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80年代,受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資助,以歷史片代表的"AFC"類型成為電影創作熱門,諸多優秀作品如《懸崖上的野餐》、《我的輝煌生涯》也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屢獲殊榮。澳洲電影開始成功地進入國際視野。
與此同時,澳洲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風格鮮明的商業類型片。它們繼早期本土的叢林土匪片之後,再次以自己的多元而又鮮明的澳洲特色成功吸引觀眾再次湧入影院。
01票房大賣的商業類型片
在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澳洲類型片就是諷刺喜劇。70年代電影《鸛》(Stork)(1971)就是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人公是一個身高2米,外號為"鸛"的失業男人,粗俗搞笑、反社會、不合群,充分借鑑了60年代英國喜劇中的無政府主義作派。本片雖然粗俗,但賣座效應空前,並帶動了一大批同類喜劇問世,這類喜劇也被稱作"澳式低俗喜劇"(Ocker Comedy)。
類似的作品有《巴裡·麥肯齊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Barry McKenzie)(1972),它借鑑了美國早期經典喜劇《卓別林》,講述了一位土裡土氣的澳洲人,來到英國大城市倫敦後,引發的系列笑話與鬧劇。這部電影後來還拍成了系列片《巴裡·麥肯齊獨霸》(1974)等,它們和《阿爾文·普珀》(Alvin Purple)(1973)等式喜劇一起,通過對土澳主人公的塑造和對澳大利亞俗語文化的諷刺,創造了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
此類喜劇片一直有較好的市場票房,發展到80年代,便成為喧鬧的澳式商業浪漫喜劇。其中的經典代表之作有《鱷魚鄧迪》(Crocodile Dundee,1986) ,《彼得·法曼》(1986)等。尤其是《鱷魚鄧迪》,它講述了一個澳洲捕鱷獵人從澳大利亞內陸來到美國紐約的故事,全片製造了地域、文化、性別等多個衝突笑點,收穫了全球3.28億美元的驚人票房,一直高居澳洲電影票房榜首,至今不可超越。它後來還陸續推出了三部續集,都收穫了超高的票房收益。
此外,澳洲懸疑恐怖片也開始成熟,並因為拍攝地點顯示出與他國截然不同的特徵。這期間一系列被稱為"內陸哥德式"的驚悚小說和恐怖電影問世,包括《驚魂之醒》、《漫遊》、《吞噬巴黎的汽車》、《惡魔客棧》 、《野豬戰士》和《羞恥》等。這類電影往往將主人公置身於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內陸風光之中,再用突然冒出的冷血殺手讓人尖叫驚魂。如《派屈克》(1978)就是借鑑了希區柯克的《驚魂記》,結合澳洲獨特的風光製造出更大驚恐。本片導演理察·富蘭克林也拍攝了大量的恐怖片如《幻想》(1976),《血濺迴旋路》(1981) 等,一度被稱作"澳洲的希區柯克"。這種類型片在後來的澳洲電影中也從未絕跡,影響較大的有21世紀的《日本故事》、《提案》和《狼溪》等片。
與眾不同的科幻公路片。喬治·米勒 導演的《瘋狂的麥克斯》(1979)可謂是憑藉一片之力開闢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創作道路。這部反烏託邦的世界末日幻想影片以B級製作達到了A級電影水平,在美國獲得了澳洲電影史無前例的高票房。這部影片也讓電影委員會醒悟到,澳洲電影走向世界並非只有歷史片一條路可走。
02新浪潮時期的代表導演及作品
在這個時期,因為創作環境的寬鬆,大批新銳導演紛紛湧現,他們以獨特的個人影像風格和主題選擇,不僅扛起澳洲電影復興的大旗,更因此走進全球視野,成為世界影壇中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蒂姆·伯斯塔爾,肯·漢南,弗雷德·謝皮西,約翰·杜甘,理察·富蘭克林等。
我們不妨選擇幾人,窺一斑來見全豹,感受下新浪潮導演們的創作激情。
彼得·威爾(Peter Weir)
彼得·威爾可以說是澳洲電影復興的旗手。1975年,他根據瓊·林賽的同名經典小說改編了懸疑劇情片《懸崖下的野餐》,被公認為開創"澳大利亞新浪潮"風氣之先的代表之作。該片講述了二十世紀初某女子學校野餐時發生的學生失蹤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可以明顯看到60年代歐洲藝術電影的影響,在主題和拍攝手法都突破了以前澳洲電影的陳腐之氣,而兼具戲劇、神秘、恐怖及夢幻諸多特徵的敘事手法更讓人驚豔。這部影片獲得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獎,在使彼得·威爾揚名國際的同時,也第一次讓世界看見澳大利亞的獨特風光和文化異趣。
此後,他接連拍攝了《最後的大浪》(1977)、《水管工》(1981),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引人入勝的澳大利亞懸疑故事。1981年,他執導的《加裡波利》反思了一戰澳新軍團的犧牲和意義,為他再次贏得一座澳洲影視學院獎最佳導演獎。而1982年的《危險年代》,講述了1965年發生於印度尼西亞的政變的故事,榮獲第3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這些優秀的澳洲本土作品,都為他80年代後期受邀去往好萊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繼續拍攝出《楚門的世界》、《死亡詩社》等經典作品,為澳洲和美國的電影發展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
在上世紀以男性導演為中心的電影世界裡,女導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是個獨特的存在。她以首部長篇電影《我的輝煌生涯》一鳴驚人,講述了一部璀璨奪目的女性奮鬥詩篇,從自然和社會環境、成長背景等多個視角來探究主人公西比拉的獨特性格和反抗歷程。這部影片收穫了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6項大獎和金棕櫚、奧斯卡若若干提名。這也是46年來第一部由女性導演的澳洲電影。她隨後製作的成長系列紀錄片《甜蜜十四歲》和《再見十四歲》都是深挖女性主體生活的優秀作品。後來的紐西蘭女導演簡·坎平的創作也多少受她影響。她在90年代也拍出了《小婦人》《愛情、欲望與謊言》等若干優秀作品。其作品風格被描述為"強烈的女性主義傾向"和"現代的幽默感。"
布魯斯·貝雷斯福德(Bruce Beresford)
這也是澳洲一位高產的導演,在其50年職業生涯中拍攝了30多部電影,其中中國觀眾最為熟知的影片應該是《為黛西小姐開車》《雙重危機》等。其實他還拍攝了一些與中國相關的電影,如《紅色中國》、《毛時代的最後一個舞者》等。貝雷斯福德進入大眾視野,就是從1972年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巴裡·麥肯齊歷險記》開始的,雖然他本人對這部影片評價不高,但在當時,這部喜劇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拍攝了續集,一舉積累了較高的人氣,這也成了他後來進入好萊塢的敲門磚。
喬治·米勒(George T.Miller)
1979年,米勒用做老本行醫生賺來的錢加上AFC的部分資助,拍出了風靡全球的科幻片《瘋狂麥克斯》(Mad Max),獲得澳洲電影學院最佳導演,也一舉書寫了澳洲電影創作的新方向。他此後接連拍出《瘋狂的麥克斯》三部續集,每一部都票房大賣,獲獎無數,簡直是澳洲新浪潮導演中的一個異類。他在低成本類型片中嘗試了多種先鋒電影手法,如大量使用雜耍蒙太奇進行場景銜接,在看似簡單粗獷的暴力美學中,透出史詩般凝重的氣質,都一再為人稱道。但他其實並不局限於動作科幻片創作,新世紀以來的動畫片《豬寶貝》和《快樂的大腳 》也為他掙來了諸多殊榮。
03轉戰好萊塢
當然,這一時期湧現的諸多優秀作品和演職人員也吸引了世界影壇的濃厚興趣,好萊塢、英國等國紛紛向優秀的澳洲電影人伸出了橄欖枝。80年代中後期,大批澳洲電影人紛紛轉戰好萊塢,這也直接造成了新浪潮時代的終結。
才華出眾的編導創作人員毫無疑問是好萊塢挖掘的重心。毫不誇張地說,新浪潮時期出現的代表導演們大都有過闖蕩好萊塢或歐洲的經歷。只不過,有人成功風光無限,有人失意悄然回歸。
以彼得·威爾為例,他因《懸崖上的野餐》震驚國際影壇後,就屢次收到好萊塢的邀請。1982年,他拍完《危險生活》後,終於去往了好萊塢,成為一位世界頂級導演。他走時還順手拉跑了不少合作過的老夥計。如編劇大衛·威廉姆森,大衛是位極有才華的劇作家,他的原創劇作如《唐的派對》(1976)、《加利波利》(1981)等都有較大反響。而與威爾幾度合作的演員梅爾·吉勃遜,當時還是個小鮮肉,也跟著導演轉入好萊塢,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明星和導演生涯。
票房大賣的類型片導演和演員更是好萊塢青睞的對象。以《瘋狂麥克斯》和《鱷魚鄧迪》為例,兩片的導演喬治·米勒和彼得·法曼都進入好萊塢並繼續拍攝續集。而擔任《鱷魚鄧迪》編劇和主演的保羅·霍根(Paul Hogan)也在美國一炮走紅,他憑該片獲1987年第44屆金球獎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及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從而開啟了順風順水的國際電影人生涯。當然他並不是特例,同樣獲得成功的澳洲男演員還有山姆·尼爾、休·傑克曼多位。
女演員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妮可·基德曼。她於80年代初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兒童電視和電影中,在接連出演了幾部澳大利亞電影,包括《綠寶石城》和《死無所依》之後,她以精湛的演技獲得了肯定,好萊塢的角色也隨即到來。
這些成功的案例也鼓舞了更多的澳洲電影人,越來越來的編導明星追隨他們的足跡而去,走向一條國際巨星之路。
04結語
總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澳洲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多元寬鬆的創作環境,讓澳洲電影展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不管是專注作品內涵和作者風格的藝術電影,還是獨闢蹊徑獨具特色的商業類型片,都開始啟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可惜的是,隨著國內創作風氣的轉變與好萊塢的熱情召喚,彼得·威爾、貝雷斯德福、謝皮西等多位新浪潮主將紛紛赴美發展,驚濤拍岸後的澳洲新浪潮也風光不再,泯為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