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養毒蛇~!小編說過很多次了!
銀環蛇
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中文俗名:銀腳帶、雨傘節、過基峽、寸白蛇、金錢白花蛇、銀蛇。
特徵描述:
全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汙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分布:指名亞種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臺灣、海南與香港。雲南亞種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及越南北部。棲息於從沿海低地到海拔1 300 m的山區,常見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處。
飼養環境:
銀環蛇喜歡陰暗潮溼,飼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通風、水的清潔和提供衛生的食物,否則會得口腔潰瘍和皮膚疾病。銀環蛇晚上非常活躍,在箱中往往會用頂箱應該用吻端,所以很多用箱養的銀環蛇會出現吻端破損的情況,應該注意。建議用較大的飼養箱,箱的長度最好與它體長同等或以上,較穩定的個體可以用其體長三分之二的飼養箱。
配合其喜愛陰暗潮溼的酸性低材環境,可以在飼養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塊供起躲藏,或者鋪少許落葉苔蘚保持潮溼,並提供其遊泳的水容器。酸性底材對銀環蛇極其重要,也是引誘它開食的關鍵之一,當然,也有人鋪報紙照樣開食,但銀環蛇討厭報紙的油墨味,可能不久會出現突然拒食,所以不建議單一用報紙做底,應該在報紙上面加上乾落葉,再添加一個保溼盒的方式讓它在不同天氣情況下自己選擇幹或溼。
活動頻率/溫度:
銀環蛇夜晚活動,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銀環蛇適合溫度23——30度,有冬眠習性,此時提供半切花盆或掛盆作為隱蔽的地方供其冬眠,窩內鋪上厚的落葉,水盆也是必須的,天氣溫暖時候可能會出來喝水,也可以保持窩內有一定的溼度。
餵食:
餵食時間應選擇在晚上,一星期餵1—2次,排便後一天餵最好。新到的蛇應該讓它有兩到三天的適應期。食物方面,乳鼠是首選,其次是泥鰍,銀環蛇非常神經質,吃飽後2天內不能騷擾,否則嘔吐的機率非常高。開食後可以提供不同的食物,例如黃鱔、小蛇、蛙(不建議餵蛙,太多寄生蟲)
基本的安全措施:
銀環蛇是我國毒性最強的毒蛇,危險性極高,而且平時看似很溫順,使人放鬆警惕,但銀環蛇咬人時從不警告。
1.無論它們顯得多溫順,都不建議直接用手去抓弄它們。
2.儘量避免它的頭部正對你的手,它可能會突然一口。
3.工具:一把蛇鉤, 一隻蛇夾, 一副厚厚的皮手套, 及一個牢固的飼養箱,如果有條件應該備有抗蛇毒血清。使用蛇鉤時, 手務必在蛇攻擊範圍之外。.
金環蛇
學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中文俗名: 金腳帶、黃節蛇、金蛇(廣東、廣西)、鐵包金(廣東、雲南)
特徵描述:
全長12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3~5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 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軀幹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
分布:
我國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由於此蛇分布範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目前已經瀕危。
生物學:
棲息於海拔180~1014 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
飼養:
基本上飼養環境,餵食頻率與銀環蛇相同。
金環蛇較銀環蛇溫順,但也不能忽視它也是一種毒性強烈的危險的毒蛇,幼體活躍兇猛。金環蛇偏愛是蛇類,尤其水蛇,如果覺得水蛇太多寄生蟲可以選用較小的鼠蛇。適合溫度25—30度,金環蛇喜歡溫暖潮溼,不耐寒,低於15度應該適當加溫
轉自:(聽說也是轉的)不知道原作者是誰,有線索請告知,等下舉報我抄襲就不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