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學家研發新型計算機系統識別人類語言

2020-12-05 科學網

不久的將來,高智慧機器人或許就將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科學家們還需要開發智能語音系統,以便實現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語音交流。

 

 

基於人工智慧和語音技術發開的智能家電將極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北京時間7月5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基於聲音激活的計算機系統,它能以「自然並具有智能的」方式與人類互動。人工智慧技術將幫助計算機適應用戶的聲音,最後的目標是它們能聽懂並理解用戶說的話,並且像人一樣對此作出回應。

 

儘管這項計劃歷時5年,耗費620萬英鎊的研究項目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和謝福德大學的科學家們相信這一技術將產生諸多益處。

 

基於這項技術,人們將得以改進現有的聲音激活計算機設備,並開發語音在線搜索功能,甚至開發出語音控制的自動家電設備。其中語音家電系統將極大的改善獨自居住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斯蒂夫·瑞諾(Steve Renals)教授來自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他說:「我們正在開發的技術目標是能夠識別並生成自然語音。這將開啟計算機語音的新時代,讓這種技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們的家裡,工作上或休閒時光。」

 

這項技術有望能夠使設備識別其主人的聲音,並且很快習慣其主人常用的詞彙,口音以及口頭禪。基於這種技術的設備還能區分對話的聲音和背景雜音,在噪聲環境下保持對談話的專注。

 

託馬斯·海恩(Thomas Hain)博士來自英國謝福德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他說:「很明顯,語音技術正在迅速成為主流,但是這項技術成功的關鍵是它必須有擬人化的表現。我們的工作是讓眾多的新用戶選擇語音技術,並且啟發新應用的開發進程。讓語音技術真正得到廣泛的普及,從牙科診所輔助治療到工業生產,再到學校和公司董事會會議室。」

 

菲爾·伍德蘭(Phil Woodland)教授來自劍橋大學工程系,他表示自然語音技術的關注點應當是開發一種系統,這種系統能夠達成模擬人類的表現和行為。他說研發小組對於一點特別感興趣,那就是如何使計算機設備學會了解並適應不同的特定用戶和環境。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前沿| MIT研發語音關聯的圖像識別系統,一次破解所有語言
    選自MIT機器之心編譯參與:Jane W、李澤南將錄音語音與圖像相關聯的系統可以達到完全自動語音識別。MIT 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訓練語音識別系統的方法,它不依賴於轉錄抄本(transcription)。相反,這個系統的工作方式是分析圖像間的關聯和圖像的語言描述,而這些語言描述是在大量的音頻記錄中捕獲的。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論文。
  • 前沿 MIT研發語音關聯的圖像識別系統,一次破解所有語言
    MIT 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訓練語音識別系統的方法,它不依賴於轉錄抄本(transcription)。相反,這個系統的工作方式是分析圖像間的關聯和圖像的語言描述,而這些語言描述是在大量的音頻記錄中捕獲的。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論文。語音識別系統,如手機上將語音轉換為文本的軟體,通常是機器學習的產物。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類腦計算機:一種新型的計算系統
    所謂「類腦計算機」,就是指仿真、模擬和學習借鑑人腦的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構建出具有學習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計算系統。類腦計算系統是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打破「馮·諾依曼」架構束縛,適於實時處理非結構化信息、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計算系統。
  • IBM研發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計算機 有望具備人類學習能力
    這一美國國防部資助、康奈爾大學等科研機構參與研發的新型計算機,完全不同於此前所謂的「人工智慧」——無論是戰勝西洋棋大師的「深藍」,還是通過了圖靈測試的「尤金·古特曼」,都是依靠事先儲存大量數據的方式來「偽裝」博學,而IBM的新式神經元計算機則從硬體構架上模擬了人類神經系統,有望真正具備人類的學習能力。當然,在大腦的秘密完全被揭開之前,神經元計算機也不太可能完全模擬人腦。
  • 法國研究人員研發新系統識別人類行為,準確率達...
    一、深度學習識別人類行為研究的難點近年來,人類行為識別已經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中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而控制,則主要是指與系統控制相關的應用程式利用捕捉到的運動,在遊戲、虛擬環境或遠程設備中提供控制功能。分析在這裡主要指運動自分析,可用於骨科患者的臨床研究,或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這麼看來,從視頻序列中識別人類活動無疑是一個挑戰,研究人員需要克服背景雜亂、尺度或視角變化、照明和外觀等問題。
  • 量子編程取得突破:量子計算機的第一種直觀語言
    在追求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方面,最近已經取得了一些技術進步。目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已經在程式語言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的量子語言是此類語言中的第一種,它與古典計算機語言一樣優雅,簡單且安全。
  • 計算機很快或能翻譯更多語言
    來源:科學網 得益於神經網絡——從人腦獲得靈感的計算機算式——的發展,自動化的語言翻譯已經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訓練這些網絡需要海量數據:數以千萬計的逐句翻譯,以展示人類如何做這項工作。現在,兩篇新論文表明神經網絡可以在無需平行文本的情況下學習翻譯——這一令人震驚的進展或讓人們獲得許多不同語言的文獻記錄。
  • 我國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堪比小鼠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NLP市場規模超百億,自然語言處理專業大熱,英專學生也可以申請
    提到自然語言處理,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自然語言處理的應用場景你一定陌生,比如聊天機器人(蘋果Siri, 亞馬遜Echo),機器翻譯(谷歌翻譯),語音識別(科大訊飛),電商平臺基於歷史搜索和瀏覽記錄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產品(淘寶,京東,考拉),知乎或其他問答平臺會分析回答的質量,決定是否將某些答案摺疊,甚至我們電腦或者手機打字用的輸入法。
  • 人工智慧進入翻譯領域:讓計算機聽懂人類語言
    「我們想進一步把人和計算機聯繫起來,就要對人的自然語言進行處理。」說這話的正是「小度」翻譯的服務對象,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授李生。作為第一位獲得「ACL終身成就獎」的中國學者,李生長期致力於機器翻譯、句法語義分析、信息檢索等自然語言處理及相關方向的研究。  中國自然語言處理走過了哪些歷程?發展如何?未來又將走向何方?為此,記者對李生及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了專訪。
  • 包括的領域有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
    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包括的領域有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的步驟人工智慧基本步驟包括,信息提取->信息分析->假設建模->學習->泛化,具體步驟。如果說計算機視覺是讓計算機看到一張黑白的二維圖像,那麼它可以識別字符串,可以通過圖像獲取某個標註的信息,它具有特定的識別圖像,可以從圖像分析出某個基本的結構。
  • 計算機幫助破解人類生命密碼?
    舉個例子,科學家可以利用「組學」中的工具,比如DNA序列,剔出被流感病毒所影響的人類基因。但是因為人類的染色體總數至少有25000個基因組,即使在在上述最簡單的情況下,改變的基因組也可以千位來計數。儘管測序與識別基因和蛋白質可以給它們名字和相應的位置,但無法告訴我們它們到底有何用處。我們需要去了解這些基因、蛋白質,以及不同生物作用過程中的一切。
  • 語音識別是什麼 語音識別聲學特徵介紹【圖文】
    人們預計,未來10年內,語音識別技術將進入工業、家電、通信、汽車電子、醫療、家庭服務、消費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  語音識別聽寫機在一些領域的應用被美國新聞界評為1997年計算機發展十件大事之一。很多專家都認為語音識別技術是2000年至2010年間信息技術領域十大重要的科技發展技術之一。
  • 地質雲礦物巖石識別系統成功研發
    將於10月正式上線運行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雲」,為你準備了智能解決方案,其礦物、巖石識別系統對礦物的識別已達到75%,對巖石的識別率達40%~50%。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國土資源部地質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譚永傑博士說,地質雲礦物、巖石識別系統,是人工智慧在地質信息化中典型應用,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國土資源部地質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平臺,與華東有色信息中心等單位合作研發。
  • 新型傳感器系統無需紅外光譜儀便能識別分子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系統無需紅外光譜儀便能識別分子 胡薇 發表於 2018-06-14 14:17:10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研發的新型傳感器系統無需紅外光譜儀便能高精度地探測和分析分子,再藉助人工智慧(AI),
  • 嘉興雲哲智能人臉識別機器人人臉識別身份證比對系統安全可靠-節約...
    嘉興雲哲智能人臉識別機器人人臉識別身份證比對系統安全可靠-節約成本雲棽哲智能科技公司是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致力於商務/政務機器人應用,人工智慧應用,機構專業性機器人定製、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雲棽哲-商務/政務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或許大家已經忘了最初科學家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