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學新聞|「極目」遠眺引力波,這顆科學衛星有何超凡本領?

2021-01-19 環球網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顆衛星的大名為「懷柔一號」,由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命名,暱稱是「極目」。

據介紹,「極目」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從而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此外,「極目」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空間粒子事件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極目」的兩顆衛星上天后會分開作業,搭載的多隻伽馬射線探測器讓「極目」實現了全時全天的視場覆蓋,能夠看得廣、看得多。

發射成功只是科學衛星成功的第一步,收集數據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期待「極目」能在太空有更豐富的收穫,助力我國科學家取得更多重大原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極目」遠眺引力波
    12月10日凌晨,暱稱為「極目」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以下簡稱GECAM)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該衛星載荷總師李新喬介紹,「極目」將是幾年之內在軌運行的伽馬暴探測靈敏度最高的天文衛星,也是對磁星爆發、快速射電暴、地球伽馬閃等爆發事件綜合探測能力最強的衛星。那麼,這顆科學衛星要去看什麼?又有什麼超凡本領?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這一監測器由兩顆完全相同的微小衛星組成,暱稱為「極目」,兩顆小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也是我國繼2019年8月「太極一號」成功發射後,時隔一年再次發射空間科學衛星。「極目」要怎麼才能「抓住」引力波,「追捕」引力波又有何意義?
  • 這顆衛星不一般!「極目」開啟引力波追尋之旅
    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為了利於科學傳播,衛星暱稱為「極目」。據科研人員介紹,2顆小衛星分別暱稱為「小極」和「小目」,它們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追逐引力波之光!剛剛,「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長十一火箭一飛沖天(胡藍月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這兩顆微小衛星也都有「乳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追逐引力波之光!中國「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長十一火箭一飛沖天(胡藍月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這兩顆微小衛星也都有「乳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科普來了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這兩顆微小衛星也都有「乳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天琴+太極+極目,我國將有三顆引力波探測衛星,可全時全天域探測
    在引力波的空間探測上,我國又有好消息傳來,12月10日4時14分,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了兩顆衛星並成功入軌,名稱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極目」眺望,「望」什麼呢?
    在愛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波被認為是由質量所引發的時空扭曲而成,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在加速運動時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而這一作用形式就是所謂的引力波。(二期)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研究人員還給衛星起了個暱稱叫「極目」。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
  •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
    ,中國大陸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暱稱「極目」的2顆空間科學衛星,今天(10日)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由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 剛剛發射成功的「懷柔一號」衛星要幹嘛?這些知識了解一下
    長十一火箭一飛沖天(胡藍月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這兩顆微小衛星也都有「乳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孿生兄妹」上天 捕捉引力波之光
    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孿生兄妹」:小極和小目為了捕捉轉瞬即逝的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抓住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重要研究機遇,中科院高能所於2016年3月提出了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項目概念,簡稱GECAM。GECAM任務包含兩顆微小衛星,每顆GECAM衛星重量~160公斤,由有效載荷(也就是科學儀器)和衛星平臺組成。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的方式入軌,兩顆衛星隨時處在地球的兩端,每顆衛星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所有的天空,聯合起來就可以對所有天空進行完整的監測,這是衛星最大的一個特點。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妨讓我們走近「天琴一號」,揭開「天琴工程」的神秘面紗。  「天琴一號」要做什麼?
  • 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2016年12月2日訊,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目前,5顆科學衛星正在立項、研究中。在2020年前後,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