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克什米爾回到「石器時代」
拉賈·毛希丁的一天開始得很早。凌晨2點,他往口袋裡塞進一個移動硬碟,跳上摩託車,鑽進斯利那加狹窄的巷子。發動機的轟鳴聲震掉了磚牆上的塵土。
斯利那加位於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畔,是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首府。印度政府8月5日突然撤銷該邦的自治權後,作為當地少數仍在發行的報紙的編輯,毛希丁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
他駛過密集的鐵絲網,駛過一場場抗議活動留下的滿地石塊,駛過尚在沉睡的城市,駛過隨處可見的印度士兵。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印軍在斯利那加街頭布置了若干道隔離線,並實施宵禁。一些措手不及的居民被困在家中挨餓,臨產的孕婦去不了醫院,毛希丁的同事們無法到報社操作印刷機。
遠程傳稿也行不通。印度政府關閉了印控克什米爾的移動蜂窩數據、網際網路和固定電話系統。一夜之間,這片人口超過1200萬的土地與世隔絕,如同回到了「石器時代」。毛希丁只能用硬碟運送稿件,將第二天要用的稿件輸入電腦,再操作笨重的印刷機。他入行十幾年了,從沒這樣工作過。
凌晨5點,他趕到報社門口,手裡抓著一疊經過初排的報紙,甚至談不上版面設計。有時他拿出的只有一張紙,正反兩面,是真正的「新聞紙」。即便如此,報社門口也總有一大群人等著他,因為還在堅守崗位的編輯和記者太少了。
「人們渴望讀報。」毛希丁告訴《華盛頓郵報》,「有一天,不到5分鐘我就賣出了500份報。」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飽受戰爭蹂躪的克什米爾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鎮壓行動之一。8月12日,被封鎖整整一周後,情況毫無好轉的跡象。印度安全部隊仍舊封鎖著主要道路,直升機在人們頭上盤旋,街道空空蕩蕩,孩子們被要求遠離公園。
古爾邦節到了,但克什米爾的大多數清真寺被關閉。人們不能像往年那樣與親友相聚過節,很多人在家裡忍受惶恐和憤怒,無法給親戚打電話報平安。
抗議活動持續不斷。美聯社稱,8月16日,數百人高舉宗教旗幟和寫有「停止克什米爾的種族滅絕,喚醒世界」的標語牌湧上街頭。遊行者與安全部隊發生了衝突,前者投擲石塊,後者用催淚瓦斯還擊。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新德裡的新聞發布會上,印度官員試圖描繪另一幅畫面。他們聲稱大部分克什米爾人的生活正在恢復正常,否認安全部隊曾對抗議人群開槍。
英國廣播公司公布的視頻顯示,8月9日,數千名示威者在斯利那加的街道上四散奔逃,陣陣槍聲清晰可聞。
被問及這段視頻的內容是否屬實時,一名印度官員變得怒不可遏。
「印度政府要說的話,印度政府已經說了。」他表示,「我沒問你的故事是否真實。」
克什米爾這些報紙能堅持多久
印度許多知識分子和多國人權活動人士告訴《紐約時報》,新德裡正在克什米爾玩一場危險的遊戲。這塊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爭議領土長年遭受戰亂的折磨,印度總理莫迪撤銷該邦自治權的決定,立刻使印巴關係墮入冰點。
美聯社報導稱,8月15日,巴軍宣布,印度殺死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兩名平民、3名士兵。巴方稱,印方有5名士兵死亡。印軍發言人否認了這一點。
「又一位勇敢的祖國之子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8月16日,巴軍發言人阿西夫·加福爾少將在推特上寫道。當天,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暗示,印度可能改變「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未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具體情況」。
「這或許是幾十年來克什米爾最嚴重的政治地震。」《紐約時報》稱。
印度政府或許知道,他們的決定在克什米爾不受歡迎,甚至可能造成爆炸性的後果。因此,在撤銷自治權數天前,軍方向當地增派了近8000名士兵。切斷通信也是預防措施的一部分。除了電話和網絡,電視頻道在播放完「本邦自治被取消」的新聞後,也被掐斷了信號。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克什米爾原本有50多家有影響力的當地報紙,如今僅有約6家還在堅持發行。它們中最厚的報紙,一期也只剩8個版。所有報紙都被一搶而空,然後在居民手中廣泛傳閱。
報紙紛紛停刊,是苦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記者無法訪問電傳新聞或社交媒體,無法上網查詢任何內容,也打不了電話。還在堅守的記者拿出紙和筆,用傳統的方式繼續工作。
每天早上,記者們每6人到8人一組,騎摩託車出門。他們跑遍斯利那加的大街小巷,追蹤能聽到的一切消息,無論是街頭抗議、物資短缺,還是政客被捕。《華盛頓郵報》稱,撤銷自治僅4天,當地就有超過500人被拘留。
到了晚上,許多記者睡在新聞編輯室裡。因為宵禁,他們回不了家。
這些媒體人習慣了冒險。在當地,記者是高危職業,近年來克什米爾屢屢傳出記者遇害的消息,被捕的更多,但信息阻斷是新的挑戰。
「我們不知道這裡在發生什麼。」《克什米爾崛起報》的政治編輯費塞爾·亞森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住在一間黑漆漆的屋子裡,只能從一個很小很小的窟窿窺見準確信息。」《克什米爾崛起報》每天發行約1000份。
印度政府稱,限制通信是防止國內混亂的必要措施,他們不打算對仍在印刷的少數報紙採取行動。儘管如此,克什米爾最古老的報紙之一《克什米爾時報》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了控訴,質控這些措施違憲。
《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刷報紙需要紙和墨,很難說克什米爾的媒體人能堅持多久。
在凌晨時分操作著印刷機的毛希丁對此不怎麼擔心。「我們早就習慣了。我存了一個月的(紙墨)量。」說著,他皺了皺眉頭,「但情況從沒這麼糟糕過。」
據美聯社報導,印度駐克什米爾高級官員蘇布拉曼揚8月16日證實,對該地區的限制將有所放鬆。固定電話從當晚起逐步恢復,學校於19日重新開放。
8月16日、17日,應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幾十年來首次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克什米爾局勢。
「克什米爾人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南亞問題研究的李紅梅對《青年參考》報表示,克什米爾局勢今後將如何發展,尚需觀察。她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莫迪政府能否處理好與這一地區穆斯林群體的關係,主要是克什米爾山谷地區的穆斯林群體,尤其是能否通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宗教平等,獲得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認同。
李紅梅認為,對巴基斯坦而言,幾乎已無力改變印控克區的政治現狀,唯有通過繼續支持該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訴求,增加莫迪政府的修憲成本。
克什米爾人日漸憤怒。媒體記者即使不去尋找衝突,也會被衝突包圍。
8月16日下午,美術編輯薩米爾·巴特準備去報社上班。母親囑咐他小心,因為「扔石頭的人」正在馬路另一頭跟警察打架。巴特走出家門,看到印度安全部隊舉起了霰彈槍。多年來,數以百計的克什米爾年輕人被霰彈槍打壞了眼睛。巴特立刻遮住眼睛,但臉上挨了一下,跌倒了。
第二天,他帶著黑眼圈出了院,來到新聞編輯室。「我還有份報紙的版面要拼。」他對《華盛頓郵報》說。
每天早晨,酒店經理維維克·瓦齊爾都眼巴巴地等《大克什米爾報》送到。「這兩頁紙是我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他說。
《華盛頓郵報》稱,克什米爾的許多人痛恨印度的統治,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武裝人員一直在為獨立而戰。
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增加外部投資、改善治理、帶來和平,把克什米爾變成聯邦領土,取消它享有的「特別保護」。
印度民眾接受了這個理由,莫迪的支持率在近期飆升。「今日印度」新聞網稱,一位著名演員將莫迪和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比作印度教史詩英雄奎師那和阿周那。
一些知識分子和反對派政客大聲疾呼,質疑這是民主的巨大挫折,也是對印度憲法的一記重擊。「今日印度」援引印度國大黨前部長馬尼·艾亞爾12日一篇尖銳的專欄文章稱,撤銷克什米爾的自治將製造「沸騰的地方自治主義、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無休止的打了就跑的恐怖主義、不對稱的武裝鬥爭和遊擊隊叛亂」。
艾亞爾直呼「悲慘」,稱克什米爾人「是印度的愛國者,抗拒著巴基斯坦的誘惑之聲」。「『自由』像蓖麻油一樣被硬灌進頑抗的孩子喉嚨裡,在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署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力量,那麼克什米爾人現在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