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先民已經發現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只不過在史書上的正式叫法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叫歲星(木)、太白(金)、熒惑(火)、晨星(水)、填星或鎮星(土)等到漢朝的時候,當時的人將世界萬物都與五行相配五方、五色、五味、五臟等等。星空自然也不能例外,就將發現的行星用金木水火土命名,至於各行星好像恰好是所對應的顏色,只能說是一種巧合。
東方木,其帝太昊,其丞句芒,其神上為歲星。
西方金,其帝少昊,其丞蓐收,其神上為太白。
南方火,其帝炎帝,其丞朱明,其神上為熒惑。
北方水,其帝顓頊,其丞玄冥,其神上為辰星。
中央土,其帝黃帝,其丞后土,其神上為填星。
——馬王堆《五星佔》
其中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又稱為啟明。而木星的公轉周期恰好為12年,剛好與12生肖一輪的時間相似,所以人們稱之為歲星。
西方的行星命名,大多是用羅馬神話的人物命名,而羅馬用神命名行星的傳統,還要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古巴比倫的祭司就用神給行星命名,他們認為行星主導者人的命運,這就是最早的佔星術。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因此也是公轉速度最快的行星,大概每88天,水星就會繞太陽一圈,所以羅馬人就以眾神中跑的最快的墨丘利(Mercury)給水星命名。墨丘利在羅馬的十二主神中是眾神的使者,也就是送快遞的,另外元素汞(mercury)也是以墨丘利命名的。
金星是天空中亮的星,在羅馬人的想像中是天上最美的星,因此用美神維納斯為金星命名(Venus)然而金星可能是太陽系裡最像地獄的行星,因為距離和厚重的大氣層,金星的溫度高達400多度。同時金星也有對應元素磷。磷在古羅馬就是帶來光明之意。
至於地球,古羅馬人並沒有意識到地球是行星,也就沒有給地球用神起名字,不過地球和月球依舊有與自己相對應的元素。月球的對應元素為硒(selenium)而月球的希臘語是selene。在地球上硒往往於碲(telluruim)伴生在一起,因此碲也是地球的對應元素。
火星外表成紅色,古羅馬人認為那是戰爭的顏色,因此,他們用戰爭之神(Mars)來命名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裡已知最大的行星,羅馬人用他們的神王朱庇特(Jupiter)來命名木星,而木星對應的化學元素是釷,土星(Saturn)薩圖恩是農業之神。土星距離太陽最遠,運行速度最慢,因此羅馬人認為其穩重,就將農業之神命名土星。
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了天王星(Uranus)威廉忠誠於國王,一度想將行星改名為喬治(當時的國王)好在科學的理性戰勝了對國王忠誠,威廉還是按照古羅馬的命名規律,將新行星命名為烏拉諾斯(Uranus)。烏拉諾斯為古希臘的天空之神。1789年德國人發現新元素,為了紀念天王星,將其命名為鈾(Uranium)。
海王星尼普頓(Neptune)是1846年被人發現,由於表面呈淡藍色,人們用羅馬海神尼普頓(Neptune)為其命名,海王星的發現是先被計算出來,然後被發現的。與其對應的元素錼
(Neptunium )也是先被預言然後才發現的。
太陽系中還有 三個行星有對應元素,它們分別為冥王星(Pluto)與鈽(Plutonium)、穀神星(Ceres)與鈰(Cerium)、智神星Pallas與 鈀(Palla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