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洛夫手槍,口徑9×18mm,中國仿製的59式手槍曾經小規模裝備過,但並沒有定型。
二戰後,蘇聯開始更新整個輕武器系統,在這個過程中AK-47、SKS用歷史證明自身的價值。但其中也有一款武器並沒有多大意義,與同時換裝的其它型號相比,就是濫竽充數,這就是馬卡洛夫手槍,也被稱為PM手槍。本文由美國槍械作家VladimirOnokoy撰寫,本人翻譯給大家分享。
馬卡洛夫替換的託卡列夫手槍非常不安全,缺乏合理的機械保險,不可能保證膛內帶彈的安全性。因此託卡列夫手槍成為蘇聯軍官心中的隱痛,他們從不敢膛內帶彈執行任務。事實上,蘇聯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計劃取代託卡列夫,但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入侵,讓這個計劃擱置起來。所以,二戰期間蘇軍主要使用的手槍仍是不安全的託卡列夫。
首先要重申槍械安全操作的四條規則:所有槍都裝滿了子彈(空槍打死人);永遠不要將槍口對準任何你不想破壞的目標;在射擊之前不要碰扳機;確認目標以及遮擋目標的東西。拇指向後推動握把底部的彈匣卡筍(這也被稱為「歐洲式彈匣卡筍」),食指拉動突出於握把前沿的彈匣底板,取下彈匣。將套筒鎖定在空倉掛機狀態,確認彈膛內沒有彈藥。
將扳機護圈前部向左或向右扳,同時向下拉,就可以將其拉下。這種分解過程與之前介紹過的PPK手槍相同,PPK就是PP的緊湊型,而馬卡洛夫就是PP的蘇聯特色版。
二戰後,蘇軍通過各種途徑認真接觸了白朗寧大威力、波蘭VIS、沃爾特P38、柯爾特1911等先進型號,卻做出一個莫名其妙的決定——新的手槍以沃爾特PP為基礎研製。直至今天,筆者仍不能理解這個決定,也許是某個從不使用槍械的領導做出的這個決定。
向後拉動套筒,然後向上提,就可以將套筒拉出套筒座的導軌。
由於其原型的關係,馬卡洛夫手槍尺寸非常緊湊,採用特殊的9×18mm彈藥,配備容量8發的單排彈匣供彈。除俄羅斯之外、東德、保加利亞、中國都製造過該型手槍。
提著套筒向前推,就可以將套筒取下,注意復進簧就套在槍管上,前往不要在拆下套筒時將其掉在地上。
儘管馬卡洛夫在上世紀50、60年代可以算得上一款夠用的自衛武器,但俄羅斯人似乎對它有一種迷之熱情。在現在先進手槍比比皆是的今天,不少俄羅斯軍人,甚至是特種部隊成員都喜歡帶著馬卡洛夫執行任務。
拆下套筒,可以看到槍管就固定在套筒座上,不能拆下。
說句題外話,馬卡洛夫手槍其實是一款非常理想的警用手槍,結構簡單,威力夠用。德國統一時,曾以一美元一支的價格出售過一批東德製造的馬卡洛夫手槍,真希望當時中國能夠都買下裝備警察,總比國產的要便宜,要好用。
取下復進簧後,馬卡洛夫手槍的不完全分解就完成了,能夠滿足所有的日常保養和維護。逆向操作即可組裝完畢,需要提醒的是,組裝完成後一定要進行空槍擊發,以確保機構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