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地震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單條震雲
「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多條震雲
「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又稱「排骨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卷震雲
「卷震雲」垂直的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
魚鱗震雲
「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天裂雲
「天裂雲」一條長長的裂縫把整片雲分割成兩大塊。其裂縫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現的能量作用於雲,把整片雲一分為二,這股突然出現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天裂雲所對應的未來震中。力度強的天裂雲對應較大或大級別地震,它是一種可信度高的地震雲。
中國古籍中記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
清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 》中記有:「淮北沐陽人,白日見一龍騰起,金鱗燦然,時方晴明,無雲無氣。」
這裡說的龍,看來是一種「黑雲如縷,宛如長蛇」的長蛇狀帶狀雲,陽光一照,便顯得金光燦爛。這便是地震雲中的一種。
經過驗證 1668 年 7 月 25 日山東郯城 8.5 級地震。
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地震時,就在7月27日傍晚,遠在日本本洲大偶,真鍋大學教授,發現天空中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長長的雲彩,並用相機拍攝下來。經研究,這條異常的長條雲,就是唐山發生地震的前兆雲。
1977 年 12 月 20 日中午前後,呂大炯先生在北京密雲水庫附近的山坡上,從正南方向觀測到一條仰角較低東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帶狀雲。
呂大炯先生又發現近兩日來,基巖電與基巖應變都發生突跳,經過計算,呂大炯先生發布了在日本、阿留申一帶,可能於當日 21 點
25 分前後發生 6.0 ± 0.5 級的地震,在次日 5 點 35 分前後發生 6.8 ± 0.5 級地震的預報。
結果預報正確,在日本小笠原一帶,當日 16 時 56 分發生 5.8 級地震,次日 9 時零 6 分發生 6.5 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