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升上高一的同學來說,學習難度增大了不止一星半點兒。更有甚至,初中階段考試數學從未低於三位數的學生,在高一的學習中竟然倍感吃力,數學成績更是從三位數跌至不及格。這可愁哭了學生家長!
紛紛質問:為什麼在高中要設置數學這一門學科?
為什麼要設置數學這門學科,這裡暫且不談論。不過高中數學是真的難!經歷過高考的人,估計大部分都栽在了數學這門學科,另一科應該是英語。
不過,高中數學也不是一直難!直到遇見一本叫做必修三的課本。終於讓學生們重拾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學好數學。
下面精選必修三的知識點與概念,及其相關公式,供新高一的同學參考學習!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算法概念:在數學上,現代意義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計算機來解決的某一類問題是程序或步驟,這些程序或步驟必須是明確和有效的,而且能夠在有限步之內完成.
2、構成程序框的圖形符號及其作用
3、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循環結構。(結構圖請看教材)
第二章 統計
1.總體和樣本:在統計學中 , 把研究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把每個研究對象叫做個體.把總體中個體的總數叫做總體容量.
為了研究總體x的有關性質,一般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部分:x1,x2,x3……xn,研究,我們稱它為樣本.其中個體的個數稱為樣本容量.
2、簡單隨機抽樣,也叫純隨機抽樣。就是從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排隊等,完全隨機地抽取調查單位。特點是:每個樣本單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總體個數較少)
3、簡單隨機抽樣常用的方法:(1)抽籤法;⑵隨機數表法;⑶計算機模擬法;
4、系統抽樣(等距抽樣):把總體的單位進行排序,再計算出抽樣距離,然後按照這一固定的抽樣距離抽取樣本。第一個樣本採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抽取。(總體個數較多)
K(抽樣距離)=N(總體規模)/n(樣本規模)
5、分層抽樣:先將總體中的所有單位按照某種特徵或標誌(性別、年齡等)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後再在各個類型或層次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後,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體的樣本。先以分層變量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層,再按照各層在總體中的比例從各層中抽取。(總體中差異明顯)
6、總體分布的估計:⑴一表二圖:①頻率分布表——數據詳實
②頻率分布直方圖——分布直觀 ③頻率分布折線圖——便於觀察總體分布趨勢
註:總體分布的密度曲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為1。
⑵莖葉圖:①莖葉圖適用於數據較少的情況,從中便於看出數據的分布,以及中位數、眾位數等。 ②個位數為葉,十位數為莖,右側數據按照從小到大書寫,相同的數重複寫。
(3).應用直線回歸時注意:回歸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點圖;
第三章 概率
一、概念 1、事件:試驗的每一種可能的結果,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
(1)必然事件:在條件S下,一定會發生的事件,叫相對於條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條件S下,一定不會發生的事件,叫相對於條件S的不可能事件;
(3)隨機事件:在條件S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叫相對於條件S的隨機事件;
2、古典概型:⑴基本事件:一次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基本結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點:基本事件可列舉;每個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發生
⑶概率計算公式:一次試驗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n個,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個基本事
件,則事件A發生的概率P(A)=m/n
3、幾何概型:⑴特點: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無限個;②每個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發生。
⑵幾何概型概率計算公式:構成事件的區域長度(面積或體積)÷實驗的全部結果所構成的區域長度(面積或體積)
4、若A∩B=ф,即不可能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那麼稱事件A與事件B互斥;
5、若A∩B為不可能事件,A∪B為必然事件,即不能同時發生且必有一個發生的兩個事件,那麼稱事件A與事件B互為對立事件;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1)必然事件概率為1,不可能事件概率為0,因此0≤P(A)≤1;
2)當事件A與B互斥時,滿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與B為對立事件,則A∪B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於
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繫,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與事件B在一次試驗中不會同時發生,具體包括三種不同的情形:(1)事件A發生且事件B不發生;(2)事件A不發生且事件B發生;(3)事件A與事件B同時不發生,而對立事件是指事件A與事件B有且僅有一個發生,其包括兩種情形;(1)事件A發生B不發生;(2)事件B發生事件A不發生,對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對於新高一的學生來說,學好數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所以還等什麼?趕緊在開學前最後一個月,將這些基本知識點理解,快人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