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61屆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數學學科中,中國隊包攬前四,蟬聯團體第一!產生17枚金牌和4個單項獎。
這一消息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並不意外,因為在中國大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經歷過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班,即便是不參加比賽,家長們也熱衷於為孩子選報這樣的培訓班,美其名曰:「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孩子綜合素養。」
按照常理來講,我們的家長在數學上的投入如此巨大,並且培養孩子的觀念如此超前,在數學領域應該很出色才對,為什麼拿了那麼多奧數金牌,最終卻沒有培養出真正卓越的數學家?
這一問題可以說是相當扎心了,前不久,京譽君在網上看到了一組數據。這裡需要說一下,在數學領域裡,「菲爾茲獎」被稱為是數學屆的諾貝爾獎。
以菲爾茲獎為例,2000年以後的14位得主中,至少有8位是獲得過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但至今,獲得金牌總數最多的中國,卻還沒有一位中國籍菲爾茲獲獎者,這一數字確實讓人質疑:是奧賽的含金量不夠還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思路出了問題?在京譽君看來,其實很簡單!
我們的家長根本就沒打算讓自己家的孩子成為數學家!
與其和家長們談如何讓孩子成為數學家,不如談如何能讓孩子在高考中獲得加分甚至是保送則來的會更有意義。
眾所周知,成為學科競賽的國家集訓隊成員是具有高校保送資格的,金牌、銀牌可以破格入圍強基計劃,省一及以上在部分學校綜合評價初審中更有優勢,學科競賽關乎所有優秀學生的切身利益,它的重要性和社會關注度可想而知。
如果學生獲得奧賽獎項會有哪些不同?
1、如果能夠在五項學科競賽中獲得金牌且進入國家集訓隊,就可以直接保送清華北大,且專業任選。
2、如果取得全國決賽的金牌、銀牌,可以獲得降分進清北復交浙科南等名校的機會。2020年開始的強基計劃特意為競賽黨們留了「破格入圍」的機會,五項學科金牌、銀牌可以破格入圍全部36所「雙一流」高校。
3、獲得省一等獎的同學,有機會參加清華北大的金秋營、冬令營,也有推薦招生部門的可能;爭取不到清華北大學科營的機會,其他名校如上海交大、中科大也舉辦了此類學科營。
4、省一等獎的同學除了有機會參加學科營以外,在綜合評價中也有一定優勢,2020年不少高校在綜合評價招生簡章中表示「歡迎有競賽獎項的同學報考」。
原本這些高考政策是鼓勵有天賦及學科優勢的同學參與競賽,但目前已經成為大家增添高考競爭優勢的一種途徑。試問,如果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就抱著功利性的態度去做,格局又怎麼會變大?
數學競賽沒有錯,只是人心錯了!
2018年2月,一道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整治校外補習培訓的禁令徹底摧毀了,暢行中國30年無阻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班」。先是「華杯賽」全國組委會暫停開賽,再是「希望杯」、「學而思杯」、「走美杯」等等一系列賽事終止。最後,教育部連高考加分也取消了。
難道,苦了幾代中小學生的數學競賽真的會就此偃旗息鼓?這根本不是一個數學競賽能背的鍋,在這其中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普遍缺乏的常識——真正在數學上有天賦的人,不會靠著一個「奧賽班」學有所成,他需要的是整個邏輯思維和專業性的系統培訓。
而一個沒有天賦,對數學無知無覺的人,也不會靠著一個「奧賽班」學有所成,他需要的是對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探索。
不是奧賽的錯,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同
這說明了中國基礎教育培養的學生應試和競賽能力是非常強的,而美國教育培養的學生則是更加偏向於創新能力。那麼,兩國的教育差異到底在哪裡呢?
1、課程選擇
首先在授課上,兩國在高中教育上雖然都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老師在教學上,對課程教材的利用比較全面和充分的,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上也很詳細和完善,能使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十分透徹。
但給予學生的思考空間不多,主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到達對知識點的融會貫通,考察方式以分數為標準考量一個學生是否學會知識點。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學會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知識小達人,基礎都是非常好的。
美國教師在教學中,對課程教材的依賴不是很大,在知識點的講解上常留餘地,大多數的空間都留給學生自我思考,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
其次,中國高中課堂班級人數較多,教學時間也有限制,教師無法照顧到所有人,學生一般靠自己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規律,探索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技巧也是對個人能力的一個發掘和鍛鍊提升。
美國高中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到每一個同學的需求,更加有利於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基本都能夠享受到老師的「私人訂製」服務,能更好的發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有針對性的提升。
2、課程安排
在課程安排上,中美兩國的高中教育都很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不同,劃分不同的年級,然後安排相應的課程,布置教學任務。
中國高中教育在新課改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在課程安排上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搭配少數實踐課程,課程的內容也相對較多,學習任務較重。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如此繁重任務的學習也成功練就了每一個學生的抗壓以及學習承受力。
美國高中教育對課程的安排不具備強制性,學生能夠自己選擇課程,多數課程偏實踐性和應用性。學生在學習之餘,可以選擇的實踐課程和業餘活動也是更加的豐富。所以,美國的學生實踐能力一般是十分優秀的。
3、考評方式
中美高中教育都有各自相應的適合課程體系的考評方式,這是驗收學生知識接受情況和學習能力情況的基準。
中國的考評方式主要採取的是考試製,考試分數基本會被劃分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優秀幾大等級。學期末、學期中和每個月都會舉行期末考試、期中考試和月考。
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需求和教師的要求,還有課堂測驗、章節小考等等。中國高中教育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考試就是高考,是邁入人生新階段的重要考試。
美國高中的考評方式採取學分制,學分制沒有固定的等級限制,具有較大的彈性。但是美國高中的學分制也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高中4年中必須要修滿一定的分數才可以畢業。
但是在學分的獲得中,美國高中的學生不需要進行大量考試,他們一般是在自我理解和教師幫助下進行自主的社會實踐,以獲取實踐結果作為學分的獲得依據。
奧賽的背後是整個教育系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也許奧賽獎項可以用金錢來培養,但真正的數學家是金錢買不來的,京譽君也相信,這樣的奧賽模式,終有一天會向更遠的地方邁進。
沒有一種教育體制是完美無缺的,對於家長來說,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適合他發展哪怕過程並不太平坦但最終也能有所收穫的路,就已經達到我們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