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由迎絲衣山獨家發布,歡迎關注。往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
它通常被稱為暴龍也就是所謂的霸王龍,是大獸腳類恐龍的最知名的代表之一。霸王龍生活在現在的北美西部,當時是一個被稱為Laramidia的島嶼大陸。霸王龍的範圍比其他暴龍類更廣。化石存在於各種巖層中 可追溯到白堊紀上期的馬斯垂克時代,即68至6600 萬年前。它是暴龍的最後一個已知成員,也是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前存在的最後一種非禽類恐龍。
像其他霸王龍一樣,霸王龍是一種雙足食肉動物,頭骨長而重,尾巴平衡。相對於其龐大而強大的後肢,暴龍的前肢很短,但其體型異常強大,有兩個爪形數字。最完整的標本長度可達12.3米(40英尺),儘管T. rex可以長到超過12.3米(40英尺),高達3.66米(12英尺)高的臀部,並根據最現代的估計是8.4公噸(9.3短噸)到14公噸(15.4短噸)的重量。雖然其他獸腳類恐龍媲美或超過霸王龍的大小它仍然是已知最大的陸地捕食者之一,估計在所有陸生動物中發揮最大的咬合力。
到目前為止,它是環境中最大的食肉動物,霸王龍最有可能成為頂級捕食者,捕食鴨嘴龍,裝甲食草動物如角龍類和強直性動物,還可能是蜥腳類恐龍。一些專家建議恐龍主要是清道夫。是否的問題暴龍是一種頂級掠食者或純粹的清道夫是最長的辯論中古生物。今天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都接受霸王龍 既是活躍的捕食者又是清道夫。
已經確定了超過50個霸王龍樣本,其中一些幾乎是完整的骨架。已經在這些樣本中的至少一個中報導了軟組織和蛋白質。豐富的化石材料使其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得到了重要的研究,包括其生命歷史和生物力學。暴龍的攝食習性,生理學和潛在速度是一些爭論的主題。它的分類學也存在爭議,因為一些科學家認為來自亞洲Tarbosaurus bataar是第二種霸王龍物種,而其他人則維持Tarbosaurus是一個獨立的屬。北美暴龍的幾個其他屬也與霸王龍同義。
作為典型的獸腳亞目恐龍,霸王龍是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並且已經出現在電影,廣告,郵票和許多其他媒體中。
1874年,科羅拉多州戈爾登附近的亞瑟湖(Arthur Lakes)發現了現在被記錄為暴龍雷克斯(Tyrannosaurus rex)的牙齒。在19世紀90年代早期,John Bell Hatcher收集了懷俄明州東部的顱後元素。據信這些化石來自大型鳥類(O. grandis),但現在被認為是霸王龍遺體。
1892年,Edward Drinker Cope發現了兩個大型恐龍的椎骨碎片。Cope認為這些碎片屬於「agathaumid」恐龍,並將它們命名為Manospondylus gigas,意為「巨型多孔椎體」,指的是他在骨骼中發現的眾多血管開口。所述的M.牡蠣遺骸,1907年,由哈徹鑑定為那些獸腳而非ceratopsid的。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識到Manospondylus gigas和Tyrannosaurus rex之間的相似性早在1917年,第二個椎骨已經丟失。
由於Manospondylus椎骨的片段性質,Osborn沒有將這兩個屬同義,而是考慮到老一代的不確定性。 2000年6月,布萊克山研究所發現了大約10%的暴龍骨架(BHI 6248)在一個可能是原始M. gigas地區的地方。
本文章為原創,請勿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