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系外行星的鑰匙:凌日測光法

2020-09-13 天文在線

當行星從其寄主星前面經過時,它們可能會暴露自己的存在並遮擋部分恆星發出的光。行星在恆星和地球之間的移動被稱為「凌日」。如果這種恆星光芒的變暗現象被有規律地檢測到,並且持續一段固定的、重複的時間,那麼很有可能是有一個更暗的物體正在繞著恆星運動。其中一些凌日物體可能是小而暗淡的恆星(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對被稱為食雙星),但它們大多數是行星。

恆星在凌日過程中的變暗程度直接關係到恆星和行星的相對大小。一顆小行星經過一顆大恆星只會使其亮度略微變暗,而一顆大行星經過一顆小恆星會產生更明顯的效果。介於寄主星的大小可以相當精確地從它的光譜中得知,天文學家可以通過測光法估計行星的直徑。但測光法無法預估它的質量,這使得它和徑向速度法互為補足。徑向速度法可以估計行星的質量下限,但無法提供關於行星直徑的信息。利用這兩種方法結合行星的質量和直徑,科學家可以計算出行星的密度,這可以判斷一顆行星是巖態的,氣態的,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形態。

行星凌日

這是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從其寄主星前經過的模擬圖像(NASA/JPL-Caltech/UMD/GSFC)

優點

凌日測光法是目前探測太陽系外行星最有效和靈敏的方法,尤其是對於能夠連續數周或數月觀測恆星的空間觀測站來說。它對小型地基望遠鏡也同樣適用(比如主鏡只有60釐米的TRAPPIST望遠鏡)。

凌日測光法可以為科學家提供行星直徑的估計,這是一種無法用其他方法測量的物理性質。由於能夠被凌日觀測到的系外行星的軌道平面必然是側對著地球上的觀測者的,因此使用凌日法和徑向速度法來觀測同一顆行星可以提供行星的質量,密度和組成成分的猜測。凌日過程可以為科學家提供大量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恆星的變暗程度直接與行星大小有關。由於其寄主星的大小能夠被很準確地測得,行星的大小可以從它在凌日過程中變暗的程度來推斷。

如果凌日行星有大氣層,那麼來自寄主星入射光的部分波長在到達地球的途中會先被大氣層中的氣體所阻擋。通過研究一顆恆星在凌日期間和凌日之外的光譜,天文學家可以在寄主星光譜中發現可以判斷大氣氣體(比如水蒸氣)存在的跡象。

除了行星從恆星前面經過時發生的「主要」凌日外,科學家們還對「次要」凌日感興趣,即從地球上看行星完全消失在寄主星後面時發生的凌日。通過計算行星隱藏時寄主星的光譜,科學家就能得到行星的光譜(顏色),而這是提供行星溫度和組成成分的線索。

凌日測光法的搜索可以大規模進行。凌日觀測(地面和天基)一次可以同時觀測多達10萬顆恆星。

行星凌日示意圖

當行星經過觀測者與其寄主星之間時,寄主星亮度減弱直至凌日過程結束。

缺點

凌日測光法的主要困難在於需要觀測凌日的難度:一顆遙遠的行星必須直接從其寄主星和地球之間穿過。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太陽系外的行星來說,這種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如果想要觀測到凌日,其軌道平面必須幾乎完全側向朝著觀測者。而這個條件只對少數系外行星成立,其餘的將永遠無法被凌日測光法檢測到。

另一個問題是:行星凌日只會持續其軌道周期的一小部分。一顆行星可能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才能繞其寄主星一周,但它的凌日過程可能只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因此,即使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有著凌日行星的恆星,他們也極不可能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凌日現象。這個問題較之前更為複雜,因為為了確定一顆行星的存在,天文學家需要觀測到數次間隔周期固定的凌日現象。因此,凌日測光法在很大程度上偏向於發現短軌道周期的行星(它們非常接近其寄主星的軌道)。許多這樣的短軌道周期行星都位於其寄主星的宜居帶,因此用凌日測光法可能可以發現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宜居行星。

凌日測光法往往會產生誤報,介於最小的恆星的直徑可能與巨行星的直徑相似。因此,在進一步的測量來確認它們的直徑和/或質量足夠小到可以被認為是行星之前,凌日的物體只能被認為是候選行星。

太空中的Kepler望遠鏡

描繪環繞太陽的Kepler望遠鏡的藝術概念圖

為了有更大概率去觀測凌日行星,搜索必須長時間持續地覆蓋有著許多恆星的廣闊天空。這種搜索是由能夠儘可能長時間觀測恆星的自動望遠鏡所管理的(地基望遠鏡一次持續數小時,天基望遠鏡一次持續數月)。

從2009年到2019年任務結束時,Kepler計劃利用測光法已經從太空中尋找到了的數千項候選行星;當這些行星被進一步研究後,將會有更多被確認的系外行星。CoRoT(對流旋轉和行星凌日。是由法國航天局(CNES)和歐洲航天局(ESA)主導的聯合太空任務)緊隨Kepler計劃,從2006年到2013年,共發現了32顆系外行星。

繼Kepler和CoRoT計劃之後的是「凌日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這顆衛星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探測新的行星;以及2019年12月發射的「調查系外行星衛星」(CHEOPS),它將對系外行星進行後續觀測以測量其大氣成分。

有許多陸基天文臺在觀測凌日系外行星的大氣,包括TRAPPIST的2個望遠鏡,HATNet的7個望遠鏡,MEarth項目的2個望遠鏡,以及即將到來的SPECULOOS 探測計劃的4個望遠鏡。

用凌日測光法發現一顆新行星需要最先進的專業設備(或者非常幸運),而觀測一顆已知行星的凌日就容易得多了。如果我們知道觀測的地點和時間,即使用一個相對較小的望遠鏡,凌日導致的現象是相當明顯的並且容易檢測到的。例如2001年5月,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業餘天文學家將他們的望遠鏡對準了太陽系附近一顆被稱為Gliese 876的紅矮星。這顆恆星被兩顆由徑向速度法發現的行星環繞。由於這顆恆星很小而環繞它的行星很大,當其中較大的那顆行星的凌日時,其寄主星亮度變暗了許多。這使得世界各地的業餘愛好者有觀察到太陽系外行星存在跡象的可能。美國恆星觀測者協會(AAVSO)的系外行星部組織協調了許多業餘天文學家參與系外行星凌日的觀測。


作者: planetary

FY: yyhxtx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尋找系外行星的鑰匙:凌日測光法
    而這個條件只對少數系外行星成立,其餘的將永遠無法被凌日測光法檢測到。另一個問題是:行星凌日只會持續其軌道周期的一小部分。一顆行星可能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才能繞其寄主星一周,但它的凌日過程可能只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因此,即使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有著凌日行星的恆星,他們也極不可能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凌日現象。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凌日法原理當一個行星從恆星面向我們的一面經過時,會遮擋恆星的部分光芒,從而導致我們觀測到的恆星的亮度減小。凌日方法尋找行星的原理。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速度快,而且可以用來尋找直徑小得多的行星。但是導致恆星亮度變化的原因很多,行星可能只是其中一種,所以 Kepler 衛星目前找到的是大量的地外行星候選名單,真正的確認一般需要其他方法輔助。 我們也可以通過仔細的研究凌日的時刻和持續時間來獲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對於一個有多個行星的系統,凌日時間可能會有些變化。
  • NGTS:發現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NGTS:發現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CHEN • 2021-01-13 16:33:27 來源:前瞻網 E1458G0
  • 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全景圖」隱藏了74顆系外行星
    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全景圖」隱藏了74顆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宇航局(NASA)周一發布消息稱,該航天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一年來拍攝到的一系列208張圖片揭示了北方天空中耀眼的星海和74顆系外行星。
  • 答: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
    那麼問題來了,它在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難道是直接光學成像看到我們地球外觀的星球嗎?即使太空望遠鏡十分巨大,並且身處太空中避免了地球大氣的幹擾,觀測能力比地球上的望遠鏡更強,但要以光學成像清晰看到遙遠太空的行星仍然是不現實的,它們不但太小(在宇宙中地球大小的天體太過渺小),本身也不發光,反射恆星的光很微弱。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別急,還要再等等
    尋找系外行星或者衛星,有很多成熟的觀測方式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一種是凌日(掩星)法,目前為止大約80%的系外行星都是通過凌日法發現的[2]。為了尋找可能的系外衛星,哥倫比亞大學天文系的Teachey團隊在更早之前就認真檢查了284個克卜勒探測器發現的系外行星的觀測數據。
  • 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
    常用的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方式:恆星擺動觀測法和行星凌日觀測法。1,恆星擺動觀測法行星除了自轉,還在圍繞恆星以橢圓軌道做周期運動。普通人眼中,小質量的天體總是在圍繞大質量天體運轉。實際上,它們在圍繞著共同的質心旋轉。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它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哪些恆星可以將地球視為凌日系外行星?」
  • 如何辨別系外的真假行星?凌日法已不靠譜,新的算法被提出
    英國科學家在該論文中提出,他們已經提出一種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用於鑑別系外行星的真假。測試結果顯示,該算法已經在眾多系外行星候選範圍內識別出了50顆真正的系外行星,那麼該算法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呢?一直以來,大多數天文學家都通過凌日法來獲得關於該星球的數據,所謂的凌日法指的是當系外目標星球與它的主恆星剛好運動到和地球成一條直線的位置上時,由於系外星球夾在地球和其主恆星的中間,因此從地球上觀測它的主恆星會發現一個球形陰影。天文學家可以通過該陰影來推測該星球的相關信息。
  • TESS系外行星探測計劃
    凌日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指行星或者其他暗天體經過太陽日面的一種現象,最常見的是水星和金星凌日。由於水星和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所以在特定的時間,我們會看到水星或金星從日面上經過,這種現象就叫做凌日。TESS的觀測數據將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控制中心(POC)進行初步處理,然後發送到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處理和操作中心(SPOC),後者將會校準數據並生成光曲線文件,以檢測系外行星的凌日信號。這些信息隨後將被送到麻省理工學院,然後再把它們送到米庫斯基太空望遠鏡檔案館(MAST)和TESS科學辦公室(TSO),後者將進一步審查數據並確定重點內容,用於後續觀測。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根據凌日探測法(見下文),克卜勒望遠鏡唯一的儀器是一個光度計,它可以在固定的視場中持續監測超過145,000顆主序恆星的亮度。這些數據被傳送回地球,由科學家分析,尋找由系外行星在它們的恆星前面凌日(經過)而引起的周期性變暗的任何跡象。
  • 科學家是怎樣知道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質量的?
    研究系外行星要比恆星困難的多如果在20年前,關於其他系外行星的可能性,我們只能根據理論來推測,其他恆星周圍可能存在類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這在理論上是肯定會發生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已經確切的發現了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美國啟動系外行星勘測項目,尋找外星生命
    因為地球作為一顆處於恆星宜居帶中的行星,孕育著生命,所以,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首要目標,也都放在與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身上。不過,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無法直接觀測到,所以,科學家們只能藉助恆星,來尋找處於它周圍軌道上的行星,雖然目前一些恆星周圍我們只發現了1-2顆行星,但是真實數量或遠比我們想像得多。
  • 發現系外行星不止掩星法!另外一種方法你知道嗎?
    我們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幾乎是看不見的。 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找到它們的呢?這幅藝術家的概念圖顯示了一顆名為 HD 219134b 的巖石行星的輪廓,該行星正在凌它的恆星(來源:NASA/JPL-Caltech)根據定義,系外行星存在於我們的太陽系之外,繞著其他恆星運行。 這意味著他們離我們很遠。
  • 它終於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
    人類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道路上從來不會吝嗇,從太空望遠鏡到太空衛星,這一切都說明了系外行星對我們的重要性,它們甚至能幫助我們揭開生命的起源。因為我們急切地想要知道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而每一顆系外行星都有可能是解開這些問題答案的鑰匙!
  • 天文學家用入門小望遠鏡發現系外行星
    人民網北京9月1日訊 據北京天文館消息:十五年前,天文學家靠著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系外行星。而今日,天文學家竟然用一支到處都能買到,口徑僅十公分、最入門的小望遠鏡就探出系外行星的蹤跡。顯見搜尋新行星的門坎已大幅降低,而如地球般較小行星的發現也指日可待。
  •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大發現
    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學家宣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類才首次確認有質量與地球相近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質量為木星10.98倍的HD 114762 b於1989年被首次發現,是最早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由於並非所有恆星都有行星,因此系外行星的發現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銀河系裡面有上千億顆恆星,如果1%的恆星擁有自己的行星,則太陽系外的行星將達數十億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