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5月8日消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千萬林農的收入要靠森林,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要靠它。2015年底,福建對位於重點生態區位(交通主幹線、城市周邊一重山以及水源地等)的977萬畝商品林,開始實施限伐政策。可是在本世紀初集體林權改革後,這近千萬畝商品林已成為當地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
魚和熊掌如何兼得?生態保護與林農收入如何共贏?福建自己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不砍樹了,還能不能致富?商品林贖買改革,由此而生。
通過贖買保護林農利益和生態效益
自己承包撫育的樹不讓砍,對三明市永安市西洋鎮舊街村的林農羅範欽來說,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
永安是福建省較早實施集體林權改革、較早實施「限伐令」的地方之一。這一紙「限伐令」,打亂了老羅的全盤計劃——集體林權改革後,老羅承包了一片83畝的杉木林,經過7年的撫育,如今已到了可以砍伐的時候。然而,這片林子處於307省道旁,剛好屬於重點生態區位。包括當年承包費和人工投入,平均每畝林成本約為3000元。成熟後,按市場均價每畝山林價值約8000元,每畝應該可以淨賺5000元左右。「可現在不讓砍了,我的損失誰買單呀?」老羅很是鬱悶。
在永安,像老羅這樣被限伐的林地一共有13.7萬畝。「不砍,林農利益受損;砍了,生態效益受損。」永安市副市長蔡清輝說。為了兼顧林農利益和生態效益,2013年底,永安市開始探索贖買制。
從2014年開始,永安市設立了每年籌集資金超過3000萬元的目標,其中有1500萬元來自財政出資,其餘則靠發動社會捐贈。永安市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志願者協會」,會員來自市裡的19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883名個人,負責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的贖買。
2014年12月,在第三方佳盛森林伐區調查設計有限公司進行評估後,老羅當場與生態文明建設志願者協會籤下這片林子的贖買協議。「每畝林子的評估價近萬元,這個價格比預期價低了一點,但也為我省去了採伐成本,還是能接受的。」老羅舒了口氣。
永安探索贖買制,得到福建省政府的肯定。2015年6月,福建省將武夷山市、永安市、沙縣等7個縣(市),列為首批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省級試點縣(市),至2016年底福建已累計安排省級財政資金1.08億元,完成6.7萬畝贖買;今年1月,福建省正式下發重點生態區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實施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面積20萬畝,贖買的重點為矛盾最突出的人工商品林中的成過熟林。根據這一方案,今年還將增加南平建陽區、龍巖新羅區等7個縣(市、區)作為改革試點地區。
長久經濟效益獲銀行貸款支持
贖買的思路固然很好,可是贖買的錢如果依賴財政,能真正持續下去嗎?
順昌縣是今年開展贖買制的試點縣,也是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作為「中國杉木之鄉」,順昌縣種植杉木歷史悠久。全縣240萬畝林地中,杉木佔106萬畝,另外還有60萬畝毛竹。針葉樹杉木佔如此大的比例,造成林分結構失調,滿眼鬱鬱蔥蔥的順昌縣,其實是水土流失易發區。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搞贖買制的原因。」順昌縣林業局局長賴穎生告訴記者,「林子一到成熟期就砍伐,從生態效益上來看,就像是在豬要開始長膘的時候就出欄,很可惜。贖買後,我們可以通過兩次間伐,砍掉長勢不好的杉木,再補植名貴闊葉樹。不僅優化林分結構,逐步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而且還能通過出售名貴闊葉樹樹苗,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靠山吃山,但要吃更有價值的山——這就是福建贖買制改革的設計思路。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較多的資金,誰能為此提供資金支持呢?順昌的眼光,瞄向了銀行貸款。今年3月,順昌爭取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南平市分行貸款3億元。
銀行何以確認這筆貸款划算、有效益呢?
順昌縣國有林場面積達37萬畝。其中元坑鎮的曲村分場還是國家戰略木材儲備林基地,與周邊林農的純杉木林有明顯不同,山腰以下全是刨花楠、閩楠、翅莢木等珍貴鄉土闊葉樹種,經10多年培育,多已長到碗口粗;山腰以上,正在被繼續改造的杉木林中,套種著不少紅豆杉。
「平均每畝套種100棵。一株30年的杉木大徑材的蓄積量可達1立方米。這100棵紅豆杉每10年左右就可以作為綠化苗木出售,每株售價在100元以上。也就是說,通過這種經營模式,不用砍一棵杉樹,一個周期單靠出售綠化苗木,每畝就可增加收入1萬元以上。」林場場長趙剛源告訴記者。
順昌林場下屬有9個分場,據測算,通過這一模式,未來20年,這一項目可累計收入14.3億元,扣除本金和利息,以及培育、管護、林地使用費等各種成本,預計可實現利潤3.6億元。銀行願意放貸給生態造林,其「秘密」就在這裡。
只用1000元辦了4000元的事
順昌依靠多年前就已積累出來的撫育優勢,贏得了銀行對其長久效益的確認。這種優勢,自然不可能每個地方都能有,那麼其他贖買試點縣贖買之後,又如何能堅持下去呢?
劉愛國一開始,也是一頭霧水。他是沙縣林業局副局長,主管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工作,「錢不夠」是他如今的口頭禪。沙縣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有14萬畝。「直接贖買,農民肯定歡迎,可財政吃不消。一畝林子的贖買價約4000元,1萬畝就得4000萬元,單靠縣財政和上級補助,缺口還很大。再說募捐也不是長久之計。」劉愛國說。
於是沙縣在試點中進行了變通。他們「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對處於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採取直接贖買和定向收儲,除每畝給予1000元收儲金外,還將其列入重點生態公益林儲備庫,林權所有者憑此可享受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金,佔總面積20%的林子是用這種方式;其餘80%多是人工商品林,則採取「我補貼,你來改」的辦法,林權所有者要按照林業部門的要求進行擇伐,採伐收入歸林權所有者;同時,採伐完成後按照50%的比例,補種由林業部門免費提供的闊葉樹苗和針葉樹苗。驗收成活達標後,還可再享受每畝1000元的獎勵。
虯江街道墩頭村村民廖佳鵬對這個方案,「舉雙手贊同」。墩頭村離沙溪不到2公裡,又是沙縣第二水廠的所在地,2010年,全村的林子被劃入重點生態區位。他於2005年承包的兩片杉木林也包含在內。
「贖買之前,我砍完樹要自己掏錢補種,每畝僅樹苗成本就要200—300元。現在這筆錢不用我掏了,還有獎勵。唯一的區別就是補種時要有至少一半面積補種闊葉樹。」2016年11月,廖佳鵬的兩片林子共擇伐了81畝,淨收入近20萬元。今年一開春,幹勁十足的他就上山在擇伐後的林地裡種樹。「這兩片林子承包期為30年,2035年之前的收益權都屬於我,我當然要把這片林子管理好。」
「沙縣贖買模式」取得了多贏的效果:第一,滿足了林權所有者採伐林木的合理需求;第二,花小錢辦大事,一畝林子只用1000元,辦了4000元的事;第三,加快了林分結構調整。
今年1月,福建省發文,將沙縣的改造提升模式在全省推廣。截至4月份,沙縣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超過3000畝。
推薦閱讀:
印江森林覆蓋率達到61.4% 2019年綠化面積31萬畝
安徽銅陵:全面推進森林城市建設 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
山東山區森林覆蓋率超過27% 森林蓄積量3854.13萬立方米
日照:明年森林覆蓋率將達45% 「含綠量」就是「含金量」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