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中山氣象站首次開展本底輻射觀測

2020-12-0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趙勇報導 近日,在南極中山氣象站,一連串按秒級獲取的輻射觀測數據呈現在電腦屏幕上。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極的第一套準確跟蹤太陽的多要素輻射觀測儀器安裝成功。

  這套系統涵蓋了總、直、散,大氣向下長波、地表反射、地球長波輻射、寬波段UVA和UVB輻射以及光合有效輻射等觀測內容。設備均為國產,這在南極中山站的科研或業務觀測研究儀器設備中是不多見的。

  為了對國產儀器的輻射數據進行評估,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同步安裝了5塊國際輻射表進行比對觀測。「從初步數據比較來看,國產輻射表的測量精度和準確度與國外沒有多少差別。」負責該項目的科研人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鄭向東博士說。

圖為南極科考人員在維護本底輻射觀測儀器。

  「2004年8月我在英國參加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輻射本底觀測(BSRN)學術會議,當瑞士科研人員介紹了根據包含南極日本昭和站在內的10年本底條件下的輻射觀測結果,提出了地球從暗到亮過程的觀點之後,我就一直希望在南極中山站開展中國的長期本底輻射觀測工作。我國南極科考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顯然已具備這樣的條件。」鄭向東說。

  放眼南極著名的科學考察站,如美國的南極極地站、日本的昭和站、英國的Halley Bay站等,很多觀測項目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持續到現在。「輻射觀測和其他大氣本底觀測一樣,不是短期項目,一旦啟動,就要長期地運行下去,為氣候變化提供長期、準確的數據。」鄭向東說。

  儀器能長期穩定地運行、連續準確地獲取觀測數據,是在南極和全球其他地區開展大氣本底觀測工作的要求。目前,這套設備的太陽跟蹤器已經能夠較好地跟蹤太陽,接下來,設備還要經受南極未來的惡劣天氣(嚴寒和大風)的考驗。科研人員和廠家技術人員已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比如加保溫罩,當溫度降到-10℃時啟動自加熱模式,在風速連續10分鐘超過30米/秒後自動關閉跟蹤器的工作模式等。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2月24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室外氣象站如何實現氣象觀測的全面自動化
    早在2018年,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並順利開展了歷試點運行和全國業務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室外氣象站以GPRS通訊技術為基礎,實現數據自動上傳。室外氣象站帶有1路多功能GPRS通信接口,先將移動或聯通的手機卡插入卡槽,再把GPRS天線放在防水箱外,保證通訊信號不被屏蔽。當氣象站工作後,通過GPRS信號定時(1S~10000S/次可設)向監控中心雲平臺發送氣象實時數據,實現數據實時顯示、數據超限告警、遠程監控、數據存儲下載等功能。
  • 中國目前已在南極冰蓋累計設立了三個自動氣象站
    中新網2月3日電 據新華網報導,隨著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近日在離中山站800公裡的地方設立的又一個自動氣象站,目前從中山站到南極冰蓋最高點已經有中國南極考察隊設立的3個自動氣象站在工作。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對現有輻射觀測站進行設備升級換型,在沒有輻射觀測的國家基準氣候站補充建設輻射觀測系統,形成覆蓋所有氣候區的輻射觀測網,提高輻射觀測精度。參照世界氣象組織(WMO)地面基準輻射觀測網(BSRN)觀測要求,在氣候系統關鍵區和敏感區遴選16個左右條件較好的國家基準氣候站開展基準輻射觀測。
  • 中小學為何要安裝校園氣象站?助力學生了解氣象觀測與天氣分析
    漫長的暑假即將結束,學校也紛紛在8月中旬全面開展教學裝備的採購與安裝工作。而伴隨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習不僅僅局限於課本,更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同樣也是學校老師與管理者關注的焦點。
  • 什麼是天然本底輻射?
    什麼是天然本底輻射?   天然本底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髮出的射線。
  • 終極任務:在南極建無人氣象站
    在羅斯海的西側、馬裡亞納冰川旁邊,中國人建立了這一區域上的首個無人值守的氣象站。  負責和配合完成建站的是「北京海洋領導者」號上的全體成員,這是民間助力南極科學項目的一次成功。    南極羅斯海區域的氣象數據稀缺,這座自動氣象站的存在,不僅填補了氣象資料的空白,也能為極地氣象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資料。  而建立氣象站,也是破冰船南極行肩負的重要使命。
  •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入選「中國百年氣象站」
    日前,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正式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就此成為全國僅有的12個百年氣象站之一,這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全國百年臺站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始建於1880年3月,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38年。  蕪湖氣象站目前開展觀測的氣象要素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降水、草溫、淺層深層地溫、雪深、日照、電線積冰、凍土、能見度、天氣現象等。
  • 重慶百年氣象站開放觀測場 三歲小孩戀上「輻射儀」
    中國天氣網重慶站訊  沙坪垻氣象站是我市最古老的氣象站,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今年3.23該站特別開放了觀測場供市民參觀,吸引大批小朋友來訪,最小的只有三歲,並且他對觀測場的輻射儀還情有獨鍾。沙坪垻氣象站斷斷續續已經記錄了上百年的氣象資料,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氣象站。
  • 雲南天文臺開展南極白日視寧度的首次定量測量
    1月5日以來,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可攜式SDIMM在南極新建的泰山站開始了該站的白日視寧度測量工作。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南極正式開展白日視寧度定量測量。這項研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日湍流大氣光學參數測量技術研究」以及「西部太陽選址」的支持下,與南京大學天文系和國家海洋局極地中心合作開展的。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 2.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
  • 專家解說南極冰穹A: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觀測點之一
    第三,風速小,大氣湍動少,視寧度極好,我國南極科考隊2005年1月設在冰穹A的自動氣象站測得的數據表明:冰穹A平均風速低於2米/秒,超過4米/秒的風的情況極少,適合放置大型望遠鏡陣進行光幹涉成像觀測等。第四,幹擾少。南極是地面上人工光源幹擾最少的地方。第五,南極是天空視角最大的地點,比地面其他地方都適合天文觀測,可以極大地提高觀測效率。
  • 南極大陸最高氣溫17.5℃ 保護南極刻不容緩
    據聯合國網站報導,2015年3月23日,在靠近南極半島北端的戴維斯冰穹,一座由捷克設置的自動氣象站記錄到了17.9℃的氣溫。世界氣象組織隨即安排由極地氣候專家組成的專門小組對這一數據進行核實驗證。專家小組經研究後一致判定,由於太陽直射和下層冰面反射所造成的高度太陽輻射,以及較低的風速,使得該氣象站傳感器自身的溫度升高,比實際大氣溫度高出0.9℃左右。因此,應對該氣象站獲得的氣溫數值進行下調,實際數值應在17℃,正負0.2℃之間。基於這一研究結果,世界氣象組織確認目前南極大陸的最高氣溫紀錄仍為17.5℃,由埃斯佩蘭薩基站於2015年3月24日測得。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而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傳回的數據,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以下為探月工程科研成果歸納: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而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傳回的數據,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以下為探月工程科研成果歸納: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2、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
  • 世界海拔最高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25年連續觀測—新聞—科學網
    【解說】本底臺是全球大氣監測計劃中位於歐亞大陸腹地的第一個大陸型的基準觀象臺,也是目前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基準站和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觀象臺。 【同期】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裡關山基地臺長 張國慶 那麼在這25年當中,我們也獲取了很多的資料,我們現在的觀測包含了30個項目,每天有60個要素,每天1小時大概要產生將近6萬個數據,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關心的PM2.5、PM10我們都有觀測。 【解說】在本底臺的辦公室裡,有十多臺氣象監測儀器正在工作,而觀測人員正在通過儀器進行數據查詢。
  • 科學家發現南極冰穹A觀測宇宙的太赫茲遠紅外新窗口
    該設備首次獲得了南極冰穹A天文臺址太赫茲至遠紅外譜段的大氣透過率長周期實測數據(見圖2),揭示了地面其它臺址難以觀測的太赫茲及遠紅外新窗口。此外,還獲得了極低溫環境下大氣的水汽吸收純轉動譜全新測量結果,給出了新的大氣輻射模型約束條件,對於建立更精確的大氣輻射模型、進而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表明:南極冰穹A為開展天文學與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
  • 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成功進入國家百年氣象站名錄
    本網訊 記者 (尚飛 譚俊 )9月27日,國家氣象局公布第二批百年氣象站名錄,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工作,是為了加強氣象站的保護以及人文與科技的傳承,促進氣象站持續穩定運行,是對當地氣象部門工作的高度認可,分百年站、七十五年站和五十年站認定三類。各類氣象站在申報時都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此次認定共計226個入選,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至此,我國百年氣象站共計659個。
  • 首次出現超過20℃的氣溫 南極創紀錄高溫如何產生?
    就這一過程中,南極洲西摩島上的氣象站又傳來了該站在2月9日記錄到20.75℃高溫的消息。  如果西摩島氣象站的這一數據被確認,這將是南極洲氣象觀測史上首次出現超過20℃的氣溫。  西摩島的高溫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熙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三個月,南極的氣溫較往年同期平均氣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