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要做「化學家」,通過優秀作品將四功五法「化」為時代審美、「化」作民族精神、「化」為文化自信、「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戲曲舞臺逐漸採用導演制,有了專業的戲曲導演。戲曲導演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大學專業培養的或話劇導演出身;一是像我這樣從戲曲演員轉行的。對從演員轉行的導演,人們似乎總有誤解:演員這條路走得不好才另謀「高」就。其實不然!轉行不是濫竽充數、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應該是「演而優則導」。無論哪種導演都要學會「化」,做個有豐富積累並能夠準確表達的「化學家」。只有真正了解戲曲藝術真諦,有紮實的基礎、豐厚的舞臺實踐經驗,導演這條路才能走得更持久。
「化」一是指內在深化。導演專業出身的戲曲導演文化積澱和理論修養較高,表演經驗相對薄弱或缺乏,傳統基礎較為薄弱,甚至對戲曲抱有偏見、意圖「跨界改造」戲曲;從戲曲演員轉行的導演,有紮實的科班基礎和深厚的舞臺情結,但歷史文化滋養、藝術理論支撐相對薄弱。這兩類導演都需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唯有通過長期積累、豐富的實踐和換位理解,才能達到創作內功的全面深化,才能真正稱之為戲曲導演。
「化」也指創作過程中的「轉化」。我一直秉持這個觀點:古不陳舊,新不離本。上世紀80年代,戲曲界普遍認為傳統太陳舊,應該搞一些大投資的改革,用絢爛的燈光、舞美和商業包裝吸引眼球。我們嘗試過,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觀眾一時新奇,拍手叫好,但遭到許多人反對。如今想來,當時我們的確丟棄了傳統,把理應好好呵護的本體拋向邊緣。幸好及時回頭。這條彎路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劇種的根以及傳統「四功五法」的重要性。特別是崑曲,沒了典雅的文學、細膩的表演和嚴格的曲牌格律,還是崑曲嗎?脫離本體的創新都是不成立的,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不會長久。
那傳統又當如何繼承呢?老戲班有個說法叫「偷戲」。這個「偷」不是指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而是以傳統為基礎,在劇種母體內恰當地轉化與創新,即唯有「化」,才是繼承和發展的科學態度。崑曲人從來都不是教條主義的,從「傳」字輩的老師們開始,他們會生活、善思考,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正是幾代人共同努力和奮鬥,才將一出又一出優秀的崑曲作品立在舞臺上。
「化」還體現在導演甘於「隱身」。恩師李紫貴先生以前經常教導我,導演絕不能喧賓奪主,傳統技法、理念和劇種特徵一定要「化」在演員身上、「化」在人物身上、「化」在作品裡。同時,根據演員和行當流派的不同,「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除了「化」,更要「活」,靈活地「化」,才能提升作品整體性和生命力。
崑曲有六百多年歷史,但它不是陳舊、古老的代名詞,通過向各個劇種、各種藝術形式、各種表演方法學習,它依然可以保持勃勃生機。當前,我們通過壓縮體量、刪除枝蔓的「減法」和將折子戲整理改編成大戲的「加法」,將現代思維、創新理念「化」在傳統作品中,使其文學性、邏輯性、節奏性更強,人物更豐滿、立體,如此也更符合當代審美。
戲劇創作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集體智慧的合力。這就不能缺少主創之間的「化」,唯有互化、互融、互通,共同促成作品的完善和圓滿,才是創作者最大意義的成功。創作沒有大小導演、大小編劇之分,更沒有大小演員之別,不可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主觀意圖凌駕於其他主創之上。對於各方關注和意見,我們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將真正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化」為作品的有效營養。
讓每一齣戲都成為劇團和好演員的代表劇目,這是一個好導演的最高宗旨和最大價值;一出真正的好戲應該是大劇場能演、小舞臺能演,大城市能演、小社區也能演,被廣大觀眾認可和肯定是一個導演最大的幸福。從武生演員到導演,幾十年來我有幸為上海崑劇團五代演員都排過戲,每一代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品,有了下一代的傳承與銜接,這是劇團的精神血脈,也是劇種發展的良性循環——當所有人都「化」為一股繩,崑曲的「家底」才能越滾越大,給後人真正留下一些東西。
回望來時路,崑曲始終與時代同行。沒有當年政府扶持,就沒有崑曲的「起死回生」,更不會有崑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習近平同志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是精神命脈。當下我國尚有三百多個劇種,她們或古典雅致,或風華正茂,或婉轉質樸,或高亢激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濃縮著國人千百年來的集體審美。無論是古老的崑曲、梨園戲、秦腔、京劇,還是年輕的越劇、滬劇、黃梅戲,不同劇種間都應打破壁壘,互相學習、吸收與借鑑,推動戲曲人學做「化學家」,通過不斷推出優秀作品,將四功五法「化」作民族精神、「化」為文化自信、「化」為時代審美,最終「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
(本文由迦山採訪整理)
沈斌,生於1947年,上海崑劇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崑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授予「崑曲優秀導演」稱號。師承京昆名家蓋春來、譚金霖、鄭傳鑑、方傳芸等,後成為導演藝術家李紫貴入室弟子。先後執導過昆、京、越、豫、淮、婺、紹、粵、雷、越調等劇種100多臺劇目,傳承、導演崑曲傳統折子戲和錄像200多折。作品榮獲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國家級藝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