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9年的末尾,等待著嶄新的2020年代洶湧到來。
驀然回首,不勝唏噓。
時代的浪潮浩浩蕩蕩,永遠向前奔流著,從來不會為了任何人停留。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12月25日,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感慨《只有芸知道》票房破億。
「不禁感慨,英雄老矣,但仍懷感激。」
「看完電影,有嫌慢的,平的,淡的,看不下去的,您花了錢,罵幾句出出氣都應該。這是人之常情。」
看得出來,馮導的這一番真情實感,的確發自內心。
但是更像是一聲嘆息,一位已經邁入花甲之年的老導演發出的嘆息....
今年的新作品《只有芸知道》,上映4天票房才堪堪跨過1億大關。
相比較其他同期上映的電影,票房慘澹,口碑遇冷。
冷的就像冬日裡凜冽的北風。
《誤殺》上映13天取得了6.15億的票房,《葉問4》上映6天取得了4.45億的票房。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只有芸知道》在重重包圍下,顯得毫無還手之力。
而且後繼表現也不容樂觀,相關媒體猜測最終票房會止步於2.5億左右,年底票房大戰中,它似乎只能靜悄悄的來,靜悄悄的走...
豆瓣上,《只有芸知道》的評分也是落後於其他電影的,其他幾部電影都在7.6分左右,而《只有芸知道》只有6.5分的成績,顯得極為尷尬...
票房上的崩盤,口碑上的慘敗。
既不叫好也不賣座,這是馮小剛近年來的最差成績。
1998年到2019年,21年間,馮小剛總共導演了18部電影。
卻沒有哪部電影像《如果芸知道》一樣帶給他如此大的挫折。
就連曾經高歌猛進,所向披靡的「賀歲片之王」,而今都只能自嘲一句「英雄老矣」。
今年,馮小剛62歲。
我們將時針撥回到2004年,電影《天下無賊》在賀歲檔上映。
那也是馮小剛第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
完成了內地的路演後,馮小剛包了兩節火車車廂,給其命名為「天下無賊」號,帶著葛優、劉德華、劉若英、李冰冰、張涵予、王寶強,還有一眾記者和媒體人,一行人喝著聊著採訪著,浩浩蕩蕩地殺向香港做電影首映。
一路上,公司不斷傳來捷報,電影票房節節猛漲,直至最終破億..
大家開心的忘乎所以,徹夜狂歡。
那一年的馮小剛,47歲。
自此以後,馮小剛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
馮小剛說:「電影的好壞是沒有標準的,完全可以各執一詞,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標準就是票房,票房好等於被觀眾認可。」
那時候,他懂得觀眾,觀眾也喜愛他電影中的「馮氏幽默」。
所以中國賀歲檔的這20年裡,他連拿了8次票房冠軍。
《非誠勿擾》3.2億,《一九四二》3.7億,《非誠勿擾2》4.5億,《我不是潘金蓮》4.8億,《唐山大地震》6.5億,《私人訂製》7億,《我不是潘金蓮》4.8億,《芳華》14.2億....
馮小剛似乎已經成為了「賀歲檔」這個特殊時段的常勝將軍。
無數人的追捧,市場的迎合。
觀眾用一張又一張的電影票,將他一步步地送入神壇。
在高曉松的《曉說》中,馮小剛說過當初他拍賀歲片,只是為了自己能夠生存,機緣巧合下弄出一個「賀歲檔」,並且具有那麼大的票房號召力,完全是意外。
節目的最後,馮小剛表示:「名和利這兩樣東西我早就擁有了,我現在想做點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不想再拍迎合大眾的商業片,想要有所改變。
19年前,馮小剛拍《一聲嘆息》時,攝影師張黎就曾這麼評價過他 :「對真善美的調侃是出於自我保護,其實骨子裡是古典主義浪漫情懷」。
「現在世界不太平,人與人之間不包容,我想拍點電影給年輕人排排毒。」這是馮小剛功成名就後,自己為以後考慮的道路。
馮小剛說自己年紀大了,心腸軟了,不想再去拍迎合大眾的商業片,就想拍一些簡單溫暖的故事。
從取悅觀眾變成了先取悅自己。
於是《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芳華》先後問世,而馮小剛的這種任性,在《只有芸知道》上達到頂點。
一向嬉笑怒罵的馮小剛,突然剎住了調侃逗樂的車,靜下心來認認真真,拍了一部無論是劇情還是節奏都非常慢的《如果芸知道》
和他的第一部電影《永失我愛》一樣,一部文藝十足的愛情片。
可是他忘了,人站的越高,摔得就越狠。
其實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會有年輕得志,也會有英雄遲暮。
因為時間在變,觀眾也在變。
令他心心念念的《只有芸知道》12.20號終於上映,可帶給他的並不是好消息,而是一個巨大的滑鐵盧...
慘澹的票房:
無數的差評:
一部以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愛情故事改編的影片,有人看完後覺得五味雜陳,感動流淚,但更多的人則是吐槽劇情尷尬,矯情,缺乏真情實感,大失所望.....
質疑,差評,指責,批判,辱罵....紛紛向馮小剛襲來。
這個已經62歲的老導演,在自己導演生涯的最後幾年裡,似乎已經「晚節不保」。
觀眾需求的不斷變化,題材不斷的多元化,新銳導演也一個個嶄露頭角的如今,馮小剛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想法了。
十年前的順流而下,十年後的逆流而上,馮小剛已經力不從心。
也有影評人為《只有芸知道》發聲不忿:
「喜歡這類平淡雋永類型電影的人,絕大多數根本不喜歡就馮小剛。」
「因為這是馮小剛拍的,文藝青年和影評人看到這個名字,所以在豆瓣上直接多扣2分。」
一門心思拍商業片賺錢時,觀眾嫌他面目市儈,詬病他營銷炒作,手段粗鄙。
老了以後,想要拍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了,又被嘲笑這只是自我感動,根本感動不到觀眾。
或許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長江後浪推前浪都是必然的規律,誰也逃不了。
不管你當年是多麼叱吒風雲的大佬,也總會有退出舞臺中心的一天。
真是讓人唏噓: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小剛老矣,尚能罵否?
《只有芸知道》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它到底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如今我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符合所有人心意的答案。
或許要等到許多年後,等到公眾摘下他們的「有色眼鏡」,那時方能得到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
不過現在看來,《只有芸知道》票房口碑雙雙撲街,巨大失敗的背後或許和馮小剛這些年攢下的壞名聲,壞印象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過去的二十年裡,馮小剛不僅在勤勤懇懇拍片,也在規規矩矩罵人...
年輕時,被人稱為「小鋼炮」,如今老了,又晉級為「老炮兒」。
高歌猛進的這些年裡,馮小剛是多麼自負,我們公眾都看在眼裡,一言不合就開懟,每逢自己電影上映必定親自下場去撕逼...
一直保持著「成功者」姿態的馮小剛,並沒有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
反抗似乎是他這些年來的唯一解決方式。
《天下無賊》新聞發布會時,他當著數百位記者的面,大罵某周刊記者,說自己想「抽人」。
2010年,徐帆憑藉《唐山大地震》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後並沒有得獎,馮小剛就怒斥金馬獎評委有失專業水準,還罵孫海英是被「激情燃燒壞了腦子」。
當年《非誠勿擾》上映的時候,恰好碰上甄子丹與趙文卓的罵戰,舒淇因力挺甄子丹而遭受網絡暴力,馮小剛為了保護自己的女演員,為舒淇鳴不平,大罵網友:「罵你們是畜生,都侮辱畜生」。
《一九四二》上映後票房不理想,馮小剛怒懟觀眾根本沒有鑑賞能力,都是一幅「文化納粹的嘴臉」。
《私人訂製》的觀眾口碑差,馮小剛就開噴豆瓣影評人:「大尾巴狼,全是狗屁!永遠跟這些吐槽他的影評人勢不兩立!」
導致如今還在豆瓣上活躍的影評人對馮小剛的偏見到現在都沒有解除。
馮小剛在出席金爵電影論壇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所以才有了那麼多垃圾電影。
又稱:「觀眾喜歡看爆米花電影無所謂,反正我無心伺候你們。」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之初,排片疑似遭遇萬達影院打壓,隨後他就發一篇陰陽怪氣的長文開撕王健林和萬達.....
馮小剛的怒火並非無跡可尋,其實很簡單,就是「誰覺得我電影不好,我就罵誰」...
也是因為馮小剛這樣的離心離德,曾經他的發家之本,票房的最大靠山「市場和觀眾」才在如今他漸行漸遠....
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裡,他給自己下了判詞:「百年之後,我的墓碑上雕刻的應該是一張侃侃而談的嘴。」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曾經那個懟天懟地的「小鋼炮」突然有一天開始啞火了。
面對《如果芸知道》上映後鋪天蓋地的差評與抨擊,馮小剛居然一改以往的強硬語氣,突然放低姿態表示:「看完電影,有嫌慢的,平的,淡的,看不下去的,您花了錢,罵幾句出出氣都應該。這是人之常情,不解釋。」
讓人難以相信的這樣誠懇的沒有攻擊性的話語是出自曾說過「中國電影垃圾遍地和垃圾觀眾有關」的馮小剛嘴裡。
看到馮小剛此次語氣如此平和,也有很多網友調侃:有點不習慣....
也有網友說「當他不再罵我們是大尾巴狼的時候,當他開始懷念過去的時候,其實就代表他已經老了....」
之前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上映時,胡歌和桂綸鎂就曾做客「口紅一哥」李佳琦直播間宣傳新電影。
或者是看到珠玉在前,12月23日晚,馮小剛和黃軒,也加入了「直播賣票」的行列。
看著在美顏濾鏡下,白的不成樣的62歲的馮小剛,我突然為他感到悲哀,也為中國電影感到悲哀。
一向嘴貧愛調侃的馮小剛,遇上了這個全民浮躁,娛樂至死的時代。
不是誰讓他啞了火,而是這個頻繁造神和弒神的時代讓他認了慫。
馮小剛的「低頭」,讓人不禁想起了他在電影《老炮兒》上映後,向觀眾吐露的那句心聲:
「我和老六一樣,跟這個時代有點格格不入。」
「老六」就是《老炮兒》中的主角六爺,年輕時就出來「混社會」,茬過架、也鬥過狠,隻手遮天目中無人。
可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也一樣挨了社會的一記大嘴巴,被打的腦瓜子嗡嗡作響。
從前那個絕不妥協的馮小剛不見了。
你可以說是他是對票房妥協了,對觀眾妥協了,也可以說是對自己妥協了。
曾經桀驁不馴的馮小剛突然明白:現在世界已經改變了,我也老了。
兩鬢添霜,豪情壯志皆過往,更見堅強
對於馮小剛,我們其實不好完全評價他究竟是好還是壞,我們只知道他的人和他的電影一樣,他很大膽,敢說,也敢做。
馮小剛的好朋友葉靜說:「我認識的馮小剛渴望成功。他夢想著成名。為了成功,他可以放下任何架子。」
年輕時的野路子出身,作為一個小人物在複雜的娛樂圈摸爬滾打。
成名前,為生計,他阿諛圓滑。
成名後,為票房,他怒罵抨擊。
腆著臉哈著腰,從當初的小美工一步步走到今天,馮小剛不可謂不拼。
可即使馮小剛為中國商業電影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的藝術成就和為人處世,在世人眼裡是遠遠不及張藝謀和陳凱歌。
他不像是張藝謀,陳凱歌,姜文,他們的作品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藝術性更強,深受文藝青年的喜愛。
一直以來,電影圈裡罵馮小剛似乎都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他也被主流電影人定調為「沒有才華的人」。
他們覺得馮小剛是個為了成功什麼都肯做的人,擺低姿態求人,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錢去拍商業片,作品沒有藝術價值,而這些都是被其他「靈魂高尚」的電影人所恥的。
曾與馮小剛一起工作的同事說過,張藝謀和陳凱歌作為電影貴族有一種「優越感」,而馮小剛身上則有種「自卑感」。
這也是馮小剛內心一直以來的痛點,為此,他曾抱怨:「即使我的電影賣到10億,他們仍然覺得我不行。」
其實遠不止是馮小剛,包括陳凱歌,張藝謀在內的國內第五代導演,在與現在觀眾交流過程中,也都已經形成了審美斷層和口碑錯位。
電影在發展,時代在向前,觀眾在變化。
市場更新換代的頻率在加快,從寧浩,徐崢,陳思誠再到文牧野,曾國祥,郭帆....
中國未來的電影事業是屬於下一代年輕人的,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不過,我也實在是不喜歡看人用「江郎才盡,英雄遲暮」這些詞語來形容上一輩導演們。
因為無論如何,曾經的輝煌是真的,受到的喜愛是真的,留下的作品也是真的。
世事蒼茫成雲煙
前不久,馮小剛和老婆徐帆參加了蔡康永和小S的綜藝《花花萬物》。
他們談到生死觀時,馮小剛直言:「自己應該要享受在劇組拍攝的時間,其實自己最後如果能像李翰祥導演一樣死在片場,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聽到此處,妻子徐帆潸然淚下,就連小S也是動容落淚。
接著他又說:「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就是要自在的、開心的度過餘下的這些年。」
蔡康永問他,你喜歡自己的性格嗎,馮小剛說:「也不是喜不喜歡,我的性格就是這樣,不喜歡又能怎麼樣呢?」
忽然有點心疼這個已經62歲的老頭...
馮小剛在各種採訪中也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有點疲勞,有點累了」。
他要喘息,要「有張有弛地過日子」。
也許「一覺醒來年華已逝,沒戲了也就徹底省心了。」
他享受過人生巔峰的榮光,也感受過跌落谷底的絕望。
"年過六旬,是時候直面本心了,在《芳華》裡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裡我脫掉了鎧甲。我雙魚座,就別偽裝成變形金剛了。",馮小剛說。
在解開套在脖子上的繩索後,是繼續還是謝幕?
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年過60的老炮兒,沒有了多年前的銳氣,開始變得佛系,可他的心還是熱的,還在期待著「過了冬至就是驚蟄」。
或許幾年以後,電影圈裡少了一個「小鋼炮」馮小剛,北京城裡會多出一個在胡同裡提籠遛鳥的六爺。
我想這樣應該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