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電影」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時候,對於大眾、專業的電影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事實是,「手機電影」現在已被大眾所接受,甚至還有了專屬的專業獎項。
11 月 27 日,華為聯合第 33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舉行首屆新影像·手機影片競賽表彰儀式,是對去年的手機影片的一個總結。與此同時,「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也同步開啟。
電影媒介從 19 世紀誕生之日開始,就一直不斷吸收著當時的高科技成果,進而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豐富著藝術創造能力。回顧歷史,無論是黑白默片的淡出、膠片時代的來臨亦或是 16mm 輕便攝影機的出現,電影始終隨移動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化。
時至今日,電影出現了手機電影這個延伸,呈現繁榮勢態,回溯緣由,一方面是大眾創作欲望的高漲,另一方面是手機影像技術呈現爆炸式進步,這背後,牽引「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的華為 Mate40 系列自是最具代表性的領先旗艦。
從 4G 時代起,手機拍攝就已經從靜態影像向動態影像演變,步入 5G 時代,各大手機廠商在影像上尤其聚焦視頻。在視頻拍攝的大潮流下其實也衍生了不同的派別,為了更高清的畫面,有廠商選擇高像素以便於後期裁切;而華為選擇的方案則是再配置一枚獨有的電影鏡頭,去年華為 Mate30 系列身上那顆電影鏡頭就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年華為 Mate40 系列再次沿用徠卡電影攝像頭。
華為 Mate40 系列將用於視頻拍攝的傳感器尺寸從傳統的 4:3 設計為 3:2,以提升它對於視頻的使用效率,根據華為提供數據顯示其能提升 10% 左右,要知道在影像方面提升 1% 都很難,一顆傳感器能提升 10%,這是極為恐怖的。
這次華為 Mate40 系列採用的電影鏡頭像素為 2000W,相比去年的華為 Mate30 系列的 4000W 縮水了一倍,那效果是否會打個五折?其實不然,針對這點,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也有解釋,去年的華為 Mate30 系列為了更大的進光量,其實採用了像素四合一成像方案,而華為 Mate40 系列則能完完全全真實的輸出 2000W 像素視頻,同時傳感器尺寸也來到了 1/1.53,進光更大同時保留更多的細節,也能更加方便後期。
除了硬體之外,華為 Mate40 系列引入了全新的提升—XD Fusion,它實現的機制是在拍攝視頻過程中每一幀曝光兩張,即長曝光和短曝光同時拍攝,實時融合合成,從而達到了寬容度的提升,這功能基於晶片能力、建立算法,圖像處理工作從 Sensor 上的 RAW 域,全程運算一直到最後影像的生成,這裡很大程度是麒麟 9000 平臺的功勞。值得注意的是,華為 Mate40 系列的主攝和前置攝像頭也都支持 XD Fusion,在拍攝大光比等場景時無疑能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前面所提及的是華為 Mate40 系列在動態影像畫質上的提升,但「電影」是一門多項元素組合而成的藝術,畫面、音效、觀看體驗都至關重要,因此拍攝手機影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畫質、防抖以及聲音都需考慮,華為 Mate40 系列在這些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防抖是極其影響用戶觀影體驗的一個指標,華為 Mate40 系列在錄像模式下面增加了一個叫做運動防抖的開關,開啟之後整體的防抖能力更強。這背後是軟硬體通力合作的效果達成,華為 Mate40 系列利用超廣角鏡頭特性裁剪一些視場角,這很像是剪輯軟體中的防抖動功能,通過算法分析運動軌跡,去做一些視場角的裁切,保證畫面穩定平順。
除了自帶的機身出色的防抖功能外,華為 Mate40 系列也與大疆尋求合作,推出了 DJI OM 4,除了保證畫面更穩定,華為 Mate40 系列也在軟體上制定了微電影的 Story 模式以及 AI 的智能跟拍,使用此功能可直接調用大疆的電機直接進行推拉搖移和搖鏡頭的這樣一些動作,極大的降低了用戶創作創意鏡頭和轉場的門檻,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絕對是喜聞樂見的。
聲音維度,華為 Mate40 系列採用了後置多麥克風以及波束成型的指向性收聲功能,也就是說當我們變焦畫面時,音頻也會做變焦,根據畫面的縮減做到聲音的增益和衰減,加之算法對人聲調優、抑制噪音,華為 Mate40 系列錄音時拾音效果能做到清晰飽滿。配合華為 FreeBuds Pro,甚至還能做到小蜜蜂的功能,機位不變,在耳機有效連接範圍內都能做到精準拾音。我們倒是很期待未來華為能做個多設備連接功能,這樣用手機拍攝對手戲或者 Vlog,完全不用考慮槍形麥克或小蜜蜂了。
無論是畫面、色彩、防抖亦或是音效,無一不是動態影像的痛點指標,華為 Mate40 系列在這些方面均帶來了躍遷升級,拍攝動態影像或是說手機電影時無疑是一副理想工具。
除了動態影像上的突破,華為 Mate40 系列還是一款在靜態影像上站在巔峰的產品。
如果說去年華為 Mate30 系列的 30 倍長焦讓不少朋友有所遺憾,那麼今年華為 Mate40 系列帶來的百倍雙目變焦則一定能讓人心動不已。華為 Mate40 系列靜態影像上向華為 P40 看齊,採用了 10 倍光學變焦,最高百倍雙目變焦。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到,現在市面上已有 120 倍變焦了,華為作為長焦賽道的開闢者,為何不研發更高的變焦倍數,針對這個,華為消費者業務相機解決方案的潘超越有解釋:華為一直以來關注消費者的體驗,硬體上實現更高的變焦倍數是一方面,長焦鏡頭的防抖、清晰度、色彩等表現則是另一方面,同樣重要。
在這還得提一下華為 Mate40 系列的變焦體驗,一般來說,搭載長焦手機在變焦時由於焦段跨度過大,經常會發生無法開啟長焦鏡頭或畫質衝突的問題,華為 Mate40 系列增加了一個 3 倍小長焦,在 1~3 倍焦段成像,小長焦會加入進行融合成像,3~10 倍之間,則會用兩個長焦鏡頭來融合成像,在變焦體驗上更佳。另外一個就是多焦段的色彩一致性,華為 Mate40 系列在色彩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目的就是為了將超廣角、1 倍變焦、多倍變焦場景下的顏色做到一致。
關於色彩,再囉嗦一句,其實早在華為 P40 系列時,華為就使用了八色彩通道的多光譜色溫傳感器,這顆元器件為手機提供更多的色彩信息的輸入,AWB 利用 AI 的能力提升 AWB 的準確性,再通過 NPU 的處理,運用算法分析感光元件提供的顏色數據,進行照片色彩的運算手、提升色彩的準確性。華為 Mate40 系列這次加入了 P3 廣色域的色彩管理,比 sRGB 色域範圍增大 25%,去提升消費者在攝影時的色彩觀感體驗。
在超廣角的拍攝上,華為 Mate40 Pro+這一次帶來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術—全球首款自由曲面鏡頭。
喜愛攝影或對光學有研究的朋友可能知道,超廣角鏡頭設計的視場角越大,鏡頭的光學性能(MTF、相對照度等)就越差。傳統超廣角鏡頭設計,需要考慮使用負畸變,縮小有效的設計像高,降低設計難度。簡單的可以理解成,引入一定的負畸變,這相當於把設計難度降低,把有效的使用像素打了折扣;譬如引入-20% 畸變,那麼輸出圖像就需要裁圖,裁掉-20% 畸變的影響,那麼有效像素就少了。
而 Mate40 Pro+的如何來糾正畸變呢?華為 Mate40 Pro+將鏡頭模組的成像區域設計成矩形,與圖像傳感器形狀進行匹配,成像過程中儘可能減少因為圓形而引入的一系列問題,且提升了整個系統對於像素的利用率。帶來最顯性的效果就是 Mate40 Pro+既能保留最大視場角(等效焦距 14mm),而且輸出最佳的畫質(防畸變和提升清晰度)。
華為 Mate40 系列的出現,推動著手機影像技術實力再次向前提升了一大步,華為 Mate40 系列無疑再次成為影像技術全新的掌旗者,集最尖端的影像技術集於一身。不斷突破的手機技術變革也使得創作的邊界不斷突破,華為 Mate40 系列全面進化的畫質、防抖、色彩和音頻實力,無疑能更好的賦能給大眾,助力他們更好的進行情感和思想的記錄表達,推動著影像創作由小眾創作走向大眾創作。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攝影師、《六十九》的攝影指導汪士卿老師說:之所以史匹柏能成為全球聞名的超級導演,在於他僅有 11 歲的時候就能有機會拿著一臺 8mm 攝像機拍攝出《童子軍》這樣長達 14 分鐘的電影。而華為 Mate40 系列手機則是屬於當下年輕一代手中的創作工具,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接觸動靜態影像的拍攝、動態影像的錄製。在「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開啟的語境之下,手機電影賽道將捲入越來越多的創作新生代,帶來現象級的手機電影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