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劍重出江湖,腥風血雨中爭鋒天下"!這是金庸大師筆下的倚天屠龍劍。
如今,一把宇宙合金鍛造而成的"天外神劍"橫出江湖,雖不像倚天屠龍劍那樣能毀滅蒼生,但與世爭鋒的文化鋒芒卻光耀華夏。
有人將一塊神秘的天外隕石打造成了一件絕世罕見的宇宙級寶劍,之所以說是宇宙級,是因為沒有人知道它的前身來自哪個星系,不過光憑著它是天外來客的神秘身份就足矣號令"江湖"了!
這把神奇的寶劍不但削鐵如泥霸氣四射,而且還帶著一股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驚現江湖!在中國它是一把獨一無二的"天外神劍"。
「天外神劍」隕鐵劍
到底是一把什麼樣的"天外神劍"驚豔世人震驚"江湖"呢?
小編帶大家去挖掘這把"天外神劍"出世的前前後後的真實故事。
(一)古人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了使用天外隕石打造兵器的技術
在進入故事前先為大家小科普下隕石,隕石在地球以外可以說無處不在,它們實際上是一些小行星或小行星的碎塊,飄蕩遊弋在宇宙中。這類地球以外的巖石富含很多稀有金屬,有的含金屬成分較高有的較低,在它們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由於高速下墜跟空氣產生摩擦,外部密度較小的非金屬成分在高溫摩擦中燃燒或分解掉,等落到地面時隕石本身就發生了質量上的變化。
隕石
鐵在地球上是分布最多的金屬,但在隕石中就不一定了,換句話說隕石本身就是稀有物件,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隕石都可以拿來鑄劍,只有含鐵量非常高的隕石才行。
其實運用天外隕石鑄造兵器的例子,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古人在那時就掌握了用青銅和隕鐵石鍛造兵器的技術了。
1972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省藁城發現了一件商代的鐵刃銅鉞(武器),銅鉞的刀刃部分就是鑲嵌了一塊地道的天外隕鐵石,雖然過去了3000多年,該武器仍然鋒利無比。
1972出土的鐵刃銅鉞
在史料中記載人類歷史上最早所使用的鐵就是隕鐵,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很稀少,這可能是因為隕石在自然界中發現甚少,或者是冶煉工藝很難掌握,所以在歷史上使用的頻率很低,一直到了鐵器時代依然如此。
不過武俠小說中的"玄鐵劍"並非空穴來風,據《越絕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鑄劍大師歐冶子巡遊全國後,跑到了今天的浙江龍泉一帶,為當時的楚王花費了2年時間打造出了"龍淵劍"、"太阿劍"和"工布劍"3把曠世奇器,據說劍身韌性十足劍鋒削鐵如泥,可纏在腰間當做褲腰帶,抽出時劍身挺拔筆直而殺氣騰騰。
雖說歐冶子的3把神劍並未在考古發掘中出現,但根據記載描述可以肯定的說,歐冶子的鑄劍技術和工藝絕非浪得虛名,據說當時的楚王見後大喜過望,這應該是對其存在的最有力的肯定。
至於說歐冶子在3把神劍中有沒有使用天外隕石,我們還無從考究,不過接下來的這把"天外神劍"反而也跟浙江龍泉有關,也就是說這把神器也出自浙江龍泉的鑄劍聖地。
(二)"天外神劍"的"投胎還魂"離不開一個關鍵的人物
天外神劍的"投胎還魂"源於此人的一次意外,此人就是北京天文館的工程師張寶林,他是一個狂熱的隕石收藏者,在一次去日本參加一個隕石學術研討會時,他因為一個特殊的發現從而觸動了心弦,萌發了用隕石打造一把"天外神劍"的設想。
是一個什麼樣的發現讓他心血來潮呢?
南丹隕鐵
原來一個參加學術會的日本人,用隕石鑄造出了一把一尺多長的隕石劍,由於稀有作為尊貴的象徵,只允許有身份有地位的日本人可以參觀其容姿,外國人不允許參觀,為此張寶林感觸頗深,於是萌發了用隕石造劍的想法。
張寶林多年來收藏了大量的各類隕石,除了科研之外還有不少剩餘,他想藉此打造出一把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樸樣式的寶劍,把豐富的中國文化色彩和元素添加到其中,成為一把有中國特色的"天外神劍"。
鑑於隕石材料的稀有和珍貴,老張為此操碎了心,他先確定了劍的外型風格的設計問題,然後到處尋找鑄劍大師的蹤跡。他深知這個問題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因為現實中既沒有現成的鑄造工藝參考也沒有成熟的隕石冶煉技術,除非找到一個身懷絕技經驗豐富的鑄劍大師才可勝任。
他走遍了北京各個工藝品市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了重大發現,在一家賣劍的商鋪中他發現了"真貨",一把做工精湛材質上等的古樸風格的劍出現在了他的眼中,順著源頭信息他找到了浙江龍泉縣的鑄劍師鄭國榮。
(三)"天外神劍"得由鑄劍聖地之稱的浙江龍泉來孕育
浙江龍泉是馳名中外的鑄劍之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歐冶子就是在龍泉一帶為楚王打造了3把曠世奇劍,今天的龍泉人依然將歐冶子視為自己的祖師爺,將其畫像供奉在廳堂。
到這裡我們就不免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龍泉人的祖師爺歐冶子會選擇浙江龍泉作為鑄劍之地呢?
被供奉廳堂的歐冶子圖畫
原來龍泉一帶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當地草鐵,尤其在大雨過後,用磁鐵在被雨水衝下山的泥土中居然能吸附出很多的鐵砂,這種鐵砂被當地人收集後用來鑄劍,其韌性十足鋒利無比,比其它的鐵硬度和強度都要高很多。
草鐵
還有一個較為特別的原因就是,龍泉人打鐵所用的蘸火水水質獨特,經過幾十道鍛打工藝的草鐵在蘸火處理後,金屬變得極其堅韌抗磨,打造出來的劍鋒利無比。
當年歐冶子蘸火所用的水來自龍泉七星古井,這口井在現代依然成為打鐵人的"神水",除了水質不同之外,相傳歐冶子還發現了龍泉一帶磨刀石的與眾不同。
龍泉七星古井
張寶林找到的鑄劍大師是古越劍鋪的鄭國榮,鄭師傅的鑄劍鋪一直保持著傳統的鑄劍工藝,簡樸而又忙碌的車間裡熱火朝天,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和打磨聲不絕於耳。
明白了張寶林來路的鄭師傅犯愁了,一來這玩意從未接觸過,不知道採用哪種冶煉方式來熔化它,二來隕石比較珍貴不說,萬一出了差錯自己幾十年的鑄劍英名就沒了,三來隕石鑄劍也不是是個人都能摸到的,錯失了機會反而會感到遺憾。
不過最後鄭師傅有言在先決心一試,但不能保證這玩意百分之百的成功。
看來鄭師傅還是有相當的底氣來應對的,他可不想枉費龍泉作為鑄劍聖地的盛名,既然敢接這個瓷器活,就說明有很高超的金剛鑽,說幹就幹。
鄭國榮的鑄劍車間
鄭師傅在犯愁中思量著如何應對隕石,該採用哪種方式將隕石熔化呢?
鄭師傅決定先採用傳統的冶煉方式,將隕石直接埋在熔爐裡熔煉,先看看這玩意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反應。
(四)天外來客的隕石不願意接受地球科技文明的馴服
根據以往的經驗,當火苗的顏色告訴鄭師傅已經達到了約700度的時候,十分鐘不到就發生了意外,"砰"的一聲巨響隕石炸膛了,火花四濺的碎石塊飛出爐膛,差一點傷到了人。
這可不是個好現象,鄭師傅趕快拿起電話打給北京的張寶林,告訴老張隕石馴服不了炸膛了,老張感到不可思議,這絕不是之前意想得到的問題。
老張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才明白,原來不是所有的隕石都可以冶煉鑄劍,必須要內外含鐵量極高的隕石才行,有些隕石因為外表燃燒掉了雜質,成為一個堅固的鐵殼,內部因為硫化物雜質較多,所以會在爐膛中因為受熱不均勻產生爆炸。
隕石爆炸場景
老張拿出了有500年歷史的"南丹隕鐵",這類隕石一來自己收藏的數量比較豐盛科研價值較低,二來含鐵量是他所有隕石中最高的,雖然存放時間較長,但能使用的概率應該是最高的。
"南丹隕鐵"落地時間是在明朝正德11年,也就是公元1516年6月落地於廣西南丹地區,因此而得名。
鄭師傅把更換的"南丹隕鐵"還是按照之前投石問路的辦法,直接扔進爐膛裡熔化,這次意想不到的問題又發生了。
這次雖然沒有發生爆炸,但比發生爆炸更讓人感到驚恐。
在煉爐中容易爆炸的隕石
幾塊隕鐵投進爐膛幾個小時後,仍然不見有熔化的跡象,僅僅是表面產生了一點點微紅色,讓風機把火力加大到最大依然如此,鄭師傅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勁敵",自己多年的打鐵經驗告訴他,採用傳統對付地球鐵的方法恐怕要失效了。
普通的鐵在土製煉爐700多度的環境下十幾分鐘後就會變得很柔軟,但這幾塊神秘天外來客熔煉了幾個小時卻是幾乎毫無反應,是隕鐵的硬度太大還是要求的溫度不夠高呢?
鄭師傅就是鄭師傅,當然還有更好的方案,他隨後將爐膛裡的煤改換成了釋放熱量更高的焦炭,同時也加大了風機力度將爐溫提高到極點,理論上土製煉爐的焦炭也能燒到1000度以上,但詭異的是幾小時過去了,這幾塊隕鐵仍然是沒有熔化的跡象。
這次鄭師傅真的皺起了眉頭,他此時才明白什麼叫真金不怕火煉。
鄭師傅仍然無法在冶煉爐中馴服天外隕石,難道這神秘的天外來客真得要把人類的科技文明杜絕於千裡之外?
鄭師傅不甘心讓自己的名聲為此受損,當然也沒法向客戶交代,困惑中的他想到了祖傳下來的煉鐵秘方。
熔化鍛打中的隕鐵
(五)宇宙合金的"天外神劍"橫空出世
在冶煉的過程中,鄭師傅將石灰水、稻草灰及酸性比較強的米粉等材料加進冶煉工藝中,才漸漸地將隕鐵熔化。這些秘方是很重要的冶煉催化劑,堅硬的隕鐵在高溫下慢慢地熔化,在一次次不斷的鍛打中去除了雜質增強了韌性。
最終這把"天外神劍"的模胚在緩慢地加工過程中成型,然後進入精細加工階段,打磨、開刃、刻字、組合劍柄、裝飾等。
配製熔鐵催化劑
根據張寶林的授意,一把三國時期風格的"天外神劍"終於橫空出世,劍長不足一米和一千克,劍身寬7cm,由一塊重10千克的"南丹隕鐵"錘鍊而出,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是劍身自帶的隕鐵自然紋路,猶如意外發現於外星文明中的圖案圖騰。
這把使用宇宙合金製作的"天外神劍",製作工藝巧奪天工,紫檀木做成的劍鞘和劍柄,顯得極其典雅而尊貴,整把劍形似曹丕的百闢寶劍(追風劍),寶劍出鞘寒光凜凜氣勢如虹,鋒芒如流星削鐵無聲。
隕鐵劍的自然花紋
出鞘的隕鐵劍
隕鐵劍的刻字
"天外神劍"雖不像科幻電影中的託爾戰錘,使用中子星的能量和材質鍛造,但宇宙合金的硬度和強度的確超過了地球上普通的鐵,這把劍的存在就在於,不強調它的實用性,只在乎它對中華文明的文化價值體現和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