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不清楚為什麼,我認為人類對於黑暗中發光的事物總有一種迷戀。我還記得,童年時我就曾經有一個貝殼式的小夜燈,從貝殼中透出的微光,會讓那些暗夜中的妖怪慌忙逃竄。生物學家對於那些自己會發光的小動物總是興致盎然,大多數此類生物都長著半透明的皮膚或透明的細胞膜,這樣光線才能照射出來,幫助牠們尋找食物,吸引同類,或是嚇跑掠食者等等。在斯克利普斯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兩位海洋生物學家─迪米特理•德哈因(Dimitri Deheyn)和奈利達•威爾遜(Nerida Wilson)近年來專注於海蝸牛的研究。他們從澳大利亞的潮間帶搜集到會發光的蝸牛。這種名叫clusterwink的海蝸牛,體型頗小,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常聚集成群,所射出的光也不停閃爍。
當它發光時,整個發出螢光綠的蝸牛殼就呈現在人們眼前 。這種蝸牛可以快速地將光源打開、關閉,與現代汽車的最新LED尾燈極為相似。德哈因和威爾遜透過研究發現,海蝸牛所發出的光來自於它們微小身體上的一小塊區域,總是深藏在那不透光且淺黃色的硬殼裡。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牠們會將燈打開?而這光又是如何穿透那層堅硬的保護殼照射出來呢?各項實驗證明,當被其他生物撞到或觸碰到的時候,海蝸牛所發出的光最強烈─這項發現無疑令人驚喜,因為此種類型的開關機制在其他發光生物中極為罕見。難道這是海蝸牛尋求幫助的方式─透過吸引掠食者前來,而將那 些打擾它的小東西消滅掉?不過,最大的謎團還是在於這微弱的光源為何能照亮整個蝸牛殼。德哈因和威爾遜將各種顏色的燈光照在殼上,最後發現其他顏色都能暢行無阻地穿透這硬殼,唯獨藍綠色光不行。但當這種藍綠色發射到整個蝸牛殼時,卻使它發出分外明亮的光輝。研究人員還發現,原本淡黃色的外殼並沒有以任何方式改變這種藍綠色或使它產生偏色。它以特定的光頻投射,其效果要比任何在市面上出售的投射器高八倍,所照射的範圍是其十倍有餘。毋庸置疑,科學家們一定在仔細研究這種蝸牛殼的分子特性,以期改進商用散光器的性能。
主啊,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超級散光器,用你話語和慈愛中的明光照亮世人?我的期望是使你的光更加有效地照亮他人。
收聽更多《奇妙造物主》內容
文章 | 《奇妙造物主》
錄音製作 | 安林 惠子
排版 | 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