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造海水電池,「攪局」鋰電池產業?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文|腦極體

年初比亞迪對外公開透露的「刀片電池」,現在終於靴子落地。3月29日,比亞迪刀片電池發布會舉行,預計6月份正式上市。

作為新一代的磷酸鐵鋰技術路線的刀片電池被視為顛覆風頭正勁的三元鋰電池的殺手鐧創新。刀片電池帶來的技術突破和成本下降,也將會倒逼三元鋰電池產品的整體價格下降。動力電池產業的洗牌無可避免,但對於新能源汽車購買人群,則一定是一個利好消息。

年初的CES2020展上,IBM放出一則「海水造電池」的技術成果的新聞,則又給這場風雲詭譎的產業變革大戲,加入了一點「攪局」的意味。

可能因為沒有實物展示,IBM只是宣布了要和奔馳汽車母公司一起繼續研發,因而沒有引起業內過多的關注。

然而仔細去看,很多細節仍然值得品味,包括從海水礦物質裡提煉出的三種「新材料」、幾乎完美超越鋰電池的所有性能,以及使用了AI算法和量子計算進行研發……

這讓我們不禁要問:海水電池,難道就要成為下一輪新能源電池「天選之子」了?

不得不承認,海水電池,你已經成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鋰電池,確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聊海水電池之前,我們先得重新認識下鋰電池,這個熟悉的陌生「朋友」。

不知你是否意識到,小到我們的智慧型手機、電腦、平板,大到電動腳踏車、電動汽車,幾乎但凡可以充電的玩具、電子設備,都在使用鋰電池進行續航。可以說,鋰電池已經成為我們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生活元素了。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這些鋰金屬材料從哪裡來?鋰電池對環境有沒有影響?這些電子產品用完後,鋰電池怎麼處理?

相較於化學燃料,鋰電池正被視作一種清潔能源的成熟技術應用,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的嚴重依賴煤炭、石油的能源消耗大國。

但其實這裡仍然存在一大問題。鋰電池本身只是一種儲能技術,它所儲存的電力仍然來自現有電網。如果發電廠的電力源頭不是來自清潔能源(水電、風能、核能等),而依然是火電的話,其實也只是換了一種排放形式。不過,對於取代戰略性能源的石油(及其煉化的燃油),在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上面,鋰電池則是功不可沒的。

那麼,鋰電池材料本身的來源符合「清潔能源」的本義麼?恐怕不行。

目前全球主要的鋰金屬原材料都是通過鹽鹼地下,從富含鎂和鉀的鹽水中提煉鋰。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人間仙境烏尤尼鹽沼所在地)的厚厚鹽層下,儲藏著世界上超過一半的鋰金屬礦藏,這裡也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鋰產量。

而鋰鹽的過濾和提純,其實是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的。對於極度乾旱的南美高原來說,鋰礦佔用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即使對於水資源相對充足的地區,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鋰礦的廢水也會重新滲透到生活用水系統當中,影響地下水、農業灌溉、人畜飲用水資源等。

對於鋰電池來說,無論從儲量上,還是危害上,鋰都算不上厲害角色。能夠對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產生更大影響的是鎳和鈷,特別是鈷的環境成本非常巨大。一來這種金屬非常集中地蘊藏在中非少數地區,壟斷成本導致價格飆升;二來,鈷的毒性極大,而當地落後的手工開採,對當地人造成極大的傷害。

當鋰電池在汽車以及電子設備中壽終正寢之後,難以再二次利用。絕大多數的鋰電池都將以垃圾填埋,這些金屬元素將重新回到自然環境當中,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長期威脅。

我們即使對於鋰金屬以及鎳、鈷、錳等重金屬礦區的直接汙染無動於衷,那麼鋰電池在未來對我們生活健康的長期威脅則需要及早予以考慮了。

那麼,如果有新的電池材料,替換掉包含鈷、錳、鎳重金屬的鋰電池,自然會成為一件造福人類的偉大技術進步。

而這個技術進步的使命會不會就落在「海水電池」身上呢?

從實驗室走向商用:海水電池的落地難題

嚴格地說,廣義上來說的海水電池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在自然環境下,沒有哪一種環境比海洋環境,也就是海水,可以作為更好的電解質材料了。

含有3.5%左右NaCl的海水鹽溶液,其電導性是滿足電池電解質的基本要求的。那麼,從優勢上來說,海水電池幾乎可以有著取之不竭的電解質材料;反過來,這也成為一種限制條件,即海水電池更多只能使用在海洋環境當中使用。

比如,小功率金屬腐蝕類海水電池,可以為小型海洋探測裝置提供電力支持。而大功率的動力海水電池,可以為水下武器裝備(比如魚雷)提供動力。

這類海水電池本身是作為發電設備使用,而能夠離開海洋環境,兼具儲能和發電作用的海水電池顯然更有廣闊商業價值。

2009年,帶有儲能作用的海水電池發明。AHI電池是由美國一家電池和儲能系統開發商Aquion Energy發明。AHI電池由海水和儲量豐富的鈉和錳製成,由於不含重金屬和有毒化學物質,非易燃、不易爆,因此被該公司稱作「海水電池」。這種電池造價低廉,大概只需要300美元/千瓦時,不到鋰離子電池使用成本的三分之一。

AHI電池在2015年左右一度投入批量生產,主要用於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的儲能。然而在2017年初,因為無法拿到新一輪融資,一度宣布破產。同年7月,Aquion再次恢復運營,目前正在嘗試與中國的一些電網建立合作。受自身成本問題和鋰電池價格下降等外部制約,海水電池想要在競爭激烈能源領域立足並非易事。

2017年,韓國蔚山國家科技研究所(UNIST)也在利用海水研發一種新型儲能電池,這一海水電池將使用鈉來進行儲能和發電,因此與鋰電池相比,成本上更具優勢。當時計劃在2018年建成一個10Wh的海水電池組。不過從目前的進度來看,韓國研究團隊的這種通過Na離子作為負極材料的新電池能源儲存系統(ESS)仍然測試當中,離真正商用還有一段距離。

那麼,IBM最新宣布的最新海水電池技術,目前是什麼情況呢?

首先IBM表示,新電池的製造材料是由三種從未被記錄的三種專有材料組成,而且都可以從海水中提取,且不含有重金屬材料。但可能出於技術保密考慮,IBM並未透露三種材料的成分。

其次是新電池的突出性能就是充電速度快。據稱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80%的充電量。如果測試數據屬實,可以極大緩解動力電池充電等待時長的焦慮。

此外,因為不含鈷、鎳等重金屬,使得活性正極成本大幅降低;在功率密度和能源效率等方面,都優於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不易燃,也將提高動力電池的安全性。

從這些特點來看,IBM的動力電池簡直可以成為現有鋰電池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完美替代方案。

同時,IBM研究院也宣布了與梅賽德斯-奔馳北美研發部、電池電解質供應商Central Glass及電池生產商Sidus的合作,計劃共同推出新一代動力電池的量產。

那麼,我們也不禁想知道IBM可能跨越這個 「從實驗室到商用量產」的魔咒,成為那匹「攪動」鋰電池產業的跨界黑馬麼?

「攪局」鋰電池,海水電池的商業化有待驗證

想回答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容易。

從IBM官方透露的信息來看,新材料的發現和創新離不開AI技術的應用。通過語義富集AI技術,從塑料回收到半導體製造等眾多應用領域的催化專業知識的分析,結合材料學、分子化學、電氣工程、先進電池試驗設備等技術,才完成了這一底層材料的發現。

在解決電池的容量和充電速度等電動汽車的問題上,IBM與戴姆勒股份公司合作,視同從在量子計算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這似乎意味著尖端技術和跨學科知識在新材料的發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這些更具「公關」色彩的表述中,實在難以讓人看到IBM海水電池的新材料上面到底具有哪些核心技術。

顯而易見的科學常識就是,我們都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就是NaCL,其中Na以離子形式存在,此外還有K+,Ca2+,Mg2+和Sr2+四種元素。再加上Cl-、F-、Br-、HCO3-等陰離子,共同構成了海水鹽分99.9%的總量。

那麼,顯然,IBM宣稱的不含重金屬元素的海水電池,大概率離不開鈉、鉀、鎂這三種元素。如果真的如IBM所言,是三種之前電池解決方案都未使用過的成分,那麼大概率可能在故弄玄虛,以保密方式保持研發優勢。如果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新材料技術完全可以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技術所有權。

據官方透露,IBM計劃和合作夥伴在一年時間,就將推出這塊海水電池用於電動汽車上的商用版本。這仍然難以令人相信。畢竟受制於工藝流程、材料提煉和製造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紕漏。

好在一年時間很短,我們可以期待下在CES2021上能否見到這塊可以商用的海水電池。屆時就會知道IBM是否真得拿到了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的新門票。

儘管海水電池技術展示出優越於鋰電池的卓越性能,但我們也不會輕易得出「海水電池會很快大規模取代鋰電池」 的樂觀判斷。

首先就是鋰電池本身的產業成熟度,以及近來在電池性能穩定性和成本控制上的突破,使得鋰電池仍然將在未來數年內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

另外就是海水電池本身,在新材料的提取、規模化的生產上,是否有著難以解決的成本問題跟耗能問題,仍然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更易得且成本更低的電池材料、去處有害重金屬的技術方案以及更高的能效,這成為海水電池帶給我們的近乎完美的新能源解決方案。

但這一方案出現得有些太過「容易」,以致於不太符合「常識」。我們並不懷疑IBM所具有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只是想指出,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研發測試,到真正進入生產線量產,是一件非常複雜的流程,從材料提煉製備,到生產工藝流程控制再到安全驗證,整個過程都要解決製造成本和質量安全問題。

希望準備跨界入局海水電池的IBM正在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IBM跨界造海水電池,5分鐘就能充電80%,鋰電池地位不保?
    於是電腦界的王者IBM看不下去了,「不務正業」跨界研究起了無重金屬電池,怎麼樣的原材料僅沒有可能汙染環境的重金屬離子,同時既好開採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於是IBM就把目光放到了海水身上,據悉,這款「海水電池」的能效和能量密度都比鋰電池更好,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充時長也更短。
  • 新電池材料或從海水中提取,鋰電池要成為過去了?
    [釘科技編譯]汽車電動化將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們的動力方案及電池材質仍不「完美」。如今,大多數電動汽車都使用鋰離子電池,應用的許多電池材料,包括鎳和鈷等重金屬,都構成環境和人道主義風險。
  • 海水電池是什麼黑科技,能夠取代鋰電池成為動力電池新方向
    「刀片電池」、「無鈷電池」總是能夠給從業者帶來驚喜,最近一則海水電池的消息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今天咱們走進海水電池來看看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海水電池海水電池是泛指以海水作為電解質的電池,早在20世紀90年代便已經有眾多的科學家開始海水電池方面的研發,各種類型的海水電池如小功率金屬腐蝕海水電池
  • 海水電池或取代鋰電池成為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方向?
    海水電池或取代鋰電池成為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方向?海水電池作為代替充電電池主流鋰電池的新動力源而備受矚目。海水電池的優點是利用佔地球表面70%的海水,因此具有生產成本低和環保等特點。海水電池是本世紀最有可能替代鋰電池的產品。
  • 海水電池將取代鋰電池成為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開發方向?
    海水電池將取代鋰電池成為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開發方向?海水電池作為替代鋰電池主流充電電池的一種新的電源備受關注。海水電池的優點是利用了地球70%的地表水,具有生產成本低和環保的特點。海水電池是本世紀替代鋰電池最多的有可能產品。什麼是海水電池?
  • 韓擬大力開發新型海水電池
    材料牛註: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集資五十億韓元,有望加速環保、高效、高穩定性海水電池的商業化,為新能源產業的振興做出貢獻。
  • 鈉電池會取代鋰電池嗎?
    有沒有鋰電池替代產品呢?也許是有的,那就是鈉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為什麼有可能取代鋰電池?一旦長胖,就會有很多麻煩,比如它不能像鋰那樣嵌入到石墨中,而且它比鋰要重很多,使得單位質量的電池儲能就要比鋰少。但是,鈉有一個優點——鈉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高,它在地球上的含量是鋰的幾千倍。我們吃的食鹽裡就有大量的鈉,海水中也有非常多的鈉。正因為含量十分豐富,所以鈉比鋰要便宜很多。
  • 韓國擬進軍海水電池能源存儲系統市場
    (觀察者網訊)海水電池作為代替充電電池主流鋰電池的新動力源而備受矚目。海水電池從在海上使用電力的產品到生產儲存大規模電力的發電站已完成示範測試,正在為實現商用化而努力。圖為開發出世界首個ESS海水電池的UNIST能源和化學工程系金永植(音,左)教授。
  • 鈉離子電池: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
    2017年7月初,一篇《鈉電池企業Aquion Energy破產 都是鋰電池惹的禍?》的文章,將鈉離子電池推到了人們視野中。不難發現,近半年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發展進入密集化時期,雖然還沒有進入商業化,但是鈉離子電池無疑成為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
  • 冬日裡的新能源電池,等待下一次正極材料革命|磷酸鐵鋰電池|電池|...
    一、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作為早期純電電動車的搭載電池,如比亞迪(002594.SZ)在2010年上市的首款純電電動車使用的就是其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具有高安全性和成本較低的特點。同時,磷酸鐵鋰電池的技術在純電汽車發展的早期已經較為成熟,由此迅速成為了各電動車品牌電池系統的首選方案。
  • 海水電池將終結鋰電池時代?
    如今,鋰離子電池在智慧型手機以及其它可充電設備中十分普及,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被替代。現在,有一種很有前景的電池技術採用了儲量豐富的海水作為材料,使這項技術表現出可行性的一個案例是已發表於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關於鈉-空氣-海水電池的文章。鈉空或鈉氧電池是最有前景和最有成本效益的鋰電替代品,但其成為實際的商用產品還存在許多挑戰。
  • 比亞迪重磅推刀片電池 用安全賦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
    同樣的針刺實驗,當鋼針刺穿三元鋰電池體的那一瞬,「呯!」地聲,電池發生了爆炸,明火持續了數秒,隨後是巨大的濃煙,電池上的雞蛋早已「灰飛煙滅」——2019年,上海一小區地下車庫,發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彼時的情況與這一實驗高度相似;磷酸鐵鋰電池,是當下與三元鋰電池「兩強爭霸」的另一種動力電池,儘管被針刺穿的瞬間,磷酸鐵鋰電池並沒有發生起火燃燒現象,但表面溫度高到200攝氏度~400攝氏度,雞蛋被烤焦。
  • 海水提鋰有進展!美國學者利用鋰電池電極提高海水中鋰濃度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隨著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的使用越來越廣,對鋰電池及其重要原材料——鋰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但陸地的鋰礦資源畢竟有限,不少科學家將目光轉向蘊含天量鋰資源的海洋。但海水中的鋰含量極低,海水提鋰難度很大,始終未能投入大規模應用。
  • 固態電池產業格局
    固態電池可抑制鋰枝晶的生長,使鋰金屬負極運用成為可能,降低非活性物質,可以省去冷卻系統,也能夠提升能量密度。以松下18650電池為例,1991年索尼第一次推進鋰電池商業化後,鋰電池能量密度在75Wh/kg,現在量產的能量密度為275-300 Wh/kg。
  • 磷酸鐵鋰電池的優勢有多少
    汽車行業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整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在傳統造車領域,我國雖奮起直追但仍相對落後。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拉近了我們的起跑線,其中金彭旗下的凌寶汽車憑藉過硬的質量,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異軍突起。
  • 韓國科學家研發海水電池:成本低且環保,即將商用
    ,鋰電池商用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然而,此後卻再也沒有哪一類電池,能取代鋰電池的市場地位。近期,據科技媒體phys報導,韓國蔚山國家科技研究所(UNIST)正在利用海水,研發一種新型電池,該海水電池不僅成本低廉,環保無汙染,且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種海水電池的研發已歷時3年。
  • 「馬鞍山造」高端車用鋰電池加快生產
    11月27日,在位於市經開區的泰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生產線高速運轉,具有高能量密度、長壽命等特點的高端車用鋰電池不斷下線。總投資50億元的泰能車用三元鋰電池製造研發項目今年
  • 打造固態鋰電池產業「智」高點
    原標題:打造固態鋰電池產業「智」高點   11月28日,由崑山
  • 京東AA可循環充電鋰電池評測:顛覆傳統鎳氫電池
    相信現在只要想找,就會在家裡的某個角落找出一兩節乾電池,大多數用戶家裡的都是碳性電池或者鹼性電池,並且均為一次性的產品,很多都是用完直接扔掉,對於環境保護來說極不友好,而且很多電池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用戶想很輕鬆的買到一款耐用質量好的電池不是那麼容易。
  • 鋰電池不可怕 其實挺耐用(求證·關注鋰電池產業(下))
    原標題:鋰電池不可怕 其實挺耐用(求證·關注鋰電池產業(下))   廣為流傳的網文對鋰電池的質疑還包括:鋰電池劇毒、短命、易爆炸,使用條件苛刻;無法回收利用,造成巨大環保壓力……果真如此嗎?人民日報「求證」欄目繼續採訪多位業內專家,探尋真相。   鋰電池是劇毒危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