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頭幾乎沒有一棵真法桐

2020-12-03 搜狐網

  金陵晚報報導你知道嗎?南京人親切喚了七十多年的「法國梧桐」其實根本就是一個謬誤,70多年來,南京只引種過幾棵真正的法國梧桐,並且,最後的一棵「法桐」及其後代去年也終於銷聲匿跡了。哪裡還能見到真正的法國梧桐?年近70的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蔡劍華是最後在南京見到法國梧桐的人,他希望通過本報再次找到並親眼看一看真正的法桐。

  誤會了70年

  「其實,南京人眼中的法國梧桐不是真正的法桐。」蔡劍華開門見山地說。蔡劍華介紹,作為南京城市的「象徵樹」,報端或市民多稱這些樹為「梧桐」、「梧桐樹」,也有稱「法國梧桐」或「法桐」的,其實這些都不正確。據文獻記載,這種樹木通稱「懸鈴木」,屬懸鈴木科懸鈴木屬植物,與梧桐樹(屬梧桐科梧桐屬植物,也常用作行道樹和綠化樹種)比,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懸鈴木也包括三種,即美國懸鈴木(俗稱美國梧桐,簡稱「美桐」),英國懸鈴木(俗稱英國梧桐,簡稱「英桐」),和法國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簡稱「法桐」)。其中英國懸鈴木是法國懸鈴木和美國懸鈴木的雜交種,它們之間有著形態上和樹性上的差異。簡單說,根據果枝上的球果數來看:美桐多為一果球;英桐多為兩果球;法桐則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果球。現在,南京街頭所看見的「法桐」樹,其實大部分都是兩球的英國梧桐,只有在南大校園、中山陵園、植物園還有市內零星分布有一球的美國梧桐,而三球為特徵的「法國梧桐」,則很難看到。為什麼會有誤讀為「法桐」現象呢,這要從七八十年前說起。孫中山先生奉安於紫金山前夕,當年由宋美齡帶領中外專家,經過勘查選定,曾留學法國的東南大學教授常宗惠奉命從上海法租界購得懸鈴木數千株,單種植於陵園大道的就有一千多株,餘下的植於中山北路、長江路、江蘇路等處。後來的南京,又陸陸續續引進這種樹木作為行道樹。而來自於法租界的這種樹木,就這麼一直被稱作「法國梧桐」了。

  老教授和「最後的法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植物園工作的蔡劍華一開始也並沒有在意那些遍布南京城的「法桐」是否真的法桐。但是他注意到,在植物園原大門,有兩棵迥異的「法桐」:西邊的那棵顏色呈現灰褐色,結果時為一球,而每到秋冬樹皮呈小塊狀不完全剝落;東邊的那棵則有兩果,秋冬時候樹皮會呈片狀完全剝落,而樹幹的顏色則是粉綠色……仔細研究後蔡劍華才知道,這兩棵「法桐」並非同一種類,它們一個是「英國梧桐」,一個則是「美國梧桐」。那麼南京倒底有沒有眾口相傳的「法國梧桐」呢?蔡劍華找了很久,發現在南京還真沒有一棵法國梧桐,多數都為兩球果的英國梧桐。看來,當年大批引進的「法桐」,其實叫做「英桐」才對。在另一個植物園老專家宓廣林的指點下,最後蔡劍華在中山東路55所門口找到了一株真正的法國梧桐——三果懸鈴木,憑多年經驗蔡劍華看出,這棵約有近70年樹齡的粗壯樹木,應該是第一批引入南京的懸鈴木中的一棵。蔡劍華將這棵唯一的真法桐視為朋友,經常跑過去看它。2003年時,蔡劍華發現真法桐上出現了一些病蟲害跡象,樹幹已經被蟲蛀了。蔡劍華想,如果不採取措施,這唯一的法桐也就沒有了。蔡劍華從樹幹上剪下了一些枝條,嘗試著把枝條和野生英國梧桐進行嫁接繁殖。果然沒多久,55所門口的那棵法桐,因為蟲蛀得厲害被綠化所砍掉了。蔡劍華選擇的試驗場所在前湖附近,去年,蔡劍華跑去看時,這些枝條已經抽出了綠芽。可是沒想到,因為去年前湖附近的工程開始,施工隊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十來株真法桐後代當作野樹給推掉了。這最後的法桐也消失了。

  盼望提供「蛛絲馬跡」

  痛惜之餘,年屆七旬的蔡劍華又踏上了尋找法桐的道路,可是至今沒有找到「法桐」的身影。現在,蔡劍華希望能藉助報社讀者的力量,幫助他尋找「法桐」。蔡劍華告訴記者,其實作為行道樹,結三果或者更多果的法國梧桐,對城市環境的汙染比較大,效果不如雜交出的英國梧桐,這也是當年大規模引進英桐而不是法桐的真正原因。如有市民發現此「法桐」單株,請打本報熱線:84686500。 肖婷 朱波

相關焦點

  • 濟南一街道20多棵法桐被「抹脖子」 園林局已報警
    濟南一街道20多棵法桐被「抹脖子」 園林局已報警   好好的法桐樹竟然被「抹了脖子」,20多棵大葉女貞也被砍傷。  25日上午,記者在工業南路與奧體西路交界處一加油站附近看到,路南側一排有8棵法桐樹,其中有7棵被「抹了脖子」,另外一棵法桐的「頭」雖然沒有被完全砍斷,但也是傷痕累累。旁邊的20多棵大葉女貞也遭了殃,不是樹幹被砍斷,就是樹皮被剝。相比周邊馬路上那些枝條高聳的綠化樹,這些被「剃光頭」的法桐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十分刺眼。  「修剪樹木沒有這樣的!」
  • 中山陵1500棵百年法國梧桐遭天牛啃噬(圖)
    (王宏斌 攝)  中山陵園法國梧桐行道樹正遭受病蟲害的嚴重襲擊,已有近20棵百歲法桐被蟲掏空。中山陵園管理局園景園容處朱軍告訴記者,陵園大道等處的法桐行道樹已大幅減少,「活體文物」逐漸衰弱,他們已經對景區內的法桐行道樹、楓楊和部分櫸樹進行防治和修補,「治療」到本月底結束。
  • 南京將對1238株法桐行道樹進行修剪
    圖為發布會現場減少春季飄絮汙染,改善樹冠生長條件……在南京市委市政府11月2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20年南京主城區法桐行道樹冬季修剪方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中了解到, 南京將對中山北路、月苑南路、珠江路、太平南路、長樂路等
  • 南京54條道路發布法桐「飄絮預報」
    今年三月,園林部門在黃埔路上用懸鈴散噴灑法桐治理果毛飛絮。本報通訊員 胡罡攝  本報訊 (記者  馬金)「中山東路、珠江路——重度,寧海路、草場門大街——中度……」昨天,市綠化園林局和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共同開通法桐飄絮預報系統。即日起至6月底,每天分早、中、晚三個時段,發布全市54條道路的法桐飄絮程度,為市民選擇出行路線、採取防範措施提供參考。
  • 南京中山陵景區千棵近百年樹齡梧桐樹向遊客全面開放
    央廣網南京10月24日消息(記者楊守華 江蘇臺朱榮康)南京中山陵景區民國時期栽種的1310棵梧桐樹24日起全面向遊客開放,這些梧桐樹大多有5層樓高,生長了近百年,由於精心呵護,這些梧桐樹生長得枝繁葉茂,受到遊客的格外親睞。  1925年開始,南京中山陵一帶就栽種了很多梧桐樹。
  • 昨天我去南京啦!不僅被超大密集的「法國梧桐」驚呆,更醉倒在熙南...
    一入市區,小秋便被街巷兩旁粗壯且密集的法國梧桐驚呆了(講真,這裡的一棵梧桐樹,兩個壯漢估計都無法環抱!),這還要從一百多年前一位法國傳教士郎懷仁說起,南京第一棵梧桐樹便是當年由他栽種而來(因此得名法桐);  後來為了迎接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又在中山南路等沿途種植了兩萬顆法國梧桐,由此才成就了如今南京街道連綿不斷的綠蔭蔽日。
  • 南京為留秋色迷人 中山陵內近百歲法桐大道落葉不掃
    南京為留秋色迷人 中山陵內近百歲法桐大道落葉不掃 2014-11-04 20:33:0611月4日電 (記者 申冉)南京中山陵園內,1929年為孫中山先生迎櫬奉安,由千餘株法國梧桐行列而成的陵園大道,至今已有80餘歲「高齡」。
  • 南京將就修地鐵遷移梧桐樹方案徵求意見
    陸冰副市長代表市政府對社會各界對於南京城市建設、地鐵建設和綠化工作的關心表示感謝。他介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領導都十分關注法桐移植的事,做出了批示和要求,要求進一步優化方案,廣泛聽取市民意見,完善施工和移樹方案。
  • 展現城區形象 七裡河路打造"法桐一條街"
    展現城區形象 七裡河路打造"法桐一條街" 2007-11-16 08:22:00    作者:常新喜  通訊員 趙 靜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 南京「法國梧桐」真的是蔣介石為宋美齡而種?
    有一種樹,看到了,就想起了一座城。樹是梧桐樹,城是南京城。在南京,最最有名的行道樹就是這「法國梧桐」。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莫愁路、漢中路、陵園路...十米寬的路面上,被兩邊梧桐樹伸展開來的枝椏完全遮蔽,不論行走還是開車路過,通身都是沁入心脾的涼意。
  • 法桐毛、楊柳絮 城市小煩惱怎麼破?
    由於法桐生長速度快,3到5年即可成蔭,且法桐樹葉大,成蔭效果好,制氧能力也強,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鄭州市區開始廣泛種植法桐、毛白楊、國槐和泡桐等樹種。  根據鄭州市園林局去年年初的統計,鄭州全市法桐種植數量已達140.9萬棵,是全市種植數量最大的樹種。根據粗略統計,法桐行道樹在所有行道樹中所佔的比例大概佔到80%。
  • 倉庫路打造「法桐一條街」
    本報5月14日訊 記者14日從園林部門獲悉,為美化城市環境,茶葉市場周邊的倉庫路將建成「法桐一條街」,目前,144棵法桐已移植到該路上。  倉庫路綠化覆蓋全線618米,北起張莊路、南至鐵路線,濟南茶葉市場等單位分列道路兩側,過往行人、車輛密集,是一條路不長但很知名的老街道。
  • 南京人叫了多年的「法國梧桐」其實不是梧桐?為南京「梧桐」正名
    然而,此梧桐非彼梧桐,南京人叫了多年並引以為豪的行道樹「法國梧桐」,其實不是梧桐,也不是產自法國。「法桐」的真名叫懸鈴木南京人所統稱的「法桐」,其實包括懸鈴木科懸鈴木屬的三種植物,其正名分別為一球懸鈴木(也叫美桐)、二球懸鈴木(也叫英桐)和三球懸鈴木(也叫法桐),其中大多數為二球懸鈴木,極少數為一球懸鈴木,而至於三球懸鈴木,據說在南京已經看不到蹤影了。
  • 南京梧桐獎獲獎者:來世願為「法國梧桐」紮根南京
    南京梧桐獎獲獎者:來世願為「法國梧桐」紮根南京 2016-01-04 21:28:48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南京
  • 不是梧桐的法國梧桐,何以安家南京?
    、上海等地市民對街頭的行道樹的俗稱。,既是因為這一樹種適合栽種,也是受到當時歷史文化與市民情感的影響。種植行道樹的時候,不能單純選擇亞熱帶植物,還要考慮到樹的抗寒能力,避免一到秋冬季節行道樹大面積枯死。
  • 梧桐、泡桐和法桐
    對梧桐這一樹種,小時候很難分的清,我是直到大學畢業才知道個大概。「鳳棲於梧」、「沒有梧桐樹,難引鳳凰來」,這些說的就是梧桐了!由此也可以知道梧桐在我們國家是很古老的樹種。古人喜歡撫琴,三尺焦尾的古琴就是用梧桐樹的樹幹做的。用能引來鳳凰的梧桐樹製作的琴,彈起來毫無疑問可以引得百鳥朝賀,這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 軍營裡的那棵樹,這輩子也忘不掉……
    作者:方翰毅素材提供:謝子宜、徐聖文、鄒文川、張嚴嚴、王惠娟、趙行、張月森、馬耀輝、袁向陽明天就是植樹節了還記得軍營裡的那棵樹嗎只是漫漫黃沙的訓練場邊像列兵一樣整齊的柳樹裡的一棵第三棵……那一棵棵「花果樹」的背後凝聚了許多駐站官兵的心血夜以繼日、從不間斷那棵「花果樹」就是「我」夢開始的地方那棵樹,是我的成長印記「班長,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