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荊花是甜的!」對於柳州的骨灰級吃貨,這其實不是秘密。但是,洋紫荊花到底能不能吃?對於這個問題,誰也回答不上來。剛剛公示的「2020年柳州市第八批科技計劃擬立項項目清單」中,「不同花色洋紫荊選育及花可食用性生物活性研究」則赫然在列,或許過不了多久,這一問題將會有確切答案。
「吃貨」已先行
每年的三四月間,柳州街頭就會被粉紅色的花海浸沒,滿城怒放的洋紫荊花,每每讓柳州成為全國網紅城市,吸引無數遊客前來打卡。一些資深吃貨在品嘗鮮美的螺螄粉之餘,也不禁對那一朵朵妖嬈的洋紫荊花蠢蠢欲動,並且很快得出了粗淺而直接的結論——微甜。
早在2016年的洋紫荊花季,就有一家螺螄粉餐廳推出「紫荊花系列美食」。這家餐廳將洋紫荊花瓣配以辣蓼、魚腥草、薄荷等野菜,再佐以各種調味料後,為食客端上了一道「涼拌紫荊花」,其香甜口味迷倒了不少試吃的遊客。餐廳當年還烹製出紫荊花高湯螺螄粉、紫荊花涼拌螺螄粉,也讓遊客驚豔不已。
儘管吃貨們最已大快朵頤,但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洋紫荊花真的能吃嗎?沒有毒嗎?」這樣的疑問令人們對洋紫荊花只敢淺嘗輒止。
科研在跟進
問題「甩」給了柳州的科研機構。
柳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接下了這一「網紅」課題。於是有了2020年柳州市第八批科技計劃擬立項項目中的項目。
「相關研究,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柳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蒙興寧告訴記者,為了弄清洋紫荊花能不能吃這一問題,科研人員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採集洋紫荊花進行成分分析,以獲取其化合物成份構成,這一研究有助於詳細了解其營養成份和食用價值;與此同時,科研人員用洋紫荊花的萃取物質來餵食小白鼠,進行不同濃度、不同時長、不同批次的餵食等毒性試驗,通過觀察和病理解剖,獲取詳盡的實驗數據,以明確食用洋紫荊花到底對生命體造成哪些影響,是否存在毒副作用。
結論急不得
蒙興寧說,目前,相關研究還在有序進行中,要得出確切結論,還需再過幾個花期。
這幾年的花期,柳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都會變身「採花大盜」,除了採集研究所內的洋紫荊花,還會走上街頭採集盛開的花朵。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關的研究必須以新鮮的洋紫荊花為基材,儘管很多市民對他們的採花行為很不認同,甚至報警,但他們也只能「厚著臉皮採」。
「科研畢竟是個嚴謹的事。」蒙興寧告訴記者,洋紫荊花所處的環境、土壤、空氣乃至採花時的天氣等因素,都有可能對花的成份分析和活性實驗結果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相關研究必須基於大樣本、大數據為支撐,通過反覆的測試、對比、分析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即使有了初步結論,也仍然需要後續的研究,不斷地驗證和證偽。因此,要得「洋紫荊花能不能吃」這一問題的結論,急不得。
前景被看好
雖然確切的結論仍需時日,但前人的探索卻頗為振奮人心。
通過查閱各類典籍,蒙興寧發現,洋紫荊花的藥用價值不容小覷。根據《中華本草》記載,洋紫荊的花、葉、皮均可入藥,藥用價值十分廣泛。其中,洋紫荊中有一種的白色花朵的品系,其白花具有著消炎解毒的功用,老白花入藥可以用來治療消化不良、風熱咳嗽、還能治療肝炎等。這些還需要更深入細緻的研究和驗證。
對於不同花色洋紫荊的選育,也是目前科研的方向之一,除了紫紅色,粉紅色和粉色、白色也已進入科研人員的選育範圍,通過不同品系的選育,科研人員正試圖培育出花期更長、花量更大、花色更美的洋紫荊花,進而更深入地開展花的可食用性生物活性研究。
對於柳州的餐飲界人士而言,「洋紫荊花能不能吃」則是一個令業界神往的課題。如果科研證實洋紫荊花可以食用,甚至具有藥用價值,這一食藥同源且味道微甜的食材,肯定會成為美食界的新寵,衍生出無數洋紫荊花新「食尚」,尤其是將它與螺螄粉相結合,這兩大「網紅」說不定又將演繹出新的傳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