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衣服是否靠譜兒,決定著你能不能生存下來。對於太空衣來說,舒適感、時尚度,都必須為功能性需求讓路,因為在要美和要命發生衝突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明智的,因為——太空衣醜得確實有道理。
(原標題:太空衣 醜得確實有道理)
2012年上映的電影《普羅米修斯》中,大大減輕了傳統太空衣的笨重感,搭配故事中設定的工業活動情節,影片中的緊身太空衣採用混搭風格,既有深藍色沉重的保護墊工裝,又有蒸汽朋克的元素,整體造型更便於人物靈活行動。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va Newman設計的概念太空衣,NASA資助了這項稱為BioSuit的項目,這款太空衣使用緊身的彈性材料來保持壓力,並且給予穿著者最好的機動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陳丹
NASA(美國宇航局)選擇了新的太空衣鋰電池供應商。7月17日,LG集團旗下子公司LG化學宣布,將為NASA太空衣的生命保障設備提供驅動電池。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衣服是否靠譜兒,決定著你能不能生存下來。對於太空衣來說,現實中服裝所追求的舒適感、時尚度,都必須為功能性的需求讓路。
如果真的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太空旅行,你知道應該怎麼穿嗎?當科幻的異想程序啟動,一場未來主義的時裝秀緩緩拉開帷幕……
戶外經典款 「大白」造型難以顛覆
太空衣當然位列太空旅行必備清單之首。最經典的造型莫過於「水星計劃」的銀色套裝或者「阿波羅計劃」的一體式白色服裝。那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二十世紀70年代,為航天員登月而研製的航天服,配備背包生保系統、應急氧儲備及天線裝置,綜合保溫、供氧、抗壓等功能,共重93kg,這意味著即便月球上的重力減小到地球的六分之一,太空人也仍然要移動重達15.5kg的裝備。這種經典款的太空衣外形看似迪士尼動畫《超能陸戰隊》中的健康機器人大白,實際行動力和靈活性卻遠不如大白。
既然如此厚重不便,人能否脫下太空衣在外太空著陸或行走呢?按照《銀河系漫遊指南》,人在真空中只能存活30秒,這個時間長度顯然帶有文學性的誇張——實際上,人在真空中保持意識的時間為3分鐘,可能挽回生命的時間為8分鐘——但它至少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外太空輻射、缺氧和失壓的真空環境對人體的傷害都是致命的。因此艙外活動裝備即特種太空衣顯得尤為重要,它與其說是一件衣服,不如說是一艘小型的宇宙飛船。而在設計太空衣時,實用性和安全性成為太空衣製作中的重中之重,儘可能多的功能性考慮壓倒了視覺美學的需求,色彩也沿用白、銀、灰等金屬色系。這種科技感和可操作性強的風格一直為主流電影所青睞,如2009年上映的《月球》、2013年上映的《地心引力》以及2014年上映的《星際穿越》,雖略有精簡,但片中的白色太空衣造型顯然符合我們對「大白」太空衣的普遍認知。
唯美浪漫款 美得一點也不真實
如果說在起步階段的太空衣設計中沒有一樣東西是為了裝飾,那麼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視覺元素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種需求可能表現為一種浪漫化的想像,比如《太空英雌芭芭麗娜》(1968年)開篇那場香豔的零重力環境下的脫衣戲,以及簡·方達身上那件前衛而華麗的透視太空衣,虜獲了大螢屏前無數電影迷的心。又如《異形》中的陸軍少尉艾倫·雷普莉,在更換全套白色太空衣時那緊張而性感的場景,同樣堪稱科幻影史的經典。再如在《地心引力》(2013年)中,脫去太空衣的桑德拉·布洛克臥身在太空艙內,身體下方的燈光透著聖潔的光彩,寧靜而聖潔,宛如重回母體的胎兒,煥發著令人窒息的美。
這些電影場景深入人心,卻嚴重違背了實際情況。即便有更加先進的加壓艙作為保障,真正的太空人如果拒絕特製的衣服或保護措施,也將導致在失重狀態下肌肉的萎縮。因此對於太空衣的改造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調整,是在功能性的基礎上增添時尚性。
例如《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那身亮橙色火星太空衣用色頗為大膽,突破了工業金屬色系,成為生命、時尚、創造力的象徵體,而設計師加入的收腰和墊肩等時尚要素實際上增強了主人公的主觀的、感性的力量,這契合了影片的主題:在理性所無法應對的火星絕境中,是求生的意志和堅韌的信念幫助他依靠僅有的供給撐過了漫長的等待。
艙內輕便款 將夢想照進現實
電影之所以被譽為造夢機器,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它的創造力——雖然以現實科技為母體,但電影的異想世界在某種意義上突破了現實的疆界,極具先鋒性地將它的未來主義美學追求轉化為藝術現實。
例如《2001:太空漫遊》(1968)裡太空船空姐的帽子像半顆水煮蛋、太空衣像是胸口鑲了臺公用電話機的塑膠套子,這些蛋形帽子在現在看來可能引人發笑,但在當時卻是最具未來感的設計,乃至於成為上個世紀70到90年代太空風格時裝風尚的靈感來源。《星際迷航》系列中,斯波克的鍋蓋頭造型搭配拼色套頭衫已經成為復古太空風的時髦標識,而且無論設計如何演進,星艦制服基本保持了軍裝元素與配色設計,以及胸口的字母標識,可謂是科幻影視史上辨識度最高的服裝……
總之,艙外太空衣所無法兼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巧妙地在太空飛船艙內或太空站內的方寸天地裡找到了平衡。在裝置了加壓艙的飛船內部,我們的太空遊客終於得以脫下笨重的太空衣,換上更加輕便的飛行服裝,後者以造型之百變、風格之前衛、用色之獨特、剪裁之新穎,直接引領了現實世界未來主義的時裝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