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10_衛星掃描面積
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共同來探究衛星在圍繞行星運行時,對行星表面的觀測區域的大小的問題,考慮到一般行星都是球形的,因此一顆衛星在運行過程中是不可能覆蓋全球的,但是能夠覆蓋哪些區域呢?覆蓋的區域佔到總面積的的多少呢?這就需要具體分析一下了,本題目在比較理想的條件下,分析衛星運行時對地面的掃描面積,並通過該題目,粗略的探討一下要覆蓋整個地球表面需要多少顆衛星呢,那像美軍的間諜衛星一樣,要想全天覆蓋一個一個區域又需要多少顆衛星呢,我們試著給出答案。
好了,不說了,先看看題,後面具體分析。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題與解題步驟
衛星沿圓形軌道運行,探測某行星,對其進行拍照,衛星運行周期為T,行星密度為p,試問行星的表面尚未拍攝到的部分與行星表面積之比?
高中物理競賽題解題方法
由題目不難理解,該衛星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圍繞行星做圓周軌道運動,其運動的方程由牛頓第二定律給出,即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出題目中的方程二,但是方程式中的加速度表示,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了,由題目中的圖1的幾何關係不難發現,要想計算面積的比,就必須要知道圓弧BEF的表面積,是通過表面積計算公式得到,然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與球的半徑和角度有關,而角度的關係直接受到衛星的高度的影響,高度越小,角度越小,面積就越小,因此此題目的關鍵因素是衛星的高度位置,即公式中的半徑。
然後由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分析不難發現,已知量是衛星的運行周期,因此在寫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時,要考慮關於周期的方程,即得出方程二。觀察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除了需要求得的半徑是未知量以外,行星的質量題目中仍舊未給出,所以需要進一步表示出行星的質量,即通過行星的體積,表示出質量,也就是題目中的方程一,然後將方程一代入到方程二中,經化簡可得到方程三,並結合圖中的幾何關係,不難發現,方程三就是角度餘弦值,即方程四。
最後通過公式計算行星被拍攝到的範圍與總面積的比值,仍舊是剛才計算出來的角度的餘弦值,因此題目中的比值就是方程四中給出的答案。
高中物理競賽題重難點突破
本題目的一個難點就是在圓臺面的表面積計算上,這個計算需要用到簡單的微積分的知識,並且該計算過程與球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很類似,或者說幾乎完全相同,稍有不同的就在於積分的上下限不一樣而已。
所以有必要先來討論一下球的表面積積分運算方法,首先在球殼表面選取一個微元面積,仔細觀察該微元,不難發現,其微元的一條邊在大圓上,因此長度為大圓弧的一小段,用半徑乘角度的微分,而另一邊並不在大圓面上,而是在半徑為大圓半徑的正弦值的小圓半徑上,因此得到小圓上的長度微分為大圓半徑的正弦值乘角度的微分,此時通過觀察發現,大圓角度微分是180度的,而小圓的角度微分在360度上積分,最終得到答案。
然後看圓臺的計算方法,前面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就在大圓的積分範圍上,從0度到圖示角度的積分的兩倍,代入後就能得到表面積表達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