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天灼曾用三個詞形容自己的創作:瘋癲、狂熱、荒誕。看過他作品的人應該不會有什麼異議。他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了青年亞文化,試圖用藝術構建宗教。最近一段時間,他偏愛表演的形式。
展覽「陳天灼」五月下旬開幕那天晚上,身材消瘦的陳天灼穿著一條紅色毛絨褲子出現在上海K11藝術空間。「我不會上臺表演,只是創作。」看到他的誇張服飾,記者忍不住探過頭去提問,得到他很是一本正經的回答。陳天灼要寫劇本、編曲、填歌詞,還負責所有角色誇張、怪異的服裝和造型,但他不會像行為藝術家那樣展示和使用自己的身體。他曾經告訴媒體,自己非常不適合上舞臺,因為「受不了這種尷尬」。
「陳天灼」是K11藝術基金會與巴黎東京宮三年合作計劃的一部分。此次上海展覽開幕日呈現的《叄十叄天》,結合了雕塑、錄像和舞臺表演元素,也匯聚了陳天灼作品中常見的詭異怪誕角色:像動物又奇形怪相的空中飛人、多變的雌雄同體角色、五眼金髮女郎、流氓說唱歌手等。
《叄十叄天》表演現場
《叄十叄天》這個名字來自佛教和印度教中33位天神天宮寓所,33又是人體的脊柱椎骨數量。它與《ADAHA II》一脈相承,後者是在巴黎東京宮上演的一場歌舞表演,匯聚了時尚舞者團體、柔術表演者及舞踏舞者。《叄十叄天》用表演詮釋了浪蕩、媚俗與浮華,雖然此前觀看了這一系列的相關影像,但在K11的表演現場,仍然覺得相當震撼。創作靈感源自西藏傳統的唐卡藝術及其圖騰。在傳統宗教與藝術的概念之下,藝術家展示了當下社會對名人軼事、媒體報導和各類社會問題的迷戀。
陳天灼對縱情聲色、頹廢、粗鄙等世相的呈現,與某些宗教壁畫、雕塑作品有相似之處。對於作品「出格」的評論。他的回應是,「作品再出格,能比現實生活還出格?」現實中形形色色的事情都在發生,陳天灼覺得很多事都很cult,他只不過從中採擷了若干,將其與宗教的思考連接起來。相對於行為藝術的以我為主很少考慮觀眾的反應,陳天灼做表演的方式更接近於劇場,「很大的程度上我在挑逗觀眾的情緒。」顯然,在K11的現場,效果很不錯。
怪異的形象和華麗的現場,與主題的嚴肅形成強大張力
作品中的宗教主題明確,陳天灼對生死、輪迴、靈魂的實體等問題感興趣,而對於當代藝術關於藝術的哲學或者是美學那種層面的討論話題,他不太有興趣。「宗教這種問題永遠都有開放性的答案,你對生和死的問題沒有解,對於輪迴這個問題沒有解,所以這個問題你可以一直想下去。」
陳天灼在K11的歌舞演出,與在宗教場所進行的文藝活動似乎差別極大,但如果二者都在嚴肅的思考指引下進行,不同的應該只是外在了。用消費時代的元素思考和表達人類永恆的困惑,是否可以視為參透了浮華?
「藝術家張鼎的「龍爭虎鬥II」、由英國藝術家艾薩克·朱利安的《萬重浪》和法國藝術家麗麗·雷諾-杜瓦的《我的傳染病》構成的的「不可逆的上演」,以及宋冬作品《坐井觀天》等三個展覽與「陳天灼」同日開幕。K11藝術空間的熱鬧景象,與藝術展形成多重應和,不同人群各取所需,構成了典型的當代藝術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