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中國航天來說,是極為不易且極為不平凡的一年。雖然有新冠疫情的影響,但是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國航天還是取得了不斐的成績。2020年6月23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緊接著在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的太空探索之路走得平穩且堅實。
然而中國航天人從不滿足於眼前的成績,他們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9月2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再次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本次發射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衛星上面配置有全高清照相機、高光譜成像儀和大氣環境監測設備,可以採集超高解析度的紅外圖像。將會廣泛運用於應急管理、救災減災、氣候水文監測、環境保護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射任務,中國再次使用一箭雙星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一箭多星技術的一種,最早實現一箭雙星技術的國家是美國,發生在1960年。中國首次實現一箭雙星是在2008年9月。當時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環境減災A、B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截止目前,全世界掌握一箭雙星,包括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和歐空局等。
相比於傳統的一箭一星,一箭雙星乃至多星擁有非常多的優勢。這一技術可以充分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這樣可以降低發射成本,增加航天發射活動。在可回收利用火箭技術成熟之前,這是最省錢的發射方式。但是一箭多星對運載火箭的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目前長徵5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接近25噸,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差距還比較大,中國在大推力運載火箭技術領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不過"一口吃不了胖子",今年以來,中國航天進入了發射密集期,只有經過不斷實戰,才能積累技術和經驗,實現飛越性發展。9月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長徵二號F火箭,9月15日發射了長徵11火箭,9月21日發射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等。據統計,截止目前,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射成功率超過了95%,這是一個非常傲人的成績。由於火箭技術與洲際彈道飛彈技術密不可分,中國密集的發射任務也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
美國等國已經開始有意打壓中國航天技術,甚至將部分中國航天科技企業列入美國的"實體名單"。越是這樣,越能看出中國航天強大的實力,已經足以讓對手膽寒。正如網友所說的"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目前的成就遠遠不夠。中國航天人將繼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