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媒體人記錄「與世隔絕的日子」-青年參考

2021-01-08 青年參考
克什米爾媒體人記錄「與世隔絕的日子」

本報見習記者 袁野   青年參考  ( 2019年08月23日   04 版)

    8月15日,斯利那加街頭,印度安全部隊在警戒。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一夜之間,克什米爾回到「石器時代」

    拉賈·毛希丁的一天開始得很早。凌晨2點,他往口袋裡塞進一個移動硬碟,跳上摩託車,鑽進斯利那加狹窄的巷子。發動機的轟鳴聲震掉了磚牆上的塵土。

    斯利那加位於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畔,是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首府。印度政府8月5日突然撤銷該邦的自治權後,作為當地少數仍在發行的報紙的編輯,毛希丁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

    他駛過密集的鐵絲網,駛過一場場抗議活動留下的滿地石塊,駛過尚在沉睡的城市,駛過隨處可見的印度士兵。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印軍在斯利那加街頭布置了若干道隔離線,並實施宵禁。一些措手不及的居民被困在家中挨餓,臨產的孕婦去不了醫院,毛希丁的同事們無法到報社操作印刷機。

    遠程傳稿也行不通。印度政府關閉了印控克什米爾的移動蜂窩數據、網際網路和固定電話系統。一夜之間,這片人口超過1200萬的土地與世隔絕,如同回到了「石器時代」。毛希丁只能用硬碟運送稿件,將第二天要用的稿件輸入電腦,再操作笨重的印刷機。他入行十幾年了,從沒這樣工作過。

    凌晨5點,他趕到報社門口,手裡抓著一疊經過初排的報紙,甚至談不上版面設計。有時他拿出的只有一張紙,正反兩面,是真正的「新聞紙」。即便如此,報社門口也總有一大群人等著他,因為還在堅守崗位的編輯和記者太少了。

    「人們渴望讀報。」毛希丁告訴《華盛頓郵報》,「有一天,不到5分鐘我就賣出了500份報。」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飽受戰爭蹂躪的克什米爾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鎮壓行動之一。8月12日,被封鎖整整一周後,情況毫無好轉的跡象。印度安全部隊仍舊封鎖著主要道路,直升機在人們頭上盤旋,街道空空蕩蕩,孩子們被要求遠離公園。

    古爾邦節到了,但克什米爾的大多數清真寺被關閉。人們不能像往年那樣與親友相聚過節,很多人在家裡忍受惶恐和憤怒,無法給親戚打電話報平安。

    抗議活動持續不斷。美聯社稱,8月16日,數百人高舉宗教旗幟和寫有「停止克什米爾的種族滅絕,喚醒世界」的標語牌湧上街頭。遊行者與安全部隊發生了衝突,前者投擲石塊,後者用催淚瓦斯還擊。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新德裡的新聞發布會上,印度官員試圖描繪另一幅畫面。他們聲稱大部分克什米爾人的生活正在恢復正常,否認安全部隊曾對抗議人群開槍。

    英國廣播公司公布的視頻顯示,8月9日,數千名示威者在斯利那加的街道上四散奔逃,陣陣槍聲清晰可聞。

    被問及這段視頻的內容是否屬實時,一名印度官員變得怒不可遏。

    「印度政府要說的話,印度政府已經說了。」他表示,「我沒問你的故事是否真實。」

    克什米爾這些報紙能堅持多久

    印度許多知識分子和多國人權活動人士告訴《紐約時報》,新德裡正在克什米爾玩一場危險的遊戲。這塊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爭議領土長年遭受戰亂的折磨,印度總理莫迪撤銷該邦自治權的決定,立刻使印巴關係墮入冰點。

    美聯社報導稱,8月15日,巴軍宣布,印度殺死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兩名平民、3名士兵。巴方稱,印方有5名士兵死亡。印軍發言人否認了這一點。

    「又一位勇敢的祖國之子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8月16日,巴軍發言人阿西夫·加福爾少將在推特上寫道。當天,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暗示,印度可能改變「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未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具體情況」。

    「這或許是幾十年來克什米爾最嚴重的政治地震。」《紐約時報》稱。

    印度政府或許知道,他們的決定在克什米爾不受歡迎,甚至可能造成爆炸性的後果。因此,在撤銷自治權數天前,軍方向當地增派了近8000名士兵。切斷通信也是預防措施的一部分。除了電話和網絡,電視頻道在播放完「本邦自治被取消」的新聞後,也被掐斷了信號。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克什米爾原本有50多家有影響力的當地報紙,如今僅有約6家還在堅持發行。它們中最厚的報紙,一期也只剩8個版。所有報紙都被一搶而空,然後在居民手中廣泛傳閱。

    報紙紛紛停刊,是苦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記者無法訪問電傳新聞或社交媒體,無法上網查詢任何內容,也打不了電話。還在堅守的記者拿出紙和筆,用傳統的方式繼續工作。

    每天早上,記者們每6人到8人一組,騎摩託車出門。他們跑遍斯利那加的大街小巷,追蹤能聽到的一切消息,無論是街頭抗議、物資短缺,還是政客被捕。《華盛頓郵報》稱,撤銷自治僅4天,當地就有超過500人被拘留。

    到了晚上,許多記者睡在新聞編輯室裡。因為宵禁,他們回不了家。

    這些媒體人習慣了冒險。在當地,記者是高危職業,近年來克什米爾屢屢傳出記者遇害的消息,被捕的更多,但信息阻斷是新的挑戰。

    「我們不知道這裡在發生什麼。」《克什米爾崛起報》的政治編輯費塞爾·亞森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住在一間黑漆漆的屋子裡,只能從一個很小很小的窟窿窺見準確信息。」《克什米爾崛起報》每天發行約1000份。

    印度政府稱,限制通信是防止國內混亂的必要措施,他們不打算對仍在印刷的少數報紙採取行動。儘管如此,克什米爾最古老的報紙之一《克什米爾時報》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了控訴,質控這些措施違憲。

    《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刷報紙需要紙和墨,很難說克什米爾的媒體人能堅持多久。

    在凌晨時分操作著印刷機的毛希丁對此不怎麼擔心。「我們早就習慣了。我存了一個月的(紙墨)量。」說著,他皺了皺眉頭,「但情況從沒這麼糟糕過。」

    據美聯社報導,印度駐克什米爾高級官員蘇布拉曼揚8月16日證實,對該地區的限制將有所放鬆。固定電話從當晚起逐步恢復,學校於19日重新開放。

    8月16日、17日,應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幾十年來首次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克什米爾局勢。

    「克什米爾人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南亞問題研究的李紅梅對《青年參考》報表示,克什米爾局勢今後將如何發展,尚需觀察。她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莫迪政府能否處理好與這一地區穆斯林群體的關係,主要是克什米爾山谷地區的穆斯林群體,尤其是能否通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宗教平等,獲得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認同。

    李紅梅認為,對巴基斯坦而言,幾乎已無力改變印控克區的政治現狀,唯有通過繼續支持該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訴求,增加莫迪政府的修憲成本。

    克什米爾人日漸憤怒。媒體記者即使不去尋找衝突,也會被衝突包圍。

    8月16日下午,美術編輯薩米爾·巴特準備去報社上班。母親囑咐他小心,因為「扔石頭的人」正在馬路另一頭跟警察打架。巴特走出家門,看到印度安全部隊舉起了霰彈槍。多年來,數以百計的克什米爾年輕人被霰彈槍打壞了眼睛。巴特立刻遮住眼睛,但臉上挨了一下,跌倒了。

    第二天,他帶著黑眼圈出了院,來到新聞編輯室。「我還有份報紙的版面要拼。」他對《華盛頓郵報》說。

    每天早晨,酒店經理維維克·瓦齊爾都眼巴巴地等《大克什米爾報》送到。「這兩頁紙是我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他說。

    《華盛頓郵報》稱,克什米爾的許多人痛恨印度的統治,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武裝人員一直在為獨立而戰。

    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增加外部投資、改善治理、帶來和平,把克什米爾變成聯邦領土,取消它享有的「特別保護」。

    印度民眾接受了這個理由,莫迪的支持率在近期飆升。「今日印度」新聞網稱,一位著名演員將莫迪和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比作印度教史詩英雄奎師那和阿周那。

    一些知識分子和反對派政客大聲疾呼,質疑這是民主的巨大挫折,也是對印度憲法的一記重擊。「今日印度」援引印度國大黨前部長馬尼·艾亞爾12日一篇尖銳的專欄文章稱,撤銷克什米爾的自治將製造「沸騰的地方自治主義、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無休止的打了就跑的恐怖主義、不對稱的武裝鬥爭和遊擊隊叛亂」。

    艾亞爾直呼「悲慘」,稱克什米爾人「是印度的愛國者,抗拒著巴基斯坦的誘惑之聲」。「『自由』像蓖麻油一樣被硬灌進頑抗的孩子喉嚨裡,在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署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力量,那麼克什米爾人現在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

    一夜之間,克什米爾回到「石器時代」

    拉賈·毛希丁的一天開始得很早。凌晨2點,他往口袋裡塞進一個移動硬碟,跳上摩託車,鑽進斯利那加狹窄的巷子。發動機的轟鳴聲震掉了磚牆上的塵土。

    斯利那加位於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畔,是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首府。印度政府8月5日突然撤銷該邦的自治權後,作為當地少數仍在發行的報紙的編輯,毛希丁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

    他駛過密集的鐵絲網,駛過一場場抗議活動留下的滿地石塊,駛過尚在沉睡的城市,駛過隨處可見的印度士兵。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印軍在斯利那加街頭布置了若干道隔離線,並實施宵禁。一些措手不及的居民被困在家中挨餓,臨產的孕婦去不了醫院,毛希丁的同事們無法到報社操作印刷機。

    遠程傳稿也行不通。印度政府關閉了印控克什米爾的移動蜂窩數據、網際網路和固定電話系統。一夜之間,這片人口超過1200萬的土地與世隔絕,如同回到了「石器時代」。毛希丁只能用硬碟運送稿件,將第二天要用的稿件輸入電腦,再操作笨重的印刷機。他入行十幾年了,從沒這樣工作過。

    凌晨5點,他趕到報社門口,手裡抓著一疊經過初排的報紙,甚至談不上版面設計。有時他拿出的只有一張紙,正反兩面,是真正的「新聞紙」。即便如此,報社門口也總有一大群人等著他,因為還在堅守崗位的編輯和記者太少了。

    「人們渴望讀報。」毛希丁告訴《華盛頓郵報》,「有一天,不到5分鐘我就賣出了500份報。」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飽受戰爭蹂躪的克什米爾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鎮壓行動之一。8月12日,被封鎖整整一周後,情況毫無好轉的跡象。印度安全部隊仍舊封鎖著主要道路,直升機在人們頭上盤旋,街道空空蕩蕩,孩子們被要求遠離公園。

    古爾邦節到了,但克什米爾的大多數清真寺被關閉。人們不能像往年那樣與親友相聚過節,很多人在家裡忍受惶恐和憤怒,無法給親戚打電話報平安。

    抗議活動持續不斷。美聯社稱,8月16日,數百人高舉宗教旗幟和寫有「停止克什米爾的種族滅絕,喚醒世界」的標語牌湧上街頭。遊行者與安全部隊發生了衝突,前者投擲石塊,後者用催淚瓦斯還擊。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新德裡的新聞發布會上,印度官員試圖描繪另一幅畫面。他們聲稱大部分克什米爾人的生活正在恢復正常,否認安全部隊曾對抗議人群開槍。

    英國廣播公司公布的視頻顯示,8月9日,數千名示威者在斯利那加的街道上四散奔逃,陣陣槍聲清晰可聞。

    被問及這段視頻的內容是否屬實時,一名印度官員變得怒不可遏。

    「印度政府要說的話,印度政府已經說了。」他表示,「我沒問你的故事是否真實。」

    克什米爾這些報紙能堅持多久

    印度許多知識分子和多國人權活動人士告訴《紐約時報》,新德裡正在克什米爾玩一場危險的遊戲。這塊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爭議領土長年遭受戰亂的折磨,印度總理莫迪撤銷該邦自治權的決定,立刻使印巴關係墮入冰點。

    美聯社報導稱,8月15日,巴軍宣布,印度殺死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兩名平民、3名士兵。巴方稱,印方有5名士兵死亡。印軍發言人否認了這一點。

    「又一位勇敢的祖國之子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8月16日,巴軍發言人阿西夫·加福爾少將在推特上寫道。當天,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暗示,印度可能改變「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未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具體情況」。

    「這或許是幾十年來克什米爾最嚴重的政治地震。」《紐約時報》稱。

    印度政府或許知道,他們的決定在克什米爾不受歡迎,甚至可能造成爆炸性的後果。因此,在撤銷自治權數天前,軍方向當地增派了近8000名士兵。切斷通信也是預防措施的一部分。除了電話和網絡,電視頻道在播放完「本邦自治被取消」的新聞後,也被掐斷了信號。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克什米爾原本有50多家有影響力的當地報紙,如今僅有約6家還在堅持發行。它們中最厚的報紙,一期也只剩8個版。所有報紙都被一搶而空,然後在居民手中廣泛傳閱。

    報紙紛紛停刊,是苦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記者無法訪問電傳新聞或社交媒體,無法上網查詢任何內容,也打不了電話。還在堅守的記者拿出紙和筆,用傳統的方式繼續工作。

    每天早上,記者們每6人到8人一組,騎摩託車出門。他們跑遍斯利那加的大街小巷,追蹤能聽到的一切消息,無論是街頭抗議、物資短缺,還是政客被捕。《華盛頓郵報》稱,撤銷自治僅4天,當地就有超過500人被拘留。

    到了晚上,許多記者睡在新聞編輯室裡。因為宵禁,他們回不了家。

    這些媒體人習慣了冒險。在當地,記者是高危職業,近年來克什米爾屢屢傳出記者遇害的消息,被捕的更多,但信息阻斷是新的挑戰。

    「我們不知道這裡在發生什麼。」《克什米爾崛起報》的政治編輯費塞爾·亞森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住在一間黑漆漆的屋子裡,只能從一個很小很小的窟窿窺見準確信息。」《克什米爾崛起報》每天發行約1000份。

    印度政府稱,限制通信是防止國內混亂的必要措施,他們不打算對仍在印刷的少數報紙採取行動。儘管如此,克什米爾最古老的報紙之一《克什米爾時報》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了控訴,質控這些措施違憲。

    《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刷報紙需要紙和墨,很難說克什米爾的媒體人能堅持多久。

    在凌晨時分操作著印刷機的毛希丁對此不怎麼擔心。「我們早就習慣了。我存了一個月的(紙墨)量。」說著,他皺了皺眉頭,「但情況從沒這麼糟糕過。」

    據美聯社報導,印度駐克什米爾高級官員蘇布拉曼揚8月16日證實,對該地區的限制將有所放鬆。固定電話從當晚起逐步恢復,學校於19日重新開放。

    8月16日、17日,應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幾十年來首次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克什米爾局勢。

    「克什米爾人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南亞問題研究的李紅梅對《青年參考》報表示,克什米爾局勢今後將如何發展,尚需觀察。她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莫迪政府能否處理好與這一地區穆斯林群體的關係,主要是克什米爾山谷地區的穆斯林群體,尤其是能否通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宗教平等,獲得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認同。

    李紅梅認為,對巴基斯坦而言,幾乎已無力改變印控克區的政治現狀,唯有通過繼續支持該地區穆斯林群體的政治訴求,增加莫迪政府的修憲成本。

    克什米爾人日漸憤怒。媒體記者即使不去尋找衝突,也會被衝突包圍。

    8月16日下午,美術編輯薩米爾·巴特準備去報社上班。母親囑咐他小心,因為「扔石頭的人」正在馬路另一頭跟警察打架。巴特走出家門,看到印度安全部隊舉起了霰彈槍。多年來,數以百計的克什米爾年輕人被霰彈槍打壞了眼睛。巴特立刻遮住眼睛,但臉上挨了一下,跌倒了。

    第二天,他帶著黑眼圈出了院,來到新聞編輯室。「我還有份報紙的版面要拼。」他對《華盛頓郵報》說。

    每天早晨,酒店經理維維克·瓦齊爾都眼巴巴地等《大克什米爾報》送到。「這兩頁紙是我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他說。

    《華盛頓郵報》稱,克什米爾的許多人痛恨印度的統治,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武裝人員一直在為獨立而戰。

    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增加外部投資、改善治理、帶來和平,把克什米爾變成聯邦領土,取消它享有的「特別保護」。

    印度民眾接受了這個理由,莫迪的支持率在近期飆升。「今日印度」新聞網稱,一位著名演員將莫迪和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比作印度教史詩英雄奎師那和阿周那。

    一些知識分子和反對派政客大聲疾呼,質疑這是民主的巨大挫折,也是對印度憲法的一記重擊。「今日印度」援引印度國大黨前部長馬尼·艾亞爾12日一篇尖銳的專欄文章稱,撤銷克什米爾的自治將製造「沸騰的地方自治主義、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無休止的打了就跑的恐怖主義、不對稱的武裝鬥爭和遊擊隊叛亂」。

    艾亞爾直呼「悲慘」,稱克什米爾人「是印度的愛國者,抗拒著巴基斯坦的誘惑之聲」。「『自由』像蓖麻油一樣被硬灌進頑抗的孩子喉嚨裡,在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署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力量,那麼克什米爾人現在的感受除了被背叛,還能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 2020-11-18 15:57:38 20餘位兩岸媒體人來到昆明市、玉溪市和麗江市探索天文奧秘。  「我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銀河打卡。」來自臺灣的南京師範大學學生魏君安看到流星划過天際,不禁發出「人類如塵埃般渺小」的感嘆。作為青年拍客的他不停調整機位、按動快門,定格一個個美麗瞬間。
  • 地圖上呈白色蘑菇狀的克什米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很顯然,克什米爾常年居住著一千多萬的人口,該地區在公元前幾世紀就已經被人類所挖掘,所以它是屬於後者。那麼,克什米爾究竟為什麼會沒有地域主權呢?或者說,克什米爾現在到底由哪個國家管轄?克什米爾全稱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其最初是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之後英屬印度獲得獨立,位於英屬印度西北部的區域則自立成為巴基斯坦,位於英屬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區域則自立成為印度,而位於北部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則因為當時的土邦王公未能夠及時做出到底歸順哪個國家的決定,因此導致後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為爭奪這塊土邦的主權而時有開戰
  • 克什米爾遭遇到重大災難,印度全面隱瞞:暴力事件增加,經濟下滑
    克什米爾當地人認為,印度政府隱瞞了印度軍隊控制下的克什米爾遭遇到重大災難的情況,包括印度軍隊帶來的鎮壓,封鎖後,克什米爾當地出現的嚴重經濟和暴動問題。「印度希望通過取消第370條自治權,這一行動設想為將為克什米爾帶來發展與和平的舉措,相反,印度的行動幾乎破壞了我們文化和政治的各個方面。」
  • 印度正式霸佔克什米爾,爭議地區成了印度轄區,到處建立監獄抓人
    來自巴基斯坦方面稱,印度鎮壓克什米爾地區已經出現了瘋癲的狀態:印度大規模鎮壓和關押克什米爾地區的犯人。目前克什米爾的犯人遍布查莫和克什米爾的監獄中 ,囚犯人數已超出了他們的容納能力,而大約90%的囚犯是未成年人。
  • 那顆被偷偷安放在「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上的定時炸彈
    這架飛機,就是周恩來總理原定前往印度尼西亞的參加萬隆會議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隨著一聲巨響,飛機變成了一團巨大的火球墜入大海,飛機上乘坐的3名中國與會代表、5名記者以及多名外國記者當場遇難。幸運的是周恩來總理不在這架飛機上。
  • ...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的衝突...
    2020-06-17 04:17:44來源:FX168  【中印衝突最新消息:20名印度士兵在拉達克戰鬥中喪生】印度官員稱,至少20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的衝突中喪生
  • 印媒:「今日的納卡,就是明日的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與土耳其能否聯...
    土耳其充分支持巴基斯坦在國際組織,甚至是在聯合國上關於克什米爾的立場,敦促印度按照克什米爾當地民眾的意願解決爭端,這也是巴基斯坦一貫堅持的立場。印媒認為,如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甚至是亞塞拜然民眾的情緒都在增長,認為土巴兩國應該決心為克什米爾而戰。尤其是在土耳其幫助亞塞拜然在納卡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土巴兩國民眾在網絡都加強了呼籲,敦促兩國政府支持克什米爾。
  • 南亞大地震拉近印巴距離 雙方互相開放克什米爾
    印度政府22日提議,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印度一側設立3處救援中心,方便巴基斯坦災民求醫和探親。作為回應,巴基斯坦向印度提議,開放巴控克什米爾地區5座檢查站。  印度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瑙泰傑·薩爾納22日告訴媒體記者,如果巴基斯坦方面同意,救援中心將從10月25日開始運轉。
  • 兩個資深媒體人圍攻一個農民!
    最近,大衣哥的日子不好過,被一位名叫張曉磊的資深媒體人爆料偷稅漏稅,出軌女粉絲等醜聞,這件事發酵了一個多星期,也沒有什麼證據被爆出,昨天,這位媒體人發文稱大衣哥已經低頭,自己也決定放他一馬,本以為這場鬧劇算是結束了,結果呢?某知名導演跳出來了!
  • 土耳其媒體:印度再次增兵,大量平叛部隊從克什米爾頂到拉達克
    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近日援引印度陸軍退役軍官兼印度《力量》雜誌主編普拉文·索尼的消息報導稱,原本部署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國家步槍隊近期已經移防至拉達克地區,普拉文·索尼沒有透露具體的兵力數字,但他表示「兵力相當可觀」。
  • 印媒:巴軍在克什米爾部署彩虹4 印度面臨兩線作戰
    同時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執行任務的印度第15和第16軍也提出了一個清單,列出需要採購的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槍掛榴彈發射器、無人機、輪式裝甲車和其他防禦裝備。在印軍提出這些採購要求之前,巴基斯坦方面正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區附近部署「彩虹-4」無人機,而這些無人機具備很強的攻擊力,可進行打擊印度部署在該地區的各種軍事目標。
  • 《塞拉菲尼抄本》-青年參考
    《塞拉菲尼抄本》 《 青年參考 》( 2014年11月19日   33 版)
  • 香港諜戰之深水:克什米爾公主號起飛前後
    飛機是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爾公主號」。 這架飛機在香港落地前,是商業運營的民航班機。到達香港後,改為中國政府包機,飛往印尼西爪哇省首府萬隆。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將到那裡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 這次會議史稱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和地區首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 我們是「被汙染」的核難民-青年參考
    我們是「被汙染」的核難民 本報記者 高珮莙   青年參考  ( 2018年04月04日   03 版)
  • 世上最孤獨的女人,在與世隔絕的深山獨自生活76年,一生無兒女
    年輕人擠破了頭皮,都想在發達城市立下腳,可是往往奮鬥了好幾年都不見有成效,最後只能灰頭土臉地回到自己的家鄉,那個時候相信他們都有過,其實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只是想要做一個閒雲野鶴的日子,所有的努力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城裡的人嚮往鄉下的人,而鄉下的人卻又去嚮往城裡的人,就是這樣一個相反的過程。
  • 克什米爾進入地震高發期,印度軍隊再不撤可要小心落石砸頭哦
    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的克什米爾高原近期進入了地震高發期。
  • 地球上與世隔絕的居住之地,一個人,一座島嶼,一片海洋
    ,其實不然,你試想一下,讓你一個人生活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島嶼上,沒有人跟你交流,周圍都是汪洋大海,那是何等的恐怖和寂寞。那在這個水藍色星球上有這麼個地方嗎?有!地球上與世隔絕的居住之地,就是在冰島的Elliaey島。冰島是位於北大西洋中的島國,確切地點是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之處。就是這麼一個國家,有著很多出名的小島嶼,而第三大的島嶼Elliaey就是這個與世隔絕的居住地。
  • 世界上「最孤獨」的女人,零下50度與世隔絕76年,一生未婚無兒女
    他們聯繫了當時的蘇聯當局,確定這裡並沒有人口居住記錄。  因為這裡是  遠離居住區250公裡的雪山深處  。好在與城市與人群隔絕幾十載的他們還記得如何與人交流。地質學家們從與他們的交談中得知了這家人這家人為什麼會在這裡的原因,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生活下去的。
  • 來自克什米爾的「報復」:恆河流域汙染嚴重,新德裡成為霧霾之都
    「除了生活取暖之外,印度人普遍實行火葬,在印度聖城瓦拉納西的恆河邊,最大的一座焚屍場,一天24小時不停歇,周圍永遠是濃煙滾滾……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南麓的克什米爾,大部分在印度。恆河又是世界上最濃的宗教河流,和印度教息息相關。每年來這裡朝聖的人絡繹不絕,數以萬計的印度教徒來恆河沐浴,洗淨身上的罪過。
  • 與世隔絕的神秘島嶼,對人類充滿敵意,美國人不聽勸被原始人射死
    然而美國青年John Allen Chau卻不聽勸,且有著非常強烈的欲望想要拜訪原始人,並向他們傳教,最終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他租了一條漁船,讓漁夫將自己「偷渡」到靠近島嶼的地方,而他最終划著獨木舟成功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