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最新報導,日前根據相關消息顯示,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據悉目前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圖為「人造太陽」項目
對於「人造太陽」這一概念或許很多人不太了解。所謂的「人造太陽」也即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其中中國承擔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力支撐產品是磁體支撐採購包中結構最複雜、製造難度最高的部件。
分析指出,這一最新進展,意味著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而這一「人造太陽」也將成為像高鐵那樣能代表中國高端製造走向海外的國家新名片。對此,國際能源署署長提赫·比羅爾表示,到2030年中國就會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核能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新能源製造領域取得突破外,中國其他製造領域好消息也頻傳。
圖為我國北鬥三號衛星組網最後一顆衛星
前段時間中國北鬥三號衛星組網最後一顆衛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這也讓中國一躍成為衛星導航領域的新巨頭。同時,北鬥實現全球組網,不僅意味著北鬥服務範圍覆蓋面更廣,而且還會使全產業鏈受益,相關產業鏈產品就多了一套支持系統,這些產品的使用體驗、穩定性、可靠性都會隨之大幅提升,特別是晶片和終端產業。
說起晶片,不得不提最近美國頒布對華為的晶片禁令,其要求臺積電、SK海力士及三星等廠商停止為華為供貨。而事實是,僅過了一天,中科院就對外發布消息稱,我國已啟動處理器晶片等「卡脖子」領域專項研究。這似乎也驗證了比爾蓋茨日前接受美國彭博社採訪時所說的一句話:不賣給中國晶片,就意味著美國將失去一批高薪工作,並促使中國加速晶片自給自足。
圖為比爾蓋茨
除此之外,我國在航天探索領域也取得一重大勝利。9月15日上午9點23分,長徵11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某海域成功發射升空,用「一箭九星」的方式將包括「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在內的多枚衛星順利送入太空軌道。這次發射也一度讓西方國家感慨其在航天領域已經開始被中國反超。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具備從海上發射火箭的技術能力,這絕對可以堪稱是我國在航天探索領域的一次重大勝利。
圖為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
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事件無一不在例證著中國製造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加快科技創新也必將推動世界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英國網友直言,任何一個理智的企業都會選擇今天的中國,這也直接打臉美國對中國所做的一系列脫鉤舉動。(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