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報導你知道嗎?南京人親切喚了七十多年的「法國梧桐」其實根本就是一個謬誤,70多年來,南京只引種過幾棵真正的法國梧桐,並且,最後的一棵「法桐」及其後代去年也終於銷聲匿跡了。哪裡還能見到真正的法國梧桐?年近70的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蔡劍華是最後在南京見到法國梧桐的人,他希望通過本報再次找到並親眼看一看真正的法桐。
誤會了70年
「其實,南京人眼中的法國梧桐不是真正的法桐。」蔡劍華開門見山地說。蔡劍華介紹,作為南京城市的「象徵樹」,報端或市民多稱這些樹為「梧桐」、「梧桐樹」,也有稱「法國梧桐」或「法桐」的,其實這些都不正確。據文獻記載,這種樹木通稱「懸鈴木」,屬懸鈴木科懸鈴木屬植物,與梧桐樹(屬梧桐科梧桐屬植物,也常用作行道樹和綠化樹種)比,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懸鈴木也包括三種,即美國懸鈴木(俗稱美國梧桐,簡稱「美桐」),英國懸鈴木(俗稱英國梧桐,簡稱「英桐」),和法國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簡稱「法桐」)。其中英國懸鈴木是法國懸鈴木和美國懸鈴木的雜交種,它們之間有著形態上和樹性上的差異。簡單說,根據果枝上的球果數來看:美桐多為一果球;英桐多為兩果球;法桐則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果球。現在,南京街頭所看見的「法桐」樹,其實大部分都是兩球的英國梧桐,只有在南大校園、中山陵園、植物園還有市內零星分布有一球的美國梧桐,而三球為特徵的「法國梧桐」,則很難看到。為什麼會有誤讀為「法桐」現象呢,這要從七八十年前說起。孫中山先生奉安於紫金山前夕,當年由宋美齡帶領中外專家,經過勘查選定,曾留學法國的東南大學教授常宗惠奉命從上海法租界購得懸鈴木數千株,單種植於陵園大道的就有一千多株,餘下的植於中山北路、長江路、江蘇路等處。後來的南京,又陸陸續續引進這種樹木作為行道樹。而來自於法租界的這種樹木,就這麼一直被稱作「法國梧桐」了。
老教授和「最後的法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植物園工作的蔡劍華一開始也並沒有在意那些遍布南京城的「法桐」是否真的法桐。但是他注意到,在植物園原大門,有兩棵迥異的「法桐」:西邊的那棵顏色呈現灰褐色,結果時為一球,而每到秋冬樹皮呈小塊狀不完全剝落;東邊的那棵則有兩果,秋冬時候樹皮會呈片狀完全剝落,而樹幹的顏色則是粉綠色……仔細研究後蔡劍華才知道,這兩棵「法桐」並非同一種類,它們一個是「英國梧桐」,一個則是「美國梧桐」。那麼南京倒底有沒有眾口相傳的「法國梧桐」呢?蔡劍華找了很久,發現在南京還真沒有一棵法國梧桐,多數都為兩球果的英國梧桐。看來,當年大批引進的「法桐」,其實叫做「英桐」才對。在另一個植物園老專家宓廣林的指點下,最後蔡劍華在中山東路55所門口找到了一株真正的法國梧桐——三果懸鈴木,憑多年經驗蔡劍華看出,這棵約有近70年樹齡的粗壯樹木,應該是第一批引入南京的懸鈴木中的一棵。蔡劍華將這棵唯一的真法桐視為朋友,經常跑過去看它。2003年時,蔡劍華發現真法桐上出現了一些病蟲害跡象,樹幹已經被蟲蛀了。蔡劍華想,如果不採取措施,這唯一的法桐也就沒有了。蔡劍華從樹幹上剪下了一些枝條,嘗試著把枝條和野生英國梧桐進行嫁接繁殖。果然沒多久,55所門口的那棵法桐,因為蟲蛀得厲害被綠化所砍掉了。蔡劍華選擇的試驗場所在前湖附近,去年,蔡劍華跑去看時,這些枝條已經抽出了綠芽。可是沒想到,因為去年前湖附近的工程開始,施工隊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十來株真法桐後代當作野樹給推掉了。這最後的法桐也消失了。
盼望提供「蛛絲馬跡」
痛惜之餘,年屆七旬的蔡劍華又踏上了尋找法桐的道路,可是至今沒有找到「法桐」的身影。現在,蔡劍華希望能藉助報社讀者的力量,幫助他尋找「法桐」。蔡劍華告訴記者,其實作為行道樹,結三果或者更多果的法國梧桐,對城市環境的汙染比較大,效果不如雜交出的英國梧桐,這也是當年大規模引進英桐而不是法桐的真正原因。如有市民發現此「法桐」單株,請打本報熱線:84686500。 肖婷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