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木碗推薦繪本】艾莉絲的樹
美國當代最具價值的兒童文學作家伊夫·邦廷的作品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她的作品不局限於脫離現實的童話,而更多的是關注移民、無家可歸者、戰死者後代等社會不同層面,給孩子們展示不同的兒童生活,她以貼近小孩生活的素材和表達方式,深受大小讀者的喜愛。
內地陸續出版了邦廷的圖畫書,小木碗也曾經在微信訂閱號裡為小朋友們介紹過《開往遠方的列車》和《爺爺的牆》。今天,我們繼續欣賞邦廷的作品《艾莉絲的樹》。
只要天氣好,每天下午我都會和媽媽帶著牧羊犬奇哥,走過那片大草地,坐在我們的老橡樹下。爸爸說,那棵樹可能從哥倫布到美洲時就已經在這裡了。我和媽媽帶著檸檬汁,或一口袋酸的小蘋果,我會收集橡樹果實,還會記得帶本書和給奇哥吃的餅乾。
我和媽媽在樹下聊天,聊所有跟橡樹有關的有趣的事。然後,我們在草地上打滾、嬉笑、奇哥也跟著打滾、嬉笑。
天氣炎熱的時候,開車往來於城市的人,常常在這裡停下來野餐,即使我們互相之間並不認識,卻都喜歡在橡樹下休息和聊天。我們都愛這棵老橡樹。
今天,我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躺在樹下往上看,日光穿過樹葉間的縫隙,媽媽和奇哥在我身旁睡覺,雲像煙霧一樣變換形狀,它們緩緩飄過時,樹葉就會輕聲和它們說話。我也聽見樹葉輕聲呼喚我的名字:「艾莉絲......艾莉絲......」
有隻蜘蛛在我上方輕輕搖晃,還有隻貓頭鷹躲在樹上,黃昏時,我們偶爾會聽見它的叫聲,看見它模糊的影子。
我翻過身,把臉埋進草叢,咦,草的顏色變黃了,而且味道怎麼怪怪的呢?我仔細聞著,並把這個發現告訴了媽媽。
媽媽打了個哈欠:「我想,大概是天氣太熱吧。」
我們帶爸爸來看。「今天晚上應該會下雨,」他說,「那可能就是這些青草最需要的,」
可是雨水沒有改善那種情況。
草地枯黃的面積每天都在擴大,樹周圍的青草漸漸枯萎了。
我們凝視著樹葉,他們變得又枯又幹,還輕輕掉落在我們仰起的臉上。現在是春天,老橡樹卻開始掉葉子了。
媽媽的手按在樹幹上,好像在檢查它有沒有發燒。
爸爸用腳踢著又幹又硬的草地。
「好像有人在這裡倒了什麼東西,」他說,「我們得找樹醫生來看看。」
樹醫生來了,她揉碎一片掉落的葉子,還在樹幹附近挖了點兒泥土樣本。
我小聲問:「這棵樹病得嚴重嗎?」
她摸摸我的臉頰:「我必須做些檢測才能確定。親愛的,多往好處想吧。」
四天後,我們確定,那棵樹中毒了。
有人倒了不該倒的化學原料,也許他們是為了快速和方便,就直接把東西倒在路邊。我不懂化學原料,但我知道是不好的東西。
這棵樹的事慢慢傳開,報紙上甚至登了張照片。
我和爸爸、媽媽開始挖樹幹附近那些有毒的土,附近的人也都來幫忙,他們帶來鏟子和我們一起工作,填上乾淨的土,我們並沒有請求他們這麼做。
消防隊派來幾輛水車,為枯黃的樹葉灑水。現在,樹枝頂端的葉子都掉光了。爸爸和其他男人爬到樹上,用麻布袋包住那些樹枝,免得被太陽曬傷。
在電信公司工作的詹太太借來一些和樹一樣高的杆子。她和她的朋友們立起杆子,掛上遮光網,避免讓樹直接被太陽照射。
我們心中懷抱著相同的希望。
但是葉子還是不停地掉下來。
樹醫生說,雨水使毒素滲透得更深,樹已經撐不下去了。
人們從各地送來給橡樹的祝福,都在為它祈禱。有位女士帶來自己織的紅圍巾,那條圍巾像跳繩一樣長,她把圍巾系在樹幹上,輕輕拍了拍:「好啦,圍著就不會生病了。」
草地上排列著慰問卡。樹枝上綁著心型氣球。有人帶來魯冰花,插在果醬瓶裡,旁邊還放著雞湯罐頭。
葉子還是掉個不停。
小鳥飛走了,松鼠離開了,那些晚上會從秘密棲息地偷偷溜到這裡的鹿,也不再出現了,黃昏中一片寂靜。
有天晚上,我看見媽媽在哭,爸爸摟著她,撫摸著她的頭髮:「親愛的!做那件事的人,可能不是故意要害死這棵樹,我們絕不是有意要殘害世界上美麗的生命,但我們就是這麼做了。」
我溜回房間,躺在床上。我的胸口好痛好痛,我以為我們的樹會一直在那裡,就像天空和草原、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可是我錯了。
月光染白了我的房間,我看見柜子上那個裝著橡樹果實的大罐子。我收集的橡樹果實!有些已經很久了,不過上面那些事前陣子才收集的,那時候樹還很健康。我高興得快要喘不過氣來。
我跪下來,拿了幾顆最上面的橡樹果實。在我緊握的手心,它們似乎有心跳,充滿樹的生命力。我跑到窗邊,很想現在就去,可是外面好暗,月亮躲到雲後面去了,屋外黑漆漆的,還是很嚇人。
我握著那些橡樹果實睡著了,早晨醒來時還緊緊抓著它們,溼溼熱熱的。
我光著腳丫溜下樓,我拿起媽媽的小鏟子,奇哥跟著我一起跑過那片大草地。昨天晚上又下雨了,空氣中充滿雨水的味道。溼漉漉的青草和火焰草的葉片黏在我的睡褲上。
先前掉落的枯葉被耙成一堆,昨天晚上又有葉子落下來了。我踩著它們沙沙地前進,奇哥跟在後面。
這棵樹好像萎縮了,樹梢上的麻布袋看起來像溼溼的破布,和吊繩一樣長的紅圍巾也松垮垮的。
我捧著那些橡樹果實走向它。
「樹,我不知道這麼做行不行,」我說,「也許可以吧。」
奇哥幫我跨大步測量,直到我確定我們站在健康的草地上。他還幫我挖了條小土溝,我把橡樹果實一顆顆放進去,蓋上土。
「你不可以回到這裡把它們挖出來哦,」我對奇哥說,「就算只有一顆種子發芽,我們也會有一棵樹,就像這棵這麼大!」我張開雙臂,直挺挺站著,「甚至更大呢。」
奇哥抬起頭。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回答,「總會有那麼一天。」
我走到樹的旁邊,把紅圍巾系牢,像那位女士一樣輕輕拍了拍。「好啦,沒事了。」我說。
很奇怪。那棵樹明明沒有多少葉子了,但是我和奇哥跑回家時,我聽見背後傳來沙沙的聲音,聽見一陣輕聲呼喚:「艾莉絲......艾莉絲......」
故事講完了。
這本書的文字量很大,加之其深刻含義,比較五歲以上的孩子閱讀。
"死亡"向來是邦廷喜歡著墨並且深深關切的主題,她認為每個孩子都必須學習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和困境,死亡更是不能避之不談的事,因為"這就是人生"。
她的許多故事以死亡為主軸、出發點或背景,幫助小朋友從死亡中看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得到活下去的勇氣、力量和希望。因此,她在書寫這類主題的故事時,總是巧妙地將死亡使孩子恐懼的一面隱藏起來,著重於刻畫角色面對死亡情境時的情緒與情感,以及他們如何從悲傷中尋覓出路的經過。只有在這本書裡,她毫不隱諱地直接讓孩子清清楚楚注視生命死去的過程和模樣。這本書的故事是怎麼來的呢?作者伊夫·邦廷說有一回她和先生坐在沙發上看報紙,有篇附圖片的報導緊緊攫住她的目光:德州一棵四百多歲的老橡樹中毒枯死,報紙上兩張醒目的照片, 將這棵老橡樹中毒前後的迥異樣貌清楚對應排列。邦廷說:」我感到極大的震撼,沒想到一棵存活了四百多年的樹,就這麼死了。」於是,她經過一段時間將報導沉澱後,細細琢磨出這個動人的故事,把她內心的震撼感受帶給每個翻開這本書的大人和小孩。邦廷這麼做當然有特別的用意。「看見失去,才懂得珍惜。」她說。於是,她和配圖插畫的老搭檔希姆勒攜手,用平實沉靜的文字和極具情感渲染力的水彩畫,帶領孩子走進故事場景,在老橡樹從枝葉茂盛到枯萎凋零的過程中,讓孩子也細細感受故事角色心中的不舍與悲傷,藉由一棵樹的死,使我們對自己和不同物種的生命價值有新的思考和認知。如同生物學家亨利·貝斯頓半世紀前提出的懇切呼籲:「不論你為自己定了什麼樣的人生態度,都該知道,唯有與自然界呼應的人生態度才是最恰當的......千萬別辱沒地球,免得使人性蒙羞。」
歡迎關注小木碗的微信訂閱號:xiaomuwanmamabang (小木碗媽媽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