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上,沙漠面積佔到整個大陸面積的1/5以上,而且還在不斷擴大。
而在這些沙漠中,除了因人為因素導致的土地沙化,更多的因素在於自然環境的鬼斧神工,例如面積達900萬平方公裡的撒哈拉大沙漠,就是氣候原因形成的大自然傑作。
作為世界五大典型地貌之一,沙漠的最大特點就是水資源極度稀缺。比如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就是因為距離海洋太過遙遠,再加上天山崑崙山等高山的阻隔,使得來自太平洋上的水汽很難到達這裡。
但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沙漠,例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地理位置就瀕臨大西洋,卻終年乾旱少雨;而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則更過分,緊鄰太平洋的它卻是全球名副其實的幹極,曾創下91年滴水未降的空前紀錄。
為何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呢?靜夜史認為這些靠近大海的沙漠之所以乾旱,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副熱帶高壓帶;
二是寒流。
作為太陽系內的星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受太陽輻射影響,不同緯度因受熱不均產生大氣環流,而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大氣環流最終形成三圈環流狀態。
赤道附近受熱膨脹的氣流上升到對流層頂端後,向南北方向流動,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最終匯聚在南北緯30度附近。而從南北緯60度高空匯聚而來的空氣,也在南北緯30度附近匯聚,在空氣的擠壓作用下,空氣在南北緯30度附近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熱帶高壓帶。
由於空氣下沉,氣溫逐漸上升,不具備成雲致雨的條件,所以南北緯30度附近,氣候極度乾旱。
世界上因副熱帶高壓形成的大沙漠,幾乎都位於南北緯30度附近,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東的約旦、沙特、伊拉克,巴基斯坦南部,非洲西南的納米比亞和南非,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以及智利等,都分布著面積廣袤的熱帶沙漠。
世界上的沙漠類型分為兩種,以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代表的溫帶沙漠,乾旱的原因主要是距離海洋過遠。
而深受副熱帶高壓形成的熱帶沙漠,和距離海洋遠近沒有關係。
不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同樣是在南北緯30度附近,一般沙漠都分布在大陸西岸,而東岸除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和沙特的沙漠外,幾乎都是適宜生活的魚米之鄉,例如我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
而之所以出現如此詭異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洋流的生成。
同樣是因為太陽輻射導致的海洋受熱不均,不同緯度的表層海水在大氣的吹動下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熱力環流,被稱為風海流。
在低緯度信風的吹拂下,赤道附近的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在大洋西岸分別向南北方向流動,由於在大陸東岸自低緯向高緯度流動,因此在南北緯30度附近大陸東岸為暖流,為沿岸起到增溫增溼的作用。
相反,在大陸西岸的海水自中緯度流向赤道,在大陸西岸形成寒流,為沿岸降溫減溼,所以即使南北緯30度的大陸西岸緊鄰海洋,在寒流的影響下,而不可能帶來更多水汽。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塔卡馬沙漠西部的太平洋,卻不是以風海流為主,而是上升補償流,這就是秘魯寒流,由於海水來自冰冷的海底,因此這裡的降溫減溼作用更加明顯。
而除洋流之外,大陸之上的高山地形也是導致南北緯30度大陸東西岸景觀截然不同的關鍵因素。
與我國長江中下遊為例,因為青藏高原的形成,使我國境內無法形成副熱帶高壓的熱力環流,因此季風成為大陸東岸的主導風向。
同樣情況還出現在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東南部。
所以,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熱帶沙漠,雖然靠海卻仍然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