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6日電 題:「新香港人」張棟梁兩地十二載:匯率背後的心態轉換
中新社記者 楊柳 劉舒凌 傅藝明
「匯率,以及兩地人因此產生的心態轉換」。張棟梁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是他從內地到香港十二年間切身感受到的最大變化。
香港回歸的第六年,香港高校首次面向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6省市招收內地自費本科生。張棟梁從北京市第二中學考入香港浸會大學,當時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
「那時,學費是一年4.2萬港幣,家人要給我至少5萬元人民幣,才能換到4.2萬港幣。」張棟梁說。由於港幣相較人民幣「值錢」,他身邊不少香港人去深圳消費。「如果去到一個地方什麼都便宜,人的自我感覺是非常良好的,這是一種很現實的優越感。」
剛到香港時,張棟梁努力學習粵語,儘快讓自己融入這座城市。這不僅因為在他的字典裡認為能說對方的語言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源於他在心中向自己許諾,「一定要留下」。
大學四年,在浸會大學的平臺上,張棟梁先後到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出版社和鳳凰衛視實習,並且在交換到臺灣政治大學學習期間了解臺灣傳媒生態。畢業那年,他從一千多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贏得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主持選拔賽國語組第一名,成為為數不多來自內地的TVB主播。
張棟梁在TVB的四年,港幣兌人民幣匯率跌至接近1:1。他能感覺到香港人的心態在發生細微的變化,而內地人來港購物也顯得從容了許多。也是在那段時間,張棟梁在港連續居住滿7年,獲得永久居民身份,成為了「新香港人」。
「在TVB的四年,壓力非常大。我的工作是主持,但合約中寫的是藝人,等於一隻腳邁進了香港的娛樂圈,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有開心,有難過,也有沮喪過。」約滿之際,張棟梁決定跳開這個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名利場,選擇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告誡自己,「看清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在兩岸三地生活過之後,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新加坡之於張棟梁更是一個不同的華人世界,也可以讓他把華文媒體的經驗充實得更加立體。「走之前,我已做好不再回港的準備,沒想到讀完書又回來了,可能是和這個地方緣分未盡。」而張棟梁心裡深知,最吸引他回來的還是香港的自由與開放。
「這十年,我來香港絕對是一個對的選擇。這裡不僅有藍天白雲,還有追求夢想時公平的社會環境和健全的法律體系。但也是在這十年間,港幣兌人民幣匯率持續走低,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叫喊內地消費很貴,而自由行來港的內地人買東西相當於自動打了八折。」張棟梁說,他仿佛看到2003年的香港人和2013年的內地人交換了位置。而位置對換的背後是兩地人心態的轉換,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張棟梁說他能感覺到「香港年輕人怨氣很大」。但相較他這一代「新香港人」為了生存而打拼,香港本地的一些年輕人在抗爭的同時似乎沒有想過怎麼突出重圍。「國家還會繼續騰飛,香港人如何能夠調整心態,順應這個不可逆轉的大時代,要靠整個香港的智慧。如果找不到出口,社會就會繼續撕裂,最後輸家將會是整個香港。」
眼下,到了這個射手座的大男孩追求下一個夢想的時刻。「未來十年,我打算離開香港,把自己放到世界上,到外面的世界再看看。但當我從遠方回望香港,我希望她越來越好,有一天我還是會再回來,因為這裡已經是我的家,和夢想起航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