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造物主?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了!

2020-11-24 鳳凰網

■ 雷德利·斯科特談《普羅米修斯》

雷德利·斯科特

《銀翼殺手》劇組製作的微縮模型。

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普羅米修斯》被稱作鼎鼎大名的《異形》系列的前傳,在整部影片中,也確實充滿著異形系列的標誌性元素:腐爛的頭盔、破肚而出的小異形、黏液和生殖器狀的生物體。但就《普羅米修斯》所追問的根本問題來說,它更像是斯科特的另一部科幻經典《銀翼殺手》的延續——對造物主和被創造物的關係的詰問以及對人類永無止境的好奇心的警示。

和正在熱映的《蝙蝠俠》《蜘蛛俠》不同,《普羅米修斯》絕對不是一部合家歡式的影片,它有一些門檻、承載著一些記憶。在歐美的宣傳檔期裡,雷德利·斯科特被反覆問及的是關於《異形》和新作的關聯,關於其為什麼在豪言「科幻片已經沒有新的東西」之後又以74歲高齡、時隔30年後,重執科幻片導筒,重啟《異形》系列。斯科特的回答是,2004年上映的口碑頗差的影片《異形和鐵血戰士》(Alien VS Predater),讓他突然想到了「異形—天堂」(Alien-Paradise)的概念,想到去講述一個信仰宗教的科學家對造物主的尋找,但又始終尋而不得甚至惹上災禍的故事。

在北美上映期間,雷德利·斯科特接受了知名電影網站Screen Rant的訪問,談及對生物科學的憂慮和對人類尋找造物主這一行為本身的恐懼,坦承《普羅米修斯》是一部警示之作,因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了」。同時,他也透露了製作新作驚悚感的秘訣所在和制景取代CG的省錢法則。此外,斯科特也確認,《銀翼殺手》的續集正在籌備當中。

電影科技:《異形》是個平面藝術

記者:我非常好奇,當你在1970年代拍攝《異形》《銀翼殺手》的時候,你也給觀眾帶來了對當時觀眾來說非常超前的科技。而現在,你拍攝《普羅米修斯》,你所需要面對的是一個如此科技泛濫的時代,你是怎麼構建新片中的世界的?還有什麼新的東西麼?

斯科特:30多年過去,在1970年代拍攝《異形》系列的時候,是沒有科技可言的。當時都是現場動作拍攝,所有的模型都裝有類似的小車把手那樣的裝置,去推動更大的模型前進,我可以看到它們的行進,然後喊出「卡,備份」。當時拍攝的時候,有很多的煙霧和風力機,這就是當時拍攝的狀況。沒有什麼數碼軌道,沒有任何類似的這一類的東西,而那些星座宇宙,是一個人拿著刷子在一塊黑色的背景上畫出來的。我說:「哇,這實在太美麗了。你能給我一個紅色的麼?」他說:「可以啊。」於是他繼續畫,而我拍下照片。《異形》開始是一場平面藝術工作,我只是將它們串了起來。而傑瑞·哥德史密斯的音樂讓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對了味。

製造驚悚:「不需要9·11,只要一小勺生物細菌」

記者:你能談談你想在這部影片中呈現一個怎麼樣的科技圖景麼?因為《普羅米修斯》是《異形》的前傳,但是它其中的技術要比《異形》中的先進很多。

斯科特:是的,但我對此無能為力,因為當時(拍《異形1》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不是麼?對於我們來說,《普羅米修斯》只是《異形》系列一個非常鬆散的前傳,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鬆散。在《普羅米修斯》中我們試圖回答那些最簡單的問題,比如「到底那艘船是什麼,誰坐在那個位子上」以及「到底為什麼會有貨倉」以及「他要去哪裡」,沒有人問過這些問題,所以我覺得太有趣了,難道不是麼?

如果你要問我說「那麼,這座飛船到底和《異形1》有什麼關係」,那麼我會回答「這座(巨人族的)飛船曾經是船隊中的一艘,別的飛船都開走了,但這一艘上的貨倉裡的貨物失去了控制」,因為它實際上是有其他的確定的目的地的,但由於失控,整座船體在操作過程中被毀壞了,而我們影片中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人們前往這裡探索的)這座船上。影片最後帶領主人公逃離這個星球的飛船是這座失控船的兄弟船,這兩艘船屬於同一時期,這個時期可能持續了幾百年(《普羅米修斯》中的故事和《異形1》中的故事相差不到100年,也就是說兩片處於同一宇宙時期中)。

除此之外,兩者之間沒有什麼現實的關係,除了我想借《普羅米修斯》來解釋到底是誰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到底什麼是超越我們想像的致命武器,以及那些可以扔到任何一個星球上的生物細菌存儲罐……你知道什麼是生物細菌麼?如果你把一小勺放進倫敦最大的水庫裡,你就可以嚇死我,同時也讓我震驚,水庫居然沒有重兵把守……這也是我們做電影的方法。你不需要什麼9·11事件,你只要用一小勺生物細菌,把它滴進水庫,8天後,水會變得混濁顏色深沉,但這個時候水已經被送到了千家萬戶,上百萬的人都已經喝了這種水,你會被嚇死。就是這麼簡單。這就是那些嘗試探索DNA的秘密的人正在進行的革命,就是這麼可怕。你的心不會允許你接受這些,但或許這是可行的,這就是一種交易。

科幻片的根本魅力:「警示我們別走得太遠」

記者:在你的科幻影片中,你總是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表現出不一樣的熱情,而我們知道在你正在準備的《銀翼殺手》續集中,你想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類有資格去創造這樣的人工智慧。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如此重要?

斯科特:我不知道。我想這個問題的源頭可能是《銀翼殺手》中的複製人Roy Batty。他不是一個機器,假如我把他切開,裡面不是金屬的。這個複製人的想法實際上來自一個學生,當時她的父親正在幫忙做《銀翼殺手》的劇本,她跟父親說,「你們不應該把他們叫做機器人,而應該把他們稱作複製人。我每天都在面對各種各樣的複製。」

事實上,20年後,他們向參議院提交了複製動物的申請,申請被否決了。因為如果你可以複製動物,那麼你也可以複製人類。你如果想得更加深入,你就會想到說,假如要複製一個人類,他應該從多大開始被複製,是不是我可以通過他看到所有的一切?我不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當然他可以。在《異形》中的機器人Ash就和Batty完全不同,Batty更加人性,而Ash則更加機械化。而且Ash這個人物的邏輯被我用在了所有的星際飛船之上——假如有一艘花費巨資建造的星際飛船,那麼船上就將有這麼一個代表公司利益的人,這個人是誰將會是一個秘密,這個秘密的謎底就是他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這就是Ash的人物邏輯。

而在拍攝新片的時候,我仍然認為Ash的設定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想法,我認為這個想法非常好。我只是想要把相同的想法——公司將在每一艘飛船上派遣一個機器人,所以當人們長年在高速星際旅行時陷入深層睡眠的時候,將有一個人守護在身邊就像一個保姆一樣。他對一切都瞭然於心,他可以看所有的資料,他可以進入圖書室……他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這就是《普羅米修斯》中的大衛(法斯賓德 飾)。

 記者:這種造物者和被創造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在你的影片中有三種層次的展現。包括父母和孩子、神和人以及人和人工智慧,每一個被創造物都試圖探尋自己的造物主,但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結果。你是否認為這樣的話題是科幻電影的根本魅力所在?所以講述這些警示我們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範疇的故事。

斯科特:對,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了,但是你不可能只是一直簡單地向前走。我們現在科技如此發達,但是否我們真的比1950年代的時候生活得更好?是的,我們確實更好了。那麼和1850年相比呢?無法比較。和1900年相比呢?無法從任何方式上來做比較,但是我們是否正面對越來越宏大和複雜的問題?毫無疑問是的。

記者:為什麼在影片的製作上你並沒有完全仰仗CG技術(Computer Graphics 電腦動畫特效)?

斯科特:我們的預算正正好好,但我並沒有那麼多的錢來完全用CG製作,我又恰恰是一個喜歡將成本控制在預算內的人。另一方面是因為我非常享受儘自己所能地制景,這比你說「我根本不知道這個鏡頭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只是想要鋪開一塊綠幕,然後我們可以用CG在之後嘗試著做些什麼……」要便宜多了。這就是那些影片會嚴重超支的原因,他們完全沒有目標。

相關焦點

  • 造物主是誰?
    2006年央視科學紀錄片《探索宇宙起源之謎》已經證明造物主存在!,令人難以置信,估計得說不可能。我們探索整個宇宙起源的旅途,使我們有機會看到造物主的力量和造物法則,但是我們能知道造物主是誰嗎?請看下面的資訊:●世界上最高榮譽的科學獎是諾貝爾獎。從1901年到1996年,共評出諾貝爾得主639人。
  • 宇宙造物主存在的證據被找到!沒想到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
    沒想到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相信造物主(也就是上帝)的存在嗎?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生,都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卻說「發現上帝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那麼,霍金口中最偉大的科學發展究竟指什麼呢?
  • 宇宙的「造物主」在哪裡?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想證實確實有所謂的「造物主」創造了這個宇宙,我們是否能夠找到證據呢?他是否會給我們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呢? 神奇的是,這件事已經是距今138億年前發生的了,但我們現在仍然能夠探測到它,儘管已經相當微弱。在1964年,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意外發現了CMB,這就是上世紀60年代四大天文發現之一,二人也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於當時的宇宙並不均勻,因此再複合期的密度變化到了今天就通過CMB表現為溫度的高低不同。
  • 造物主是誰?為什麼要在我們的大腦設置封禁區?|毒辣香蕉|
    後到的金星人跟早到的火星人為了搶地盤(其實講得深一點還不是僅僅為了地盤,因為「地」多的去,真正要搶過來的是「對這個新世界的解釋權」,這個很重要,誰有了這個就等於控制了這個世界,控制了,那人才是後裔的造物主),最終金星人和火星人在打了幾場小仗都不分勝負的狀態下,大家都上升到要把對方置之死地的憤怒中,要用「核」來比出誰才是霸主!
  • 生化人慾當造物主,異形橫空出世,地球人無辜躺槍
    這句話暗示維蘭德你作為人類會死去,但我作為一個機械生命體永遠不會,面對這個自己親手創造的生命體的挑釁,維蘭德讓他給自己倒了杯茶,用行動告訴了他,就算自己會死,但是活著一天你就得聽我的。鏡頭一轉到了外太空,一艘載有大量人類的飛船正在向遙遠的目的地駛去,他們的目標是尋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無獨有偶飛船上存在著一名生化人。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造物主?
    有人問我:「有沒有造物主」?我說:「我認為並且堅信是有的」!首先從一個與大科學家牛頓有關的故事說起證明有造物主我們都知道牛頓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擁有「近代物理學之父」的尊稱。除了自然科學,他在天文、地理、數學、神學等領域也有著輝煌的成就。
  • 《異形:聖約》成為下一個造物主吧
    上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大衛嘗試理解人類對於成為造物主的想法,而人類則是嘗試與工程師(Engineer)溝通,了解人類(生命)起源的真相與秘密。如果說普羅米修斯是被造者去試圖接近、了解造物主;那麼異形:聖約就是被造者的反動,並試圖成為另一個造物主。
  • 造物主的赫利奧斯和維斯塔:創造造物主之光的基礎——「開始的太陽射線」
    -原始資料來源:奧姆納神聖學校你好,我們是赫利奧斯和維斯塔。我們是一個靈魂,然而我們表達自己是一種男性的能量和一種女性的能量。我們是太陽能級的造物主宇宙我們與地球和行星水平密切合作。我們的目的是創造造物主的完整性,以支持神聖男性和神聖女性的出現、融合和統一,創造一個平衡的,創造造物主之光的基礎。許多靈魂來到我們這裡來了解統一的過程,特別是理解與造物主的統一。
  •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年年物候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一直縈繞心間,餘味無窮。多好的願望呀,多美的希冀呀。忍不住和好友兔嘰分享,她感嘆到:「年年物候新的新字寫得真好~」是呀,誰不願年年物候新,日日是好日呢?
  • 走!到太原各大公園探尋針葉樹果實!
    走!到太原各大公園探尋針葉樹果實!近期熱點記者:孫達佳原標題:《走!到太原各大公園探尋針葉樹果實!》
  • 造物主解答:什麼是宇宙能量;什麼叫光子帶
    因為現在感覺一天過得很快,做不了多少事情,感覺一天一下子就過去了。這就是今天我們所想要了解的問題,敬請造物主給我們開示。造物主親愛的孩子們,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你們,能有這麼高的智慧,問出這樣的問題,我對你們越來越有信心!起碼這是靠你們自己的智慧悟到的問題,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的知識。
  • 為什麼月亮跟著我們走?(圖)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了:無論我們跑得多快,月亮都會跟著我們,就算開車都甩不掉它。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它離我們太遠了。
  • 因為用了「造物主」這個詞,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
    在論文中,志願者被要求用手執行各種任務,文中稱:「我們的研究可以提高對人類的手的理解,並確認隨著我們祖先的手幾百萬年的進化改造,要以靈巧的性能完成眾多功能,手的機械結構是造物主恰當的設計。」科學論文就不能提「造物主」了嗎?嘲笑PLoS ONE的質量已經不新鮮了,回到這次的「造物主」問題。PLoS ONE回應說同行評審也是人幹的,難免出錯,何況這篇在評審中也發現了一些其它問題,我們不是那麼水的!最後撤稿等於認錯了。生物學家P. Z. Myers在其科普博客中指出,論文的數據看不出有什麼錯,只是到了摘要和結論的地方就「飛躍」了。
  • 顛覆世界的電子雙縫試驗,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幹涉我們的人生
    那就是如果我們根據電子的速度,當確定它已經通過雙縫之後,迅速的在後面的板上放上攝像機,會出現什麼情況?5年之後,馬裡蘭大學宣布實驗已經成功,結果是當我們在確定電子已經通過雙縫後,迅速的在後面的板上放上攝像機的結果是—沒有幹涉條紋!
  • 造物主與雲天尊血脈詛咒
    Q:造物主在前還是古神在前?我覺得是造物主在前,太古鴻蒙時代存在一個甚至多個史前文明,是他們創造了古神,最後進入古神時代。首先從那些壁畫上的描述來看,就不像是外域入侵者,是在這個宇宙中的原始生命,而且種族之間有很激烈的爭鬥,如果是古神誕生在前很難想像會有這種場景。
  • 你我皆是造物主——論人心的力量
    尤為詭異的是,當人們將探測器從雙縫的前面移到雙縫後面,也就是光子/電子已經穿過雙縫,按道理來說應該顯現波動性並在接收屏上顯示出幹涉條紋的時候,但試驗結果仍然顯現出了粒子性。我們前面講過,三才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讓無中心無意識的太極有了中心和意識,即以人為中心,以人的意識為意識。人的意識在不經意間就能改變我們的物理世界。而雙縫幹涉實驗恰恰證明了這一難以想像的現象。我們曾講過天人合一的三個境界,即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人天合一,在雙縫幹涉試驗中,我們還僅僅只是觀測,只是動心起念,連天人感應的境界都沒有達到,就已經顯著影響到了物理世界。
  • 恆星——造物主的技術生產基地
    太陽對於我們的作用似乎僅僅是一個能量的來源,其實在宇宙中,太陽不僅是能量的源泉,它還是真正的造物主或者說是宇宙這個造物主的技術生產基地。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有100種左右的元素在創造複雜的事物時它們必不可少,但是宇宙在創生的時候並沒有攜帶元素,就像宇宙一開始是從無到有一樣,元素也是在宇宙中被逐漸製造出來的。
  • 走!跟著科幻作家掘進地下城,探尋河南硬核科幻元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凌 李鵬「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因為擴張進軍宇宙,我們會因為極端災害不得不轉入地下,這些能夠穿越江河湖海,鑿穿群山峻岭的超級盾構機們將會成為延續文明的可靠手段,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完畢為我們掘進地下城!」
  • 《奇妙造物主》超級散光器
    這種名叫clusterwink的海蝸牛,體型頗小,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常聚集成群,所射出的光也不停閃爍。當它發光時,整個發出螢光綠的蝸牛殼就呈現在人們眼前 。這種蝸牛可以快速地將光源打開、關閉,與現代汽車的最新LED尾燈極為相似。德哈因和威爾遜透過研究發現,海蝸牛所發出的光來自於它們微小身體上的一小塊區域,總是深藏在那不透光且淺黃色的硬殼裡。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牠們會將燈打開?
  • 宇宙是被製造的大溫室,人類或許是造物主的試驗品
    第二種假設,宇宙殺死了他們,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地球的運氣一直很不錯,我們有木星保護地球,免受彗星撞擊,我們處在穩定期恆星的宜居帶,我們的大氣層使我們免宇宙射線的輻射。第三種假設,也是第二種假設的升級版,這些文明活了下來,並且繼續發展了幾十億年,他們可能已達到了宇宙文明等級的二級或三級,能夠操縱恆星和星系,生物本體也得到了進化,他們可能看起來不象我們所見過的任何東西,我們也無法與他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