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連連!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2021-01-11 騰訊網

月10日4時,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通過地磁場對地表潛艇水中移動物對地磁場的微小變化。檢測所有金屬類物體。簡言之。觀測全球潛艇,地表金屬物移動,定位的重器。讓一切隱形在地磁場下無所遁形。藏不住!為祖國強盛而驕傲。

據了解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衛星,很多網友表示看不懂,完全顛覆大家的認知,看名字比較高大上。別說讓我研究,我T喵念個名字都覺得咬嘴,跟饒舌似的[黑臉

有網友猜測是不是意思是帶電磁的東西都在監視之中,不管你是潛艇還是航母還是轟炸機高鐵都在其中呢?

好玄乎,果然是天體,雲裡霧裡,一點不懂,不過我衷心祝願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走在世界的前列,致敬我國航天科學家。

前不久成功發射的嫦娥五號,讓中國航天的實力再次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同時也讓西方各國看到了中國如今的科技實力已經發展到如此高的成就,讓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開始緊張起來了,不過我們不僅僅只有嫦娥系列,還有很多其他的衛星系列。

長徵系列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如今時隔半世紀,中國的「長徵」系列衛星再次踏上徵程,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第355次發射,

就在今天我國的長徵十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這次採用「一箭雙星」的方式,將長徵十一號順利送上預定軌道,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發射衛星的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顯示出中國的航天技術在快速發展,將迅速縮短與國外的差距。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無人機等新興行業的興起,航天技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廣泛應用,中國的航天技術迅速發展,反過來也將有助於中國科技的發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剛剛,「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了便於理解記憶,研究人員還給衛星起了個暱稱叫「極目」。「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了便於理解記憶,研究人員還給衛星起了個暱稱叫「極目」。據了解,「極目」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一期部署發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11:41 2020/12/10 中時  藍孝威中新社報導
  •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日報12月10日電(記者 張之豪)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這顆衛星不一般!「極目」開啟引力波追尋之旅
    」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為了利於科學傳播,衛星暱稱為「極目」。
  • AI科學新聞|「極目」遠眺引力波,這顆科學衛星有何超凡本領?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顆衛星的大名為「懷柔一號」,由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命名,暱稱是「極目」。
  • 剛剛發射成功的「懷柔一號」衛星要幹嘛?這些知識了解一下
    來源:科技日報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捷報!我國成功發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
    2019年9月23日 5 時 10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  兩顆衛星均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目前在建的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衛星。經過 3 個多小時的飛行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在軌測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10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極目」眺望,「望」什麼呢?
    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研究人員還給衛星起了個暱稱叫「極目」。
  • 前腳美space飛船爆炸,後腳我國一箭雙星發射成功,是巧合嗎
    近日大洋彼岸,美國space「星艦」飛船進行試飛,發射火箭成功升空後沒多久卻發生爆炸。而與此同時,中國也於西昌航天發射場,將長徵11號運載火箭順利送上太空,圓滿完成一箭雙星的發射任務。幾乎是同一時間進行火箭發射,結果卻是一成一敗,給人以強烈的對比,這難道是巧合嗎?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