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資源環境情報分析與科學服務決策機制」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為促進自然地理學研究對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涉及自然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重大問題研究,交流涉及自然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情報分析與科技決策諮詢工作經驗,分享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研討情報分析、知識挖掘、政策方法、戰略規劃、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等新的方法與思想,將於2017年11月20-21日在南京召開「2017年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的「資源環境情報分析與決策諮詢工作」專題研討會,誠摯邀請和歡迎全國資源環境學科、情報學和信息管理學的國內外同仁參會。

  一、主題內容

  1. 專題會議名稱:資源環境情報分析與科學服務決策機制

  2. 專題主要議題:

  (1)資源環境戰略情報研究

  (2)資源環境文本知識挖掘

  (3)科學服務決策機制與實踐

  二、會議組織

  1.主辦單位:中國地理學會

  2.承辦單位:南京大學

  3.專題召集人:

   曲建升,中科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

   朱曉華,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理研究》副主編

   周 平,中國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戰略與情報室主任

   李萬春,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圖書情報室主任,編審

  三、時間地點

  1.會議報到與註冊:

  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地點:鐘山賓館(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07號)

  2.會議安排:

  時間:2017年11月20日,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開幕式與特邀報告

  2017年11月21日,資源環境情報分析與科學服務決策機制專題會

  2017年11月22日,討論、閉幕式、離會

  地點:開幕式及大會特邀報告—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分會場報告及閉幕式—鐘山賓館;

  四、學術交流形式

  大會設口頭報告、圓桌會議討論、會場展板等不同類型的交流形式。

  參會者須提交學術論文或論文摘要,大會將印發《2017年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論文摘要彙編》(電子版),僅供參會代表參考使用。如年齡不超過35歲,參加青年優秀論文評選人員,要求參評內容沒有正式公開發表、參評人員在本次大會進行口頭或展板交流,在10月20日前提交論文摘要,10月30日提交論文全文至郵箱xianyanwang@nju.edu.cn,並請標準「A3專題論文投稿」。

  五、會議官方網站

  2017年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官方網站:https://npgc2017.nju.edu.cn 

  大會網站有註冊、繳費、分會場專題、摘要提交、野外考察介紹、優秀論文評獎等重要信息與功能,請各位參會代表關注大會網站的內容與更新。

  會議註冊網址:https://npgc2017.nju.edu.cn/_web/ids/userRegister.do?_p=YXM9MzI5 

  選擇參加專題:專題A3 資源環境情報分析與科學服務決策機制

  六、住宿安排及費用

  1.食宿安排:鐘山賓館、黃埔大酒店、漢庭酒店(黃埔路店)

  2.參會費用:參會費用由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統一收取,一般人員為1200元/人,中國地理學會註冊會員為1000元/人;在校學生為600元/人。繳費方式詳見會議網站二號通知。參會者往返交通費、住宿費、會後考察費用自理。

  七、重要時間節點

  2017年10月20日:提交摘要截止

  2017年10月20日:早期註冊優惠截止

  2017年10月30日:青年優秀論文全文提交截止

  2017年11月05日:發布會議三號通知

  2017年11月15日:發布會議指南

相關焦點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2019年9月14日至15日,正值「地理學之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誕辰250周年之際,由中國地理學會和北京大學主辦,中國地理學會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
  •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創新發展紀實
    (4)深入實施「信息技術帶動戰略」、「人才興館戰略」和「國際化發展戰略」,推進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方法創新,突出信息資源建設、突出信息開發與傳播能力,開拓了創新生長點,在決策諮詢服務、信息分析評價、區域發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強化了情報研究工作優勢,形成了特色鮮明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情報和戰略情報研究體系,戰略情報研究與決策諮詢工作成績突出、影響顯著;初步建成了資源環境科學數字圖書館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樊傑研究員在第五屆地球科學前沿論壇上的報告樊傑副理事長的《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核心觀點及部分內容如下。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董漢飛(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 黃秉維院士是我國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領頭人,他對我國地理學發展的卓越貢獻,鄭度院士等在《黃秉維與中國地理學》[1]一文中作了很好的分析與概括,我十分贊同。明年適值黃秉維院士90誕辰紀念,我談幾點體會,表示對黃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心。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最後提出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需求下, 應發揮中國自然地理研究的優勢, 釐清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過程、規律與機制, 持續推進中國自然地理研究為國家戰略服務, 在全球視野下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貢獻.
  • 重要活動|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
    2001年,中國地理學會建立了綜合學術年會制度,先後在全國十多個城市舉辦了10多次大型綜合學術年會。為了打造高質量、多功能、國際化的品牌學術活動,經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從2018年起將中國地理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更名為「中國地理學大會」,英文名稱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簡稱CCG」。2018年中國地理學大會在西安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地理科技工作者出席了大會。 2019年,恰逢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
  • 「地質雲」新產品上線服務 共享一批資源環境信息產品
    中國網10月10日天津訊(記者韓琳) 今天,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地質調查新進展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地質雲」2019年新產品上線服務。該產品上線升級十餘個重要地質調查應用系統和專題服務,實現了全國一萬多個地下水監測站點的自動監測與數據服務,並有助於及時掌握全國和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設置的本科專業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地圖製圖方向)、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 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
    9月24日至25日,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來自全國各地1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研究生1000餘人出席了大會。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十三五』時期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協同創新」和「面向世界和服務國家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發展」。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張國友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長高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張平宇,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方創琳先後致辭。
  • 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在講話中指出,110年來,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地理學會在加強自身建設、促進學科發展、培育科研人才、推動科學傳播、擴大國際合作、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今天的中國地理學會已經發展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社團。
  • 施雅風:超地理學的帥才,科學工作者的楷模
    於1953年1月在北京舉行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由竺可楨代理事長作《中國地理學工作當前任務》的報告,指出「解放後三年地理工作有一定進步,現在要充分準備迎接將要到來的偉大建設高潮,特別要做綜合工作,控制和改良環境,認識自然法則,使自然的破壞力轉而為社會造福。」
  • 陳發虎、張國友:爭創世界一流學會,推動中國地理科學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
    支撐國家戰略,服務社會需求。中國地理學會通過成立決策諮詢工作委員會和《國情與發展》戰略研究組,搭建「地理學與中國全球戰略高層論壇」平臺,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等機制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 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自然地理學》考研大綱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資訊>考試大綱>正文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自然地理學》考研大綱 2011-08-11 15:03 來源:考試大 作者:
  • 中央黨校鄧聿文:利益博弈機制推動政府決策科學民主
    逐步地通過溝通、談判、博弈,來形成共識,才是促進政府決策科學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近幾年,因環境項目、環境汙染、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2007年歲末的廈門PX項目,最後因市民的散步與政府最後的理性決策而遷離廈門。2009年,廣東番禺關於建垃圾焚燒場的百姓與政府的博弈與溝通,最後也以垃圾焚燒場暫停而告一段落。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主要報導有關歷史地理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研究、文化地理與地名學研究、環境考古與環境史研究、方志學研究、古都學研究、歷史地理學史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歷史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學術動態、學術評論、資料索引、出版信息等內容。
  • 喬英子執意報考的南大,不僅天文全國第一,這2專業也是全國最強
    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17年,南京大學入選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15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地理學泛指關於我們生活的地球的學問,地理學孕育了很多學科,如水文學、土壤學、氣象學、地質學、植物學,這些學科日益專業化最後獨立成新的專門學問。甚至于于現在的環境科學、旅遊科學、城市規劃等等學科都有著著深深的地理學烙印。但是問題出來了:「在由地理學衍生而來的各門學科都獲得其存在的合法性以後,地理學獨立存在的合法性在哪裡?
  • 《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
    三、管理機制  (九)建設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建立多部門監測站網協同布局機制,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和縣級監測網點布設,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網絡全國全覆蓋。規範監測、調查、普查、統計等分類和技術標準,建立分布式數據信息協同服務體系,加強歷史數據規範化加工和實時數據標準化採集,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數據採集、存儲與共享服務體制機制。  整合集成各有關部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數據,建設監測預警資料庫,運用雲計算、大數據處理及數據融合技術,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和動態更新。
  • 2017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召開
    6月26日至28日,2017年度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都江堰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400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年會由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承辦,中國地理學會西南代表處、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四川省地理學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