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條道路發布法桐「飄絮預報」
「懸鈴散」治「毛毛雨」初顯成效,繼續徵集治理新招
今年三月,園林部門在黃埔路上用懸鈴散噴灑法桐治理果毛飛絮。本報通訊員 胡罡攝
本報訊 (記者 馬金)「中山東路、珠江路——重度,寧海路、草場門大街——中度……」昨天,市綠化園林局和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共同開通法桐飄絮預報系統。即日起至6月底,每天分早、中、晚三個時段,發布全市54條道路的法桐飄絮程度,為市民選擇出行路線、採取防範措施提供參考。
南京人俗稱的「法桐」夏季枝葉茂盛遮蔭效果好,冬季落葉不擋陽光,是很多城市重要的行道樹種。據統計,南京主城區約38萬株行道樹,法桐佔9萬餘株,數量僅次於香樟。
「我們前幾年做過對比測試,夏天法桐林蔭道路面氣溫要比無遮擋、裸露路面低3到4℃。」市綠化園林局副局長賀永順說。但法桐缺點也很明顯,每年4—6月球果開裂,果毛四處飄飛,對市民生活帶來極大幹擾。今年4月氣溫回暖快,天氣乾燥,有風日較多,4月15日以來,人們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毛毛雨」的威力。
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園林部門就開始了治理「毛毛雨」的嘗試。2010年起,園林部門試驗南農大研製的生物製劑「懸鈴散」。通過向法桐噴灑「懸鈴散」,抑制其花芽分化,使花序球果敗育,減少結球或讓果球萎縮,進而達到減少飄絮飛毛的目的。近兩年,對珠江路、黃埔路、丹鳳街、長江路等38條主要道路的法桐進行了噴灑治理,發現果球有所減少,受到藥劑噴灑的球果存在一定數量的萎縮。
「板倉街、東苑路等『懸鈴散』治理效果最好,飄絮飛毛減少了76%。」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強勝坦言,噴灑藥劑受樹高、風力、氣溫、建築物等多種因素制約,飄絮總體控制並沒有達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法桐飄絮治理難度確實很大,特別是老樹、大樹飄絮沒有得到有效緩解。」賀永順說,為了讓市民能提前預防,今年起,每年4—6月,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官網、官微和江蘇氣象微信公眾號、江蘇氣象微博同步實時發布「飄絮預報」。發布範圍為全市栽植法桐數量較多的54條道路,發布時間為早上8點、中午12點、晚上5點,按照飄絮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和重度。「目前是按照每天氣象情況結合不同路段法桐的生長情況,建立了『經驗模型』用於計算飄絮程度。」省氣象服務中心交通科副科長鮑婧說,該系統還處於試運行階段,希望廣大市民能通過預報系統參與互動,讓今後的預報信息更加準確。
城管部門則表示,法桐飄絮期間,將組織環衛隊伍加大清掃力度,確保在每天早晨7點前完成大面積清掃。同時,中午增加1次衝洗作業,並安排收集車輛沿街收運,及時清除毛絮。主城區試點採用手推式清掃車,避免大掃把清掃產生揚塵,棲霞、鼓樓等區嘗試用高射抑塵車吹落毛絮,小型手推清掃機配合清理路面。
下一步,市綠化園林局將通過各種途徑向社會徵集果毛治理新途徑、新方法、新技術,繼續加大治理力度,同時加強樹種規劃引導,對核心區域尤其是市民居住區附近的行道樹,結合城市更新適時優化調整樹種。
【新聞連結】
這些年使過的「治毛」招數
(1) 注射法
1990年開始,我市採用赤黴素、脫落酸等植物激素,以打孔注射等方式治理「毛毛雨」,主要在蔣王廟街等道路進行了試驗。但是,化學藥劑注射需每年對樹幹鑽孔,造成樹木傷害,且藥劑用量和時間段難以掌握,曾經出現樹木大量落葉、枝幹生長抑制等現象。
(2) 嫁接法
1996年開始,每年採用經過輻射誘變等技術處理的少果樹枝嫁接現有行道樹。共對江蘇路、上海路、華僑路、學府路等60多條道路的近3萬株法桐進行了嫁接。但是,嫁接過的「法桐」易發生病害,折斷,樹勢衰弱及恢復多果情況,後停止嫁接。
(3) 修剪法
法桐兩年生枝條開始結果,第三年果實成熟產生果毛,只要對兩年生以上枝條全部修剪就可以控制果毛的產生。同時大樹修剪後枝條變少,也可以減少產果量。近年來,園林部門對長江路、中華路等100條道路的法桐進行了修剪。但是,修剪對林蔭道特色影響很大,且城區法桐量大、樹高、枝繁,無法做到普遍修剪。
(4) 還曾採用高壓水槍衝洗、鼓風機鼓風、長杆高速旋轉刀片切割、中藥根埋等實驗手段,均未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