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最新報導,日前,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成功。
圖為我國發射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
據悉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包括2顆16米光學衛星,具有高機動能力、高精度控制、高穩定度、載荷適應性較強及長壽命等特點。衛星入軌後,將接替超期服役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可廣泛服務於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應用用戶,進一步滿足國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需求。
從近期一系列的航天發射動態來看,進入九月,中國航天也進入了發射密集期。9月4日下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此次發射被看做是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又一項重大突破。據悉中國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採用新型防熱材料及結構,每次發射後,只需更換隔熱材料及少量零件即可重啟,理論上可重複使用10次,大大降低成本,縮短發射間隔時間。
圖為長徵11火箭
9月15日我國採取海上發射的方式成功發射長徵11火箭。此次發射的看點除了海上發射以外,最主要的是對快速反應火箭的重要考驗。9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再到現在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可見其發射的頻率之密。數據顯示,在過去80年代,90年代,一整年的發射任務和現在一個月的發射任務相當。
縱觀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道路,是十分值得我們驕傲的。從一窮二白到「胖五」飛天,從載人航天到「嫦娥」探月,這一路走來,離不開無數航天人背後的辛勤付出。要知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難度是非常高的。
圖為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
維珍軌道此前在新聞公報中介紹,成功發射一枚火箭的背後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困難」,需要成千上萬的零件全部按計劃發揮作用,控制好極高的能量並以「難以置信」的高速飛行。火箭結構必須能耐受惡劣環境,能在短時間內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不解體;推進劑的溫度和壓力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每個內部閥門的開啟和關閉要有完美的同步性等。
圖為國外網友評論截圖
可見,這對於航天技術而言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我國一個月內能夠成功發射四次,恰好證明了我國航天科技技術的成熟。這也引來了不少外國網友的圍觀,其中一位國外網友眼紅地表示:衛星的發射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像是每天的差事,言外之意中國人怎麼天天發火箭。(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