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啟動,活動將持續到9月25日。
當日下午,中國科技館報告廳座無虛席,科技專家、科普達人、中小學學生和老師匯聚一堂。「去看見永恆的玫瑰星雲,是恆星風吹拂的花朵;去感受這片大地上的顫動,來自於這顆星球上最原始的動能……」在一部精彩的宣傳片播出後,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在這裡盛大開幕。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9月18日舉行的2020中關村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透露,目前已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款進入3期臨床試驗。
「要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最終還是要靠疫苗,大家知道疫苗是什麼嗎?」活動伊始,舞臺就迎來一位重量級的科技專家——現任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他細心地為觀眾科普:「所謂的疫苗就是經過處理的病毒蛋白,注射疫苗可以刺激人體產生如抗體的保護物質,從而使人免疫於病毒的侵害。」
吳尊友繼續講解說,疫苗的生產研製過程至少要有3期臨床試驗,第一期臨床試驗是驗證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第二期臨床試驗則是看疫苗接種後人體能否產生保護性的抗體,3期就是大規模接種,看是否能起到真正的人群保護效果。吳尊友介紹,由於我國疫情控制情況良好,第3期臨床試驗只能選擇在國外進行,預計年底可以結束,屆時,疫苗的應用將為控制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當前我國疫情控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連續5周沒有本土傳播病例,這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果。演講最後,吳尊友也不忘提醒廣大觀眾,防控措施不能鬆弛,一定要保持疫情防控的意識,經常關注疫情的形勢變化,遵守疫情防控的指導。
除了新冠疫苗,北鬥三號系統是今年公眾關注的又一大科技熱點。雖然北鬥三號建成開通的消息人盡皆知,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抱有疑問:我們真的用上北鬥了嗎?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北鬥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也來到了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現場為觀眾答疑解惑。她講解說,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和朋友約好今天出去玩,早上起床要打開手機查看天氣,這裡就已經有兩項技術和北鬥相關,第一,手機需要充電,而國家電網的時間同步正是依靠北鬥系統,簡稱「授時」;第二,北鬥系統也可以通過衛星信號來進行天氣預報。
徐穎通過一系列鮮活的例子讓大家充分領略了北鬥系統的神通廣大,小到交通導航,大到軍事國防,「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只受限於想像力,北鬥系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應用是『潤物細無聲』式的,也許你無法感受到它強烈的存在感,但它確實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徐穎說。
除了科技專家的精彩演講外,本次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還有啟動「科普閱讀聯合行動」、成立科普中國心理應急科普服務隊、「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發出倡議等一系列環節。
據了解,2020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還設有中國科技館主場活動,包括科普科創齊飛、公共安全健康、群星照耀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等四大板塊,通過互動展品、實物模型陳列、多媒體、圖文版等展示形式展現科技惠民為民,重點推出「大醫精誠 無問西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和「全面小康•科技同行」兩個專題展覽。
據活動主持人介紹,今年的全國科普日將聯合科創與科普,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基礎上,突出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在日常科普內容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機制,以科學的精神、方法和知識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通過線上與線下融合,匯聚豐富的科普活動資源,為公眾奉獻科普活動盛宴,讓更多的人相信科學、走近科學、傳播科學。
來源:中國科普網
作者:吳桐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