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光性

2021-02-24 言君社

周日,陰沉的天空,窗外是蒙蒙的細雨。我坐在書桌前,整理著一周以來的地理筆記,一旁沙漏裡的沙在細細的流。

「太陽輻射是一切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

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生存發展,科技進步後所得出的結論。而早在那個荒蕪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早已認識到了這點。為了使組群更好的發展,出現了一道追逐太陽的身影。

夸父逐日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夸父日夜不息地奔跑,翻過大山,穿過江河,在一望無際的荒原上,只是向著那天空中高懸的太陽。即使他失敗了,他的精神也依舊為人們所讚頌著。

雖然歷史上或許沒有夸父,但其趨向太陽,追尋光明的信念卻是從古至今都流傳了下來。人們的窗子總是要向著南邊,好能曬得到更多的陽光。暖冬裡,把被子晾在院子裡曬一下午,就有了「陽光的香味」,這便是趨光性了。

對於那些受生活打擊,而陷入絕望的人們,陽光似乎成了他們唯一的寄託。下身早早癱瘓的史鐵生,時常搖著輪椅去地壇看那祭壇石門中日出日落。寂靜的光輝平鋪在歲月斑駁的石板路上,支撐著他活下去的信心;受人誣告,而在新婚之日被打入地牢的愛德蒙•唐泰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監獄裡,仍堅信著「等待,並心懷希望」也許只有在窗縫裡灑進陽光時,他才能看見石板上的刻劃。從而記起自己在這獄中已過了多少時日,借著那束光,他潛心閱讀,最後重見天日,伸張了正義。

不僅是人有著趨光性,世間生靈皆有,無頭亂撞的蚊蠅,在被光照射後總會向著光亮的方向飛去。隨處可見的小草落木為了能更好的生長,也總是把頭探出向著太陽生長。有時,甚至會為了陽光而獻出生命,如飛蛾撲火悲壯而悽美。

我放下筆,想起世界童話大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光活著是不行的,還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芳香。」

為了那束陽光,文天祥拒絕了高官利祿,從容赴死 ;為了那束陽光,無數的青年在民族危難之際齊聚天安門廣場遊行。從古至今,他們始終是我們心中的不滅的餘暉。

我站起身來,走到窗前,眺望遠方的雲海,可雨仍是傾瀉不止。我似是在尋找陽光。忽然間,我瞥見窗外的樹枝上,雨淌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險地,摔開萬道金光。

我收拾好包裹,踏著坑坑窪窪的水泥地,在車水馬龍間向學校走去 ,走過一個無人的轉角時,我撥開傘,抬頭望向天空—

不知何時,沙漏裡的的沙已沉寂在底部。

將曉未曉之際,落潮的月光浸在平靜的江水中。

將曉未曉之際,天邊露出一抹魚肚白,萬物趨向混沌的光明。

相關焦點

  • 光碟機動趨光性聚合物膠體粒子
    說到趨光性,大家都不陌生,很多活的微生物、動植物都有趨光現象,比如夏夜飛撲燈下的蛾子,水裡遊動的綠藻、鞭毛藻等。
  • 昆蟲為什麼不會因為趨光性而飛向太陽?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生物的趨光性:生物趨光性是一種生物對光靠近或遠離的習性。在植物界,常可發現於葉綠體的遊走性植物中具有這種習性,諸如各種藻類的遊走子,遊走性綠藻、鞭毛藻、雙鞭藻等。下面的回答也都非常詳細,在這裡我就複製一個人的回答吧。大家也都普及一下。
  • 有趨光性的昆蟲,為什麼不向著太陽一直飛?
    昆蟲大都有趨光性,不過有的是正趨光性,有的是負趨光性,簡單的說正趨光性就是一些昆蟲會主動地靠近光源,而負趨光性則恰恰相反。關於正、負趨光性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晚上路燈的四周會聚集大量的飛蟲,而這些飛蟲都是正趨光性的,而我們常見的蝸牛、西瓜蟲等動物則是負趨光性的。對於正趨光性的昆蟲來說,光是最能吸引它們的,那麼為什麼它們不一直奔向太陽呢?
  • 爬行昆蟲等動物也具趨光性
    當然,這和飛蛾具有的正趨光性有關。 然而,如今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爬蟲動物也會被光亮所吸引。 當研究人員把英國赫爾斯頓市的草地翻了個底朝天后,他們發現,諸如螞蟻、甲蟲和盲蜘蛛一類的爬蟲動物,更有可能在路燈發出的光亮最強的地方聚集。 這可以讓尋找食物變得更為簡單,研究人員推測。
  • 《雙眼颱風》:都有一種趨光性
    須一瓜說,人就跟昆蟲一樣,都有趨光性,所以不要忽略我們心中的惡,也不要低估我們心中的善。    須一瓜:不要低估我們心中的善    在採訪了多個原型案件,進行了多次實證調查,通過護士長、醫生、博士專家的可能性分析之後,須一瓜寫出了這本《雙眼颱風》。書中那些遊走於真實與想像中的情節,更值得每一個人去反思,我們如何能讓這些故事不再出現在新聞中?
  • 晚上能飛出水面,有趨光性,能捕食魚苗
    導語:晚上能飛出水面,有趨光性。能捕食魚苗小榜鬼(AmisopesniveusFabr.),屬於塵翅目、仰泳蠟科(Notonectidae)。體狹長,白色,長9套米。頭部短,複眼大,黑褐色。這蟲日固潛伏,夜固出水,有趨光性,產卵在水生植物等上面,它用前足附節的爪捕食幼焦,是魚類的害蟲;分布廣,我國各地都有發現。松藻蟲松藻蟲(NotonectatriguttataMots.),又名仰泳蝽,屬於牛翅目、異超亞目、松藻科(仰泳蝽科)(Notonectidae)。體橢圓形,短小,長7一13毫米,色灰黑並有黑色條放。頭大,複眼大,觸角四節,很小。
  • 忽聞高層蟋蟀鳴 專家:可利用「趨光性」進行誘捕
    孫穎慧介紹,蛐蛐學名蟋蟀,具有一定的趨光性。因在夜晚鳴叫,又被稱為夜鳴蟲。蛐蛐是雜食動物,生存能力較強,在我市普遍存在。夏秋季節,它們喜歡躲在牆角處、庭園中、雜草間、磚瓦下,不停發出鳴叫。蛐蛐對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會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擾。「今秋蛐蛐增多,溼熱的天氣應該是主要原因。」
  • 從昆蟲趨光性,論述紫外光滅蚊燈就是個忽悠
    除了蛾類,瓢甲、鍬甲、金龜等鞘翅目昆蟲亦具有趨光性。 那麼昆蟲趨光的目的又是什麼?難道真的是為了光明,或者是沒見過世面?NO!NO!NO!你想多了。
  • 特殊波長LED燈泡設計 降低昆蟲趨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