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廣東省民主大樓二樓多功能廳,廣東省政協十二屆十二次常委會議小組討論正在熱烈進行。
疫情並未結束,只是暫告一段落。一個瘦小的女性身影靜靜地坐在會議的列席座位上,面容平靜地聆聽著常委們的討論。
他們討論的每一條建議,都直指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這個議題。這位聽會者內心並不平靜,過去幾個月的經歷讓她思緒萬千,有千言萬語想說。
她叫成守珍,是廣東省政協委員,也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她剛剛結束援助塞爾維亞任務,休整回到廣州。
◆成守珍:第十二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中華護理學會副會長,第26屆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
一直在路上
庚子新春,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
若非這場疫情,成守珍出現在新聞報導中的「高光」時刻,應該是1月14日廣東省政協大會的「委員通道」。當時的她,正站在會場紅毯上,為推廣「網際網路+護理服務」發聲。
與平常潔白的護士裝扮相去甚遠,只見她一身利落的裙裝,紫色的搭配更添了一份溫柔、知性的美麗。不變的,是她輕柔的語調,還有那股歲月沉澱後的沉穩氣質。
十天後,武漢封城,湖北告急!
生命重於泰山,人民高於一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接到通知,需派醫療隊員前往武漢救援,58歲的成守珍第一時間報上了自己的名字。當時,醫療隊的年齡上限是55歲,考慮到她的年齡和工作需要,醫院領導說:「讓年輕人先上吧。」成守珍精挑細選了第一批馳援武漢的護理人員,自己只好留下。
隨著疫情的發展,前線持續告急!還需要大批的護士馳援,此時,成守珍再次請纓赴前線。2月7日,成守珍被任命為中山一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臨時黨總支書記,她與醫療隊隊長、醫院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棠一起,帶領131名隊員作為中山一院第三批醫療隊,入鄂支援。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廣東醫療隊裡,成守珍是為數不多的「60後」之一。不少人都問過她:「都快60歲的人了,怎麼還往『前線』跑?」
「國有難,召必至!我責無旁貸!」這股充滿熱血的表白就是成守珍的初心,往大了說,是一名中國人的責任擔當,是一名護士的專業擔當,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剛結束在武漢的緊張「戰鬥」,回到廣州的成守珍甚至來不及休整,馬上又得奔赴塞爾維亞進行醫療支援。
抵達塞爾維亞後,成守珍「一直在路上」。根據工作安排,專家們每天需要驅車到各地進行指導和交流,少則幾十公裡,多則幾百公裡,深入形形色色的傳染病醫院、老人院、福利院,還要奔波到邊境乃至各個人群密集場所,查看洗手規範及分區布局等。
援塞期間,兩批中國專家組實地走訪了塞爾維亞全國22個疫情較嚴重城市,與84家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所進行技術交流,舉辦了25場培訓,並開展103次技術指導。兩國醫護並肩奮鬥82天後,塞爾維亞成為世界上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接續百餘天的支援活動,讓成守珍收穫了數不清的讚譽,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做了一個護士應該做的事。」
發白如新雪
出於職業習慣的養成,成守珍的頭髮總是一絲不苟,她的衣服從來都是平整乾淨,臉上也常常帶著淺淺的微笑。而每每看到她,跟她和煦的目光一交匯,就好像在航行中看到了燈塔般,健康的人被注入了歡愉,與疾病搏鬥的人被注入了力量。
疫情的強傳染性,使得穿好防護服成為隊員們的重要一課。為了節省時間,許多女隊員選擇了剪掉長發。成守珍拿出了鑽研護理難題的勁頭,親自上陣幫隊員們剪髮。在親人般的相互照顧中,大家時不時地複習著防護服的穿脫流程……
除了充當「理髮師」,成守珍每天還有操不完的心。只要見到隊員,她就會叮囑一句「注意防護,注意休息」。醫護隊員們的任務是雙重的,既要救別人於水火,也要提高免疫力,防範自己被沾染上病毒。
那些天,武漢的天氣一直很冷。可隊員們的心感溫度卻是暖暖的。「成主任不僅是我們的暖心『Tony老師』,更是醫療隊的『定海神針』。」有的護士笑說。
白天奔走在抗疫一線,不放過患者病情變化的任何蛛絲馬跡;晚上挑燈夜戰,分析疑難病情,明確護理重點。在武漢奮戰時,醫護人員工作時高度緊張,休息時常常要靠安眠藥入睡,成守珍也不例外。
每一天都是緊張且疲倦的,但新的一天,成守珍展現在人前的樣子,總是精神抖擻。「我要給隊員們做好榜樣。」
3月,湖北的確診病例逐步減少,一批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撤離,中山一院團隊陸續接過湘雅醫院、中山二院醫療隊等接管病區的重症患者,成為攻堅的最後一支「中山醫」隊伍。
剛去武漢時,醫療隊宿舍前面幾棵樹光禿禿的。離開武漢時,這些樹已經是枝繁葉茂。冬去春來,到撤離的一刻,成守珍一直緊繃著「不麻痺,不僥倖,不鬆勁」的神經。
回抵廣州後,前來接機的同事眼看著,分別僅61天的成守珍已是發白如雪,一個個都掉了眼淚。「在前線時,天天滿腦子都是怎麼救人,飛機落地廣州的那一刻,才回想起當時的壓力該有多大!」
出發援塞前,成守珍又特意把白頭髮染黑,她笑著說,「這樣看起來更精神嘛。」
未寒且積薪
不打無準備的仗,是成守珍一貫的作風。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成守珍敏銳覺察到,此次疫情一定需要護理人員衝到最前線。她迅速召開全院科、區護士長會議,部署及落實防控工作,倡議全院護長取消春節休假,全力抗疫。為確保「零感染」,中山一院護理部在短時間內採取多種形式、不分節假地培訓了1200多人次。
2月13日,成守珍和醫療隊隊長朱慶棠、副隊長羅益鋒、護長李智英到病區進行常規查房。走進西一重症病房時,一名患者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直線下降。
「立即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
一場與新冠病毒「生死較量」的戰鬥打響了,所有人快速實施搶救,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通氣、深靜脈穿刺插管(CVC)、胃管置入……成守珍立刻接上從廣東帶來的密閉式吸痰管。所有操作一氣呵成,動作乾脆利落,病人的生命體徵很快趨於平穩、血氧飽和度持續上升。醫療隊成功地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搶」回來了。
這樣的情形多次在病房裡上演。
這種派上用場的「密閉式吸痰管」,出發去武漢前,成守珍堅持帶了40支。「武漢同行看到我們帶來了密閉式吸痰管時,很驚喜。」相較國內以往常用的開放式管道,密閉式吸痰管有助於減少患者及醫護人員感染。
客觀上,防護要求對施救提出了更高難度的挑戰。身著笨拙的防護服,戴著多層手套,護目鏡被霧氣擋住……克服困難重重,無論是打針、插胃管、中心靜脈穿刺置管,還是難度更高的、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俯臥位插管,成守珍率領的護理團隊都能一針見血、一次到位。
數據顯示,從2月7日至4月7日,在武漢的61天裡,成守珍和隊友們一共救治患者246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比例超過90%。
支援期間,成守珍有個習慣,每10天寫下工作總結。最初的一個月她這樣總結:「第一個10天,把普通病房改造為收治重症的傳染病房,救急救命;第二個10天,通過使用多種醫療設備,開展氣管插管、血液濾過等多項技術,為患者提供高級生命支持;第三個10天,除了繼續搶救,還開始了階段性總結,梳理各種臨床經驗、流程規範……」這些經驗後來也被她帶到了塞爾維亞。
當5月3日成守珍作為第二批援塞專家再次出發,她攜帶著四本寶貴的英文手冊。這是成守珍把在武漢的護理經驗迅速翻譯製作的英文手冊,用於傳授、交流、分享、指導。
提燈照世人
白衣是成守珍的盔甲,包裹在盔甲下的,是一顆溫暖世人的心。
1978年,16歲的成守珍成為了南京市第二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的一名學生。「那會兒年齡小,根本不知道護士是幹什麼的。」護士工作的瑣碎、繁忙、辛苦和壓力,是成守珍在上衛校之前始料未及的。
「學一行,就愛一行,既然學了護士,就幹下去吧,別跟自己為難,什麼事情都得有人做。人要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好。」有一次看《紀念白求恩》,成守珍就想,做護士也是治病救人,努力將它幹好,也是很了不起。
1995年,成守珍調入中山一院。當醫院的內科重症監護室開始組建時,成守珍接過重擔,擔任重症監護室護士長。
大到監護室的布局,小到監護儀、呼吸機等儀器的安裝、使用及管理,事無巨細,她都一一到場,親自過問;同時還不斷學習重症監護領域國內外的新技術、新動態,並將混合靜脈氧飽和監測、床邊血氣分析、血液學動力學監測等疑難複雜護理技術應用於病人。
成守珍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工作第3年,成守珍考入南京大學外語系英語口語班。因英語水平出色,2005年,她應邀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的國際會議上做同聲翻譯。同事說,成守珍的嘴裡總會冒出一些醫學英文詞彙,為了訓練大家,進口儀器上也不允許貼中文標示。「我學英語不是為了出國,只是希望能夠學以致用,用自己的努力帶給更多病人健康。」成守珍對國外最新的重症監護領域的新技術、護理指南非常熟悉,且實時更新。
從業39年,即便管理著中山一院護理團隊3000餘名護理人員,同時還擔任著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負責護理質控中心工作,成守珍始終沒有離開臨床。她還主編過臨床護理專著、教材10餘部,參與過多項重大突發事件的傷員救治工作。2009年,成守珍的《ICU專業護士核心能力及培訓方案研究》獲首屆「中華護理科技獎」三等獎,並作為獲獎者代表在中南海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接見。成守珍相信,「我們要有救人的心,還要有救人的能力。好的護士也能成為專家。」
5月12日,正在塞爾維亞抗疫的成守珍度過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護士節」。沒有講座,不參加「十佳護士」評選,也沒有街頭義診,但在異國的奔忙,尤其在全球攜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刻,讓成守珍體悟到其中的特殊意義。「護士在抗擊疫情、挽救生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希望全社會也更多地關心和尊重護士。」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疫情的常態化存在,使得醫護工作者面臨「時刻準備著」的使命和召喚。成守珍的徵途,也仍在繼續。
記者:林儀 揭春雁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