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埃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20世紀荷蘭美術史上的大畫家。
自畫像
蒙德裡安名字裡也有一個安字誒,那讓安仔感覺很親切,安仔第一次看到他的畫的時候,真的覺得很治癒,超舒服。格子簡單而有序的排列,清爽而又神秘,但是蒙德裡安的作品遠不止如此哦!
總的來看他的畫以紅,黃,藍三原色繪畫聞名於世(這是重點哦,美術史要考的),很多人看到他的畫都會覺得「這是藝術?」,哈哈哈,確定不是在逗我?。其實在三原色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多年畫風與靈魂的碰撞、交流、吸收後才逐漸形成「純粹抽象」風格,世界上的抽象畫有很多種,除了畢姥爺,堪稱Excel格子小能手的蒙德裡安也是常常被提起的,安仔覺得,這個彩色格子專業戶,貌似才是實實在在叫人看不懂的迷。
蒙德裡安的藝術,應該是做減法的藝術。
年時期的蒙德裡安受教於自己海牙派畫風的叔叔,風格以浪漫寫實為主。早期蒙德裡安的作品以寫實的風景畫、人物畫及花卉為主。進入阿姆斯特丹國立藝術學院後接受學院派訓練,受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影響逐漸脫離最初的海牙派畫風。
1909年蒙德裡安接觸通神論,經歷了自己的宗教革命,宗教力量也賦予了藝術神秘的象徵意義,和普遍的共性這使得蒙德裡安更加專注於發現自己、思考人類存在的價值,這一過程開啟了蒙德裡安新造型主義創作風格。
1911年,蒙德裡安接觸到畢卡索、塞尚等法國先鋒藝術家的畫作,受到了極大震撼,開啟了蒙德裡安的抽象之路,最終從立體派中抽離,形成了獨特而著名的格子畫「風格派」藝術模式。
看他1912年畫的《姜瓶與靜物》一和二,兩幅同樣構圖和色彩的畫面,卻一個是寫實的影子未能完全脫去,一個已經有了線條所作的抽象的影子,只有看到這些畫作,我才清晰的看到蒙德裡安藝術之路,是怎麼樣在自己的筆下一步步走過來;又是怎麼樣從前輩傳統的畫風中一步步走出來的。他確實是在他的畫面上一筆筆的做減法,繁華落盡見真淳,讓簡單的線條有了生命的感覺,有了節奏的律動,讓嘈雜紛繁而臃腫的世界,有了一種過濾之後,才產生了一種沉澱。
一
二
1914年蒙德裡安作品中,特別標註字母「KUB」引用立體派風格,但是立體派風格對蒙德裡安來說還遠遠不夠簡潔。蒙德裡安逐漸把作品完全簡化成線條和方塊,描繪他所感受到的世界。
他的作品從清晰的實景影像到抽象的馬賽克圖樣,以自有方式反映出宇宙客觀法則。直到「三原色」的簡單結構的出現,揭示出藝術主觀外形變化背後,隱藏著永恆不變的物質.
逐漸,他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蒙德裡安。
無技巧,恰恰是最大的技巧,所謂大味必淡。那種簡單而規矩的線條,明快而乾淨的色塊,呈現出來的高度單純化和抽象化的風格,完全是和他的老鄉梵谷不一樣的藝術。一種塵埃落定的寧靜舒緩的節奏,沉澱在心頭,有一種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覺。
但是你意識到一種豐富,光耀的效果,一種深度。 這幅畫是三維的。 畫有看得見的姿態,它是人性的,是靈動的。在藝術史的語言裡,它是畫家式的。它屬於提香、倫勃朗和德拉克洛瓦的教派,而不僅僅是 20 世紀初期的禁欲主義和唯心主義。 在芝加哥美術館,和在許多別的展館一樣,蒙德裡安的畫作被懸掛在了同時期的同樣是幾何和抽象的作品邊上。與它們堅決而枯燥的平坦不同, 蒙德裡安的繪畫是有深度的 。
它們在向繪畫的歷史深處訴說。誠然蒙德裡安是嚴峻的、禁慾的、單純的、冷漠的、唯心的,明顯凌駕於世俗生活的喧囂之外。然而他心念著早期的繪畫巨匠,思索著繪畫能做什麼也是事實。他只是把那份詩意封鎖得太緊以至於幾乎看不見了。
如今,他的藝術被衍生到了各種物體上,安仔就叫他蒙德裡安體了
蒙德裡安杯
蒙德裡安洗衣機
蒙德裡安冰箱
最後我們知道了,蒙德裡安和之前不再是同一個人了。 我知道還有很多沒解決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細看?緩慢地觀看藝術作品會帶來怎樣的經驗轉變? 看起來細看是很做作而不自然的:畢竟這違背了今天分散而快速移動的觀看方式。而詩人卻一直那樣做:文本細讀是精讀的一部分。 安仔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你去停留去更細緻地思考藝術,同時去觀賞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些事物,那些似乎都不值得再看一眼的事物。
哈哈哈,藝術很美好,期待我們的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