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趙勇報導 近日,在南極中山氣象站,一連串按秒級獲取的輻射觀測數據呈現在電腦屏幕上。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極的第一套準確跟蹤太陽的多要素輻射觀測儀器安裝成功。
這套系統涵蓋了總、直、散,大氣向下長波、地表反射、地球長波輻射、寬波段UVA和UVB輻射以及光合有效輻射等觀測內容。設備均為國產,這在南極中山站的科研或業務觀測研究儀器設備中是不多見的。
為了對國產儀器的輻射數據進行評估,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同步安裝了5塊國際輻射表進行比對觀測。「從初步數據比較來看,國產輻射表的測量精度和準確度與國外沒有多少差別。」負責該項目的科研人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鄭向東博士說。
圖為南極科考人員在維護本底輻射觀測儀器。
「2004年8月我在英國參加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輻射本底觀測(BSRN)學術會議,當瑞士科研人員介紹了根據包含南極日本昭和站在內的10年本底條件下的輻射觀測結果,提出了地球從暗到亮過程的觀點之後,我就一直希望在南極中山站開展中國的長期本底輻射觀測工作。我國南極科考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顯然已具備這樣的條件。」鄭向東說。
放眼南極著名的科學考察站,如美國的南極極地站、日本的昭和站、英國的Halley Bay站等,很多觀測項目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持續到現在。「輻射觀測和其他大氣本底觀測一樣,不是短期項目,一旦啟動,就要長期地運行下去,為氣候變化提供長期、準確的數據。」鄭向東說。
儀器能長期穩定地運行、連續準確地獲取觀測數據,是在南極和全球其他地區開展大氣本底觀測工作的要求。目前,這套設備的太陽跟蹤器已經能夠較好地跟蹤太陽,接下來,設備還要經受南極未來的惡劣天氣(嚴寒和大風)的考驗。科研人員和廠家技術人員已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比如加保溫罩,當溫度降到-10℃時啟動自加熱模式,在風速連續10分鐘超過30米/秒後自動關閉跟蹤器的工作模式等。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2月24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