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彙最早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哥德式藝術指12世紀至16世紀歐洲出現的以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哥德式藝術是一種浪漫型的藝術。哥德式風格最早是一個建築學的概念。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為最顯著特色的建築風格大行其道,這種風格往往利用筆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頂、多尖的拱門營造出升騰的感覺,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築空間中大量存在的縱向延伸的線條,則勾勒出迷離而神秘的氛圍。哥德式風格後來被移植到其它藝術門類當中並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尤其是以在文學領域的發展最為著名。哥德式的文學作品善於描寫黑暗、空虛、恐怖、悽厲的場面;古墓、墓地、幽暗的森林是哥德式風格最為主要的場景;虛弱病態而神經質的青年和披著黑色鬥篷的吸血鬼是主要人物,這些都成為了哥德式電影的主要象徵符號。
在電影藝術的辭典中並沒有「哥特電影」這個術語,即使是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Gothic Movie/Film這個詞條,也就是說「哥特電影」並不是一個標準的、被普遍接受了的概念——至少在嚴謹的學術界是如此——但「哥特電影」的提法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它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吸引眼球而生編硬造出來的。起碼這個名詞可以敘述某一個類型電影的共同特徵,還是行之有效的。它代表了某種氣味,某種心境,某種美感。這裡是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鬱、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裡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影片。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裡,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不過第一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卻是來自德國,在《歷代的巫術》誕生一年之後,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方興未艾的哥特電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打破,現實世界中的恐怖顯然比銀幕上的恐怖來得要可怕得多,在戰爭年代,人們在電影裡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靈魂的撫慰,而不再是宣揚死亡、痛苦的哥特電影。
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迎來了復興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導演蒂姆伯頓(Tim Burton)和演員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拉開了。作為一部當代裡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伯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範圍。蒂姆伯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約翰尼德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可以說是哥特電影集大成之作,讓喜愛哥德式電影的觀眾大呼過癮。這一次伯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影片充斥了哥特電影的各種文化符號,為我們描述出18世紀末一曲悽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