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區的草橋,得名來源於舊時這裡的一座橋,而關於「草橋」名字的來源有一個傳說。
清代石橋遺留的石墩 資料圖 高世良 攝
草橋遺蹟石碑資料圖 高世良 攝
1139年,金國大將金兀朮奉金太宗完顏晟的指令,南下第四次進犯中原。到達黃河南岸時,被南宋大將嶽飛一路潰殺,逃到了金國地域今日草橋這一帶。金兀朮失敗回來,無臉見皇帝,便抽出寶劍,想尋死,被軍師奪下。金兀朮查看這裡,一無城壘,二無守兵,只有一座簡易搭成的草橋孤零零地橫在河面上。他徘徊在岸邊,想著如何利用這座橋抵擋嶽家軍。沒過多久,嶽飛被南宋招回,而金兀朮也轉危為安。於是,他回到黃龍府之後,就請皇帝冊封了這座橋,而且還在河邊建了一個避風亭,虛設了草橋關。草橋的名字就這樣叫響了。
當然還有人說,草橋之名是因橋架在馬草河上,因而叫草橋。這個說法是不符合歷史的。馬草河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命名的,它是從豐臺鎮南邊的馬廠村到草橋的排水溝,豐臺區的另一條排水溝叫造玉溝,因此溝從豐臺鎮東南角的造甲村到玉泉營而命名。
草橋的歷史遠遠早於馬草河。關於草橋的傳說固然不可信,但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這裡就有「草橋村」之名。村裡也的確有座石橋,這座石橋建於明代之前,清代重建。清代重建時,橋身用特殊工藝壘築起來,更為奇特的是,這座橋的橋樁是柳木樁,從清代起,歷經數百年而未腐爛。
這座石橋一直使用到2002年。後來,為了治理馬草河,將橋改成長32米,寬8.2米的鋼筋水泥結構橋。為了紀念石橋,舊橋北邊的一個石墩,仍保留在馬草河北堤坡上,在此石墩上還鋪著原來石橋的數十塊條石,條石上面的榫卯結構清晰可見,旁邊立有「草橋遺址」標誌,是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草橋一帶就是交通樞紐。舊時,從草橋往北通往右安門,往南通向京南大道,往西有大道通豐臺。京南大道就是如今京開路的前身。那時,右安門外大街經關廂、大石橋斜向西南,經玉泉營到達草橋。因此,明清時期的草橋上,少不了進京出京的官員。
除此之外,這座橋上,還有肩挑鮮花和各種青菜的農民,也有來草橋賞花買花的文人墨客。這是何故?原來,古時此地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很早就以養花、種菜聞名。
草橋養花已有千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最盛。明代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載:「右安門外草橋,方十裡,皆泉也。會橋下,伏流十裡,道玉河以出,四十裡達於潞。」「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也就是說,在當時,每天早晨,成百上千的花農、菜農,把美麗的鮮花、鮮嫩的蔬菜送進皇宮或花市,而從城裡前來賞花買花的人,同樣川流不息。
舊時古城門風景中有「右安花畦」一景,就是描繪右安門外草橋一帶花卉種植的風景。許多文人墨客到草橋一帶遊玩,寫下了關於草橋的詩篇。清代詩人、康熙年間的進士查嗣瑮(査慎行之弟)的《草橋》詩:「草橋十裡百花妍,只有幽蘭種不傳。生長山中畏塵土,託根誰羨帝城邊。」
除了大眾熟知的花卉種植,其實草橋一帶還有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我國自漢代即確立築臺祭天的制度,祭天台也稱拜郊臺、圜丘、天壇等。金大定十一年(1171),金世宗採納大臣意見,遵從古制,建金中都四郊壇,其中圜丘(天壇)舊址就在今右安門外草橋附近。《宸垣識略》記載:「金中都郊天台在南城外,豐宜門者,豐臺疑即拜郊臺,故曰豐臺。」《明一統志》載:「拜郊臺在府西南七裡,金大定間拜天於此。」
據歷史地理專家考證,金中都的拜天台圜丘(天壇)或就在草橋之東鎮國寺東邊的大臺子村。根據記載,金中都圜丘的位置在金中都城南五裡(金代一裡合今約576米,共約2880米)的地方。經科學測定,其位置在今豐臺區南苑鄉大臺子村。無獨有偶,大臺子村的確有一歷史極久的土臺。清末南苑墾荒後,在大臺子附近居住的農民,形成村落,大臺子成為村名。
1926年北京老地圖顯示,大臺子村有一直徑達80多米的圓形土丘。筆者多年前訪問過右安門村退休幹部趙繼田,他曾測量過大土臺舊址,土臺東西長約66米,南北長約70米,臺高約10米。可見,因幾十年雨水衝刷,土臺比1926年略小。1959年大臺子之土運走5萬多立方米用於修建大紅門鐵路跨線橋。
草橋村還有金代皇帝碑。當年,金軍與遼軍曾在草橋一帶激戰,遼軍大敗,為此金代開國皇帝金太祖元顏阿骨打在此地設有一塊石碑,名「金太祖武元皇帝平遼碑」,簡稱平遼碑。此碑為韓昉撰文,韓昉為金朝天慶進士。《日下舊聞考》記載:「金太祖武元皇帝平遼碑在南城豐宜門外。」「循宜泉橋少東,園內有金太祖武元皇帝碑。」宜泉橋今已無存,後來逐漸演化成玉泉營村。
筆者於1990年曾訪問草橋村離休幹部陳寶善,他向筆者介紹,平遼碑原在玉泉營村東南鎮國寺村,1948年老舍先生曾來此搭棚拓碑。後因人們對文物重要性沒認識,在修馬草河時將碑鋸斷,用馬車運到玉泉營,做了玉泉營橋的橋墩。上世紀50年代,老舍還曾詢問平遼碑的情況。不過人們並未太多關注。這是一件重要文物,應當加以保護。
草橋在唐代有萬福寺,明代已廢,天啟年間在其稍北建中頂廟,有的也稱其草橋娘娘廟,為北京「五頂」之一,明清為皇家廟宇,今尚存。
另外,草橋地處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西北角,有很多與南海子有關的古蹟,比如鎮國寺門、角兒堡、大臺子、二臺子、三臺子等。鎮國寺門為南海子西北門,是皇帝來往西陵的大門,規制極高,有三個門洞。此門因鎮國寺而得名,鎮國寺是關帝廟,是南苑皇家廟宇,如今廟宇無存,只存一座明朝嘉靖年間重修的鎮國寺石碑。鎮國寺村原有一座花神廟,建於明代,有5間大殿和東西配殿,供奉三位花神,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廟已無存。角兒堡是護衛海子牆西北角的崗哨,後來成為角兒堡自然村。三個土臺子是「封土臺」(用土堆成的土臺),為皇帝縱放海東青的地方。
(原標題:不止石橋橋墩和花畦舊憶 草橋還有哪些歷史遺蹟 )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高世良
流程編輯:u01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