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好導演都是「化學家」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戲曲人要做「化學家」,通過優秀作品將四功五法「化」為時代審美、「化」作民族精神、「化」為文化自信、「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戲曲舞臺逐漸採用導演制,有了專業的戲曲導演。戲曲導演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大學專業培養的或話劇導演出身;一是像我這樣從戲曲演員轉行的。對從演員轉行的導演,人們似乎總有誤解:演員這條路走得不好才另謀「高」就。其實不然!轉行不是濫竽充數、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應該是「演而優則導」。無論哪種導演都要學會「化」,做個有豐富積累並能夠準確表達的「化學家」。只有真正了解戲曲藝術真諦,有紮實的基礎、豐厚的舞臺實踐經驗,導演這條路才能走得更持久。

「化」一是指內在深化。導演專業出身的戲曲導演文化積澱和理論修養較高,表演經驗相對薄弱或缺乏,傳統基礎較為薄弱,甚至對戲曲抱有偏見、意圖「跨界改造」戲曲;從戲曲演員轉行的導演,有紮實的科班基礎和深厚的舞臺情結,但歷史文化滋養、藝術理論支撐相對薄弱。這兩類導演都需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唯有通過長期積累、豐富的實踐和換位理解,才能達到創作內功的全面深化,才能真正稱之為戲曲導演。

「化」也指創作過程中的「轉化」。我一直秉持這個觀點:古不陳舊,新不離本。上世紀80年代,戲曲界普遍認為傳統太陳舊,應該搞一些大投資的改革,用絢爛的燈光、舞美和商業包裝吸引眼球。我們嘗試過,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觀眾一時新奇,拍手叫好,但遭到許多人反對。如今想來,當時我們的確丟棄了傳統,把理應好好呵護的本體拋向邊緣。幸好及時回頭。這條彎路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劇種的根以及傳統「四功五法」的重要性。特別是崑曲,沒了典雅的文學、細膩的表演和嚴格的曲牌格律,還是崑曲嗎?脫離本體的創新都是不成立的,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不會長久。

那傳統又當如何繼承呢?老戲班有個說法叫「偷戲」。這個「偷」不是指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而是以傳統為基礎,在劇種母體內恰當地轉化與創新,即唯有「化」,才是繼承和發展的科學態度。崑曲人從來都不是教條主義的,從「傳」字輩的老師們開始,他們會生活、善思考,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正是幾代人共同努力和奮鬥,才將一出又一出優秀的崑曲作品立在舞臺上。

「化」還體現在導演甘於「隱身」。恩師李紫貴先生以前經常教導我,導演絕不能喧賓奪主,傳統技法、理念和劇種特徵一定要「化」在演員身上、「化」在人物身上、「化」在作品裡。同時,根據演員和行當流派的不同,「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除了「化」,更要「活」,靈活地「化」,才能提升作品整體性和生命力。

崑曲有六百多年歷史,但它不是陳舊、古老的代名詞,通過向各個劇種、各種藝術形式、各種表演方法學習,它依然可以保持勃勃生機。當前,我們通過壓縮體量、刪除枝蔓的「減法」和將折子戲整理改編成大戲的「加法」,將現代思維、創新理念「化」在傳統作品中,使其文學性、邏輯性、節奏性更強,人物更豐滿、立體,如此也更符合當代審美。

戲劇創作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集體智慧的合力。這就不能缺少主創之間的「化」,唯有互化、互融、互通,共同促成作品的完善和圓滿,才是創作者最大意義的成功。創作沒有大小導演、大小編劇之分,更沒有大小演員之別,不可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主觀意圖凌駕於其他主創之上。對於各方關注和意見,我們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將真正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化」為作品的有效營養。

讓每一齣戲都成為劇團和好演員的代表劇目,這是一個好導演的最高宗旨和最大價值;一出真正的好戲應該是大劇場能演、小舞臺能演,大城市能演、小社區也能演,被廣大觀眾認可和肯定是一個導演最大的幸福。從武生演員到導演,幾十年來我有幸為上海崑劇團五代演員都排過戲,每一代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品,有了下一代的傳承與銜接,這是劇團的精神血脈,也是劇種發展的良性循環——當所有人都「化」為一股繩,崑曲的「家底」才能越滾越大,給後人真正留下一些東西。

回望來時路,崑曲始終與時代同行。沒有當年政府扶持,就沒有崑曲的「起死回生」,更不會有崑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習近平同志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是精神命脈。當下我國尚有三百多個劇種,她們或古典雅致,或風華正茂,或婉轉質樸,或高亢激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濃縮著國人千百年來的集體審美。無論是古老的崑曲、梨園戲、秦腔、京劇,還是年輕的越劇、滬劇、黃梅戲,不同劇種間都應打破壁壘,互相學習、吸收與借鑑,推動戲曲人學做「化學家」,通過不斷推出優秀作品,將四功五法「化」作民族精神、「化」為文化自信、「化」為時代審美,最終「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

(本文由迦山採訪整理)

沈斌,生於1947年,上海崑劇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崑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授予「崑曲優秀導演」稱號。師承京昆名家蓋春來、譚金霖、鄭傳鑑、方傳芸等,後成為導演藝術家李紫貴入室弟子。先後執導過昆、京、越、豫、淮、婺、紹、粵、雷、越調等劇種100多臺劇目,傳承、導演崑曲傳統折子戲和錄像200多折。作品榮獲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國家級藝術大獎。

相關焦點

  • 沈斌:微軟將翻譯馴鹿的語言?
    在12月3日Surface Laptop 3上市發布會上,微軟消費及設備事業部大中華區副總裁沈斌給了我們答案。 微軟將翻譯馴鹿的語言? 「每年,我們都致力於通過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將微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
  •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化學家什麼都想要!
    ……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而我們什麼都想要!! 高分子化學家面對「選擇困難症」也可以這麼隨意任性嗎?化學家們如何通過對不同手性單體的選擇性聚合,獲得理想的手性聚合物材料呢?我們去看看吧。 「左手」還是「右手」?
  • 為何科學家中名氣很大的基本都是物理學家,而化學家卻很少?
    我們耳能聞熟的眾多科學家中,物理學家確實比化學家更加出名,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名進入前十的科學家只有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人都是物理學家,而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排到第二十位。物理學家在大眾視野中名氣更大,主要是因為物理上的概念,更容易在大眾當中傳播和推廣,比如常被影視作品和科幻小說提到的時間旅行、曲速飛行、黑洞等等概念,都和物理有關,然而一個化學家的發現,卻很難衍生到影視作品當中。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拯救了數億人,其貢獻難以估量;還有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TNT炸藥,創立諾貝爾獎,但是論名氣都比不上牛頓和愛因斯坦。
  • 化學家不能太任性
    從誕生之日起,化學就是一個時常與危險相伴的學科,化學家在創造新物質和探索分子世界的同時,還需要面對傷害風險,更有甚者會危害他人乃至社會的安全。數據造假論文抄襲,實驗室事故致人傷亡,或者利用自己的化學知識開辦毒品作坊,此類負面新聞雖然不多,但每次都發人深省。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化學倫理學的建立已成為當務之急。
  • 化學家app免費下載
    化學家app免費下載軟體簡介:CHEMIST是你的夢想化學實驗室,沒有器材和場所的限制,你可以自由地體驗各種化學反應、嘗試自己設計的實驗,並且不用擔心現實中的危險和浪費。有需要的小夥伴趕緊來18183軟體庫下載吧!
  • 愛因斯坦是個化學家
    通過Ball的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可能正是愛因斯坦的思想發展的物理化學源流,使得他有別於一般的物理學家。當然,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物理學家的不足之處,可能也正是來源於他的這個物理化學背景。物理學家們一般認為自己要優於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愛因斯坦恰恰證明,真正偉大的科學是綜合的和交叉的,而不只是局限於某一個學科。
  • 化學家夢寐以求的五個化學反應
    許多藥物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構,如果你去研究那些最常見的藥物,就會發現它們有一些共同點:都具有密集的官能團,有至少一個環狀結構和一些裸露的氨基或羥基,通常還有一個散落的氟原子。造成這種共同之處的部分原因是,化學家只能利用已知的化學反應和那些可用的構建模塊來研發藥物。
  • 趣話化學史——化學家的誕生——波義耳和他的《懷疑派化學家》
    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還是中國的老子、莊子,都在討論世界的本質是什麼。賈比爾甚至還提出「凡是金屬,都是硫和汞構成」的一套鍊金理論。然而這些奇形怪誕的理論,都在公元1661年這一年終止,因為這一年,隨著一個名叫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一書的出版,標誌著化學這一科學學科的誕生,同時也意味著古老的鍊金術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那麼,《懷疑派化學家》這一本書究竟說了什麼?波義耳又是什麼人呢?筆者本期將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這一位偉大的化學之父波義耳。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估計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無法解釋的實驗不能重複問題。製備方法一樣,甚至原料批次都一樣,換一個實驗室或換一個人操作,可能就做不出來。這不但讓科學變成了玄學,而且還有更可怕的,就是別人用懷疑的語氣質問你,「你的實驗怎麼重複不出來?」「有沒有造假?」
  • 不想當編劇的廣電總局不是好導演
    要說中國最大的導演到底是誰,歸根結底,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等小輩兒一律靠邊站。真正能夠拍出一部一審便過的好片子的,還唯獨只有「高大上」的廣電總局。俗話說的好,「不想當演員的模特不是好廚子」,而「不想當編劇的廣電總局也不會是好導演」。
  • 「小小化學家」:與化學趣味互動
    ■第二看臺  「農場」中,手拿放大鏡的「技術員」正在查看作物的病害;實驗室中,滴管和燒杯中的液體一滴一滴地融合,發生著奇妙的變化……  3月21日,「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在上海舉行,成為巴斯夫150周年慶上海站的「首秀」。
  • 它讓眾多化學家「折壽」
    史上最悲壯的元素發現之路 早在1768年,人們就發現了氫氟酸,認為它裡面有一種新元素,因此很多化學家都在實驗室裡進行實驗,試圖從氫氟酸中制出單質氟來。1771年,瑞典化學家舍勒將螢石和硫酸放在一起加熱,結果發現玻璃瓶內壁都被腐蝕了。
  • 盤點世界上成就最高的十位化學家(圖文)
    在化學發展史上,無數化學先輩們為化學的發展獻身,其中湧現了很多傑出的化學家,這裡,我們盤點了十位影響人類進步的化學家,看看你都認識嗎?波義耳近代科學的奠基者波義耳(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英國化學家。
  • 化學家—波義耳
    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The Sceptical Chemist》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他對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備至。波義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
  • 盤點世界歷史最偉大的十位化學家,你都認識嗎?
    約瑟夫.普裡斯特列普利斯特列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拉瓦錫安託萬-洛朗·拉瓦錫(A.L.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國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矽的存在。
  • 為了拍好《老炮兒》,李易峰居然被馮小剛導演踹了四五次!
    大家好!很高興又可以和朋友們分享資訊啦!相信喜歡李易峰和吳亦凡的小夥伴們都看過《老炮兒》吧!的確挺好看的,自2015年12月24日在中國上映那天起,到電影下票房,最後票房為9.02億人民幣。但是你們覺得這麼一部高票房的電影,僅僅只是因為演員的超高人氣還是說知名導演的原因?
  • 化學家終於搞清了苯環上的電子結構
    好吧,瘋狂的化學佬立功了。
  • 「海歸」導演胡雪樺致敬《教父》導演
    真的,這不是說我的劇本有多好,而是電影整體的質量,包括演員的表演、還有導演等。導演胡雪樺的拍攝風格很不錯。」胡雪樺早在1995年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蘭陵王》,便給電影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引起了「《教父》之父」、著名導演科波拉的青睞,胡雪樺也成為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好萊塢華人導演。時值《上海王》熱映,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胡雪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