載體生產,具有臨床I/II期樣本生產能力。
根據金斯瑞方面介紹,該質粒車間和病毒車間分別擁有4條生產線,總面積約5000m2,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質粒病毒車間,能夠同時進行20多個項目的工藝開發。據悉,金斯瑞質粒病毒車間的團隊負責人都有超過10年的相關豐富經驗,目前已有10餘項正在進行的IND項目。此次投產的病毒車間能夠為客戶提供臨床級別的載體生產服務,幫助客戶的項目實現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快速轉化。
質粒病毒車間的順利投產,標誌著金斯瑞生物醫藥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平臺已具備ADD(抗體藥)業務和GCT(基因治療、細胞治療)業務服務能力,將成為江蘇省內最大的覆蓋抗體藥物和基因細胞治療的一站式生物藥發現與開發服務平臺。截至2021年商業化生產中心建成時,金斯瑞CDMO平臺將成為擁有中國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涵蓋細胞治療、基因治療以及抗體藥研發的生物藥商業化生產中心的平臺。
醫藥合同定製研發生產(CDMO)模式是一種新興的醫藥研發和生產代加工業務模式,能夠為製藥企業以及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醫藥特別是創新藥的工藝研發及製備、工藝優化、放大生產、註冊和驗證批生產以及商業化生產等定製研發生產服務,已經越來越成為製藥企業的長期戰略選擇。近年來,起步於基因合成技術金斯瑞,正在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業務範圍已涵蓋生物藥CDMO、細胞治療、生命科學服務及產品、以及工業合成生物產品四大領域。
2019年初,金斯瑞將原有CDMO業務進一步擴充,正式成立生物藥事業部,前韓國三星Bioepis高級副總裁Brian Min博士加入,擔任金斯瑞生物藥事業部執行長。目前,該事業部擁有員工400名左右,其中60%以上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均在羅氏、輝瑞、Henlius、Innovent等知名公司擁有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
藉助本次投產之際,《21CBR》記者專訪了Brian Min:
《21CBR》:您曾經在多家外資藥企工作過,在生物製藥領域,中外企業的技術差異在哪裡?
Brian Min:如今,開發新藥的成本很高,世界各地的仿製藥競爭也很激烈,製藥公司越來越傾向於外包藥物開發以加速新藥研發進程。
其實從技術上,我不覺得有太大差異。近年來,隨著中國和印度在人才培養和製藥技術研究方面的巨大進步,尤其是基礎設施完善、原料供應充足、運營成本優勢明顯的中國,正逐漸成為CDMO的新興市場。當前,CDMO業務正在從發達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歐洲和美國佔CDMO的市場份額已從2010年的75%下降至2018年的67%。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佔CDMO的市場份額已從之前的10%增加至15%,僅中國就佔據了約8%的市場。
CMO/CDMO行業的準入門檻較高。中國雖然入門較晚,但在人才、基礎設施和成本結構競爭優勢等各方面顯示出異常強勁的成長潛力。目前,大型國際製藥公司正尋求外包開發,而中國的政策積極鼓勵新藥研發。在此環境下,中國的CMO/CDMO公司成長為跨國製藥公司的戰略供應商。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生物製藥服務市場表現出異常強勁的增長。十年前,在中國很難找到一家能夠滿足西方客戶基本需求的合格的生物製藥服務公司,而如今,中國有許多優秀的生物製藥服務公司。
《21CBR》:對金斯瑞來說,CDMO業務是剛剛起步,未來生物製藥的整體戰略是怎樣的?
Brian Min:大型製藥公司勢必將越來越多的製造活動外包,並希望通過大型集成供應商來簡化外包製造供應鏈,尤其是與一站式CDMO合作,以此在全球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金斯瑞可以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包括針對基因&細胞療法的服務:集成的質粒和病毒平臺(工藝開發和GMP製造); 治療性抗體–從發現到工藝開發的端到端的服務,分析能力,以及開發蛋白或抗體藥物所需的所有專業知識。而在質量體系方面,金斯瑞希望成為中國質量最好的CDMO之一,並且符合美國質量法規的要求。
《21CBR》:我們看到,近年CDMO領域其實很火,龍沙在廣州建廠,奧浦邁、澳思康、邁百瑞等本土生物藥CDMO企業也爆出融資消息,從行業大勢看,會有哪些機會空間,是否有行業虛火?
Brian Min:現在,全球都將中國視為外包目的地。促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是為了將生物藥賣給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美國和歐洲的生產商需要考慮將生產外包給中國當地的合作夥伴或CMO。如果說機會的話,中國是增長最快的生物製藥市場之一。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著最大的患者群體。此外,中國的GDP僅次於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城市化及國家醫療保障進一步改善,這些因素使中國的生物製藥行業多年來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監管改革也為外包服務行業帶來了增長機會。 隨著國際國內需求增長,中國監管機構已採取戰略舉措來促進外包業務。2016年,中國開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試點,根據該制度,只有CFDA生物製劑批准號的持有人才能銷售該治療產品並對此負責,但持有人可以選擇自行製造藥品或外包給合同製造商。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首先在10個省和直轄市開始試點,其後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推廣。2017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發表進一步貫徹改革的聲明,據此,我們可預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不久將在全國推行,最終消除中國藥品合同生產的監管障礙。截至目前,共有381項MAH申請,僅上海市就有16個申請者攜手18個合同生產夥伴就24個藥物項目提交了MAH申報。
另外,在中國,生物仿製藥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單克隆抗體(mAb)療法仿製藥的時代已經到來。縱觀全球,由於與創新藥相比,仿製藥利潤率較低,開發商將越來越多地相關研發服務外包出去,市場的繁榮推動了合同生產組織(CMO)業務。儘管如此,為了有效高效利用資金,風險資本(VC)支持的中國生物製藥公司必須求助於CMO。 不過,未來五年,對生物加工及研發新能力的要求也將日益苛刻。因此,一些CMO正在積極提高自身能力以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