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汙染進口冷鏈食品

2020-10-28 新京報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近日,由北京市疾控中心、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清華、北大等單位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對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流調與數據分析,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汙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

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可能為境外輸入

6月11日,新發地疫情發生後,究竟起源於哪裡一直沒有定論。近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通過對今年6月北京疫情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了該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

自6月11日確診首例感染者後,北京對新發地市場538名員工擴大進行病毒核酸篩查,發現45人為陽性。6月15日,北京啟動了全市核酸篩查,通過對1000餘萬人口和5342份環境樣本的檢測,共發現368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這些感染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直接或者間接關聯:其中169人是新發地市場的工作人員,103人於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間去過新發地市場,其餘96人均為上述人員的接觸者。未發現獨立於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提示新發地市場是此次疫情的單一暴發源。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自主開發的低病毒載量樣品處理方法,對110個病例和環境樣本進行了高通量核酸測序,共獲得了72條高質量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這些序列均具有8個特徵性突變位點,這些位點在我國此前的本土和輸入病例中從未發現過。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資料庫比對,發現除C6026T之外,具有其它7個突變位點的病毒主要存在於歐洲。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可能為境外輸入。

論文推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汙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4℃和-20℃下放置21天後,新冠病毒在雞肉、三文魚和豬肉表面的傳染性沒有下降,表明冷鏈運輸汙染食品可以延長病毒的存活期和傳播距離。

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

論文中提到,結合新發地市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初步確定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牛羊肉大廳)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S14號攤位的7位工作人員均為新冠確診病例,且症狀出現時間相對較早,員工或其密切接觸者均未去過新冠肺炎病毒流行的中/高風險地區,或與這些地區的人員接觸。

根據流行病學模型推斷的疫情開始時間範圍內,共有5位顧客新冠抗體檢測陽性,且這5位顧客都到訪過S14號攤位。這5位顧客及其密切接觸者在過去14天內都未到訪過中高風險區域或接觸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人員。

論文稱,進一步調查顯示,三文魚是S14號攤位售賣的唯一進口商品。

論文中提到,工作人員對位於新發地市場外的冷藏庫中所有原始密封包裝內的三文魚進行了檢測,3582份樣品中,有6份檢測出了陽性,其中5份來自X公司,X公司5月30日曾為S14攤位供應三文魚。通過測序,在X公司一份三文魚塗抹拭子中獲取到新冠病毒的16341個核苷酸,分析發現該毒株已測序列中,包括上述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中8個突變中的3個。通過已發現的3個突變,推測X公司樣品毒株包含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突變中7個及以上的概率為60%。

論文中提到,雖然尚不清楚三文魚身上的病毒載量是否足以造成感染,但食物和環境汙染的風險仍然存在。對於那些抑制了社區傳播的國家來說,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因為病毒可能通過冷鏈運輸的被汙染物再次傳播、甚至可能引發疫情。

相關焦點

  • 新發地市場疫情病毒源頭極可能源於冷鏈進口食品
    10月23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始於今年6月的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最新研究:北京新發地疫情極可能源於境外冷鏈進口食品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研究人員近日揭示,北京新發地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據北京日報27日報導,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 新發地市場疫情最新科學論斷:病毒源頭極可能源於冷鏈進口食品
    10月23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始於今年6月的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極可能源自冷鏈進口食品
    今早,北京新發地疫情最新結論衝上熱搜。,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牛羊肉廳)感染工作人員分布結合新發地市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初步確定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牛羊肉大廳)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S14號攤位的7位工作人員均為新冠確診病例,且症狀出現時間相對較早。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這些感染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直接或者間接關聯:其中169人是新發地市場的工作人員,103人於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間去過新發地市場,其餘96人均為上述人員的接觸者。未發現獨立於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提示新發地市場是此次疫情暴發的單一源頭。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最新結論來了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外匯天眼APP訊 :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新發地疫情起源有了科學論斷
    近日,一份論文揭示了對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流調與數據分析,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汙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近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源頭最新結論:病毒來自冷鏈進口食品 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
    中國小康網10月28日電 近日,據媒體報導,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源頭最新結論:單一性新發境外輸入
    最新一份研究認為,來自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極有可能是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源頭。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在線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研究論文。10月27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通過微信公眾號披露了該成果。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何方?最新結論來了
    2020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 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源頭何在?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劉世昕)10月27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上披露了該機構聯合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機構攻關的最新成果,認為來自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極有可能是今年6月新發地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源頭。
  • 多單位合作解析北京新發地疫情源頭
    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題為: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原來是……
    據北京晚報27日晚間消息,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近日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
    據北京晚報27日晚間消息,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近日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新發地源頭為何極有可能是境外冷鏈食品?科學家詳解發現之旅
    然而就在此時,北京新發地市場突然出現了1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並且引發了一波疫情。他是從何處感染了新冠病毒?來自中國的科學團隊展開了追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地壇醫院、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的共同努力下,科學家最終將「疑兇」鎖定在境外冷鏈進口食品上。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提出新冠病毒可能在冷鏈中傳播的發現。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源頭最新結論公布!冷鏈運輸或成病毒傳播新途徑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一圖讀懂 | 新發地疫情病毒從哪兒來?進口三文魚遭汙染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研究人員抽絲剝繭,層層縮小懷疑範圍,最終揭示了該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
  • 注意,涉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例有這3大特點!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吃嗎...
    此外,在天津海聯冷庫疫情中,其感染來源是攜帶新冠病毒的北美豬頭和受其汙染的德國豬肘。央視新聞截圖而第二個特點,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的範圍,已經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遠距離運輸的貨櫃。截至目前,全國對於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目前,沒有發現因為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 冷鏈食品怎麼吃更安全?能否停止冷鏈食品進口?海關總署回應
    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次成為疫情風險點?其次,各地在進行進口冷鏈疫情防控工作時,雖然會結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勢全面收集信息,科學確定抽檢商品種類和批次,但進口冷鏈食品數量多,抽檢難以發現所有病毒。冷鏈食品還能吃嗎?而對很多人擔心的冷鏈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天津市衛健委就安全食用冷鏈食品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