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士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而今天就要給大家分享4個科學小實驗,帶孩子親自動手做,培養科學思維和創造力。
一、4-8歲是孩子思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期
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多年的研究發現4-8歲是孩子思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期。這也就是指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可以慢慢脫離對具象思維的依賴,能夠運用抽象思維做出直接的反應。
舉個例子來講,在4歲之前,孩子或許只能通過數蘋果的方式來得出蘋果的總數量。但在思維轉變關鍵期,或許就能夠通過家長教的加減法規則而直接算出數量。
因此,在4-8歲這個年齡段,家長要幫孩子多多鍛鍊思維。
二、4個家庭科學小實驗
1、行走的水實驗
實驗準備:兩個容器,無紡布(比較堅韌的紙巾也可以),透明塑料瓶
實驗做法:在一個容器內倒入適量的自來水,然後再將準備好的無紡布一端浸入有水的容器中,另一端接到無水的容器中,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兩個容器中都有同樣量的水。
實驗延伸:若是想要實驗形象更加明顯,可以使用一些使用色素作為輔助,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顏色的變化。
實驗原理:實驗能夠成功的原理在於巧妙結合了毛細作用。毛細作用指的是液體表面對固體表面的吸引力。
而同時又因為採用的是有細小空隙存在的無紡布,這能夠為實驗的成功打下基礎。水會依附於無紡布上,從而能夠神奇地進入到剩下的那個容器當中。
2、洗手有多重要
實驗準備:普通麵包(片狀的更好)、保鮮袋、標籤紙
實驗做法:用沒有清洗過的手去摸麵包,然後再用另外一隻徹底洗淨的手去摸另外一片麵包。
然後將這兩片不同的面包裝在不同的保鮮袋裡,然後把標籤紙貼在外包裝上,並且仔細標明特徵。同時需要將保鮮袋給密封起來。
3、液體火山
實驗準備:一個透明容器,一杯清水,大約四分之一左右的油,食鹽
實驗做法:直接將清水倒入容器中,緊接著倒入準備好的油。這裡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攪拌。而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水油是不相容的,並且出現分層的現象。
然後再將食鹽倒入容器中,這個時候,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油會隨著食鹽的慢慢倒入而漸漸沉到容器底部。
實驗延伸:也可以加入適量的食用色素作為輔助,讓實驗現象更清晰明了。
實驗原理:實驗的原理在於食鹽的密度比水和油都要重,同時由於重力的作用,食鹽會慢慢地下沉。
4、即時結冰
實驗準備:白醋、小蘇打、玻璃杯(耐熱的比較好)、鍋、冰碴,冷水
實驗做法:將礦泉水放進冰箱冷凍層一到兩個小時,礦泉水達到零度但還是液態,然後在玻璃杯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冰碴充當凝結核,然後再慢慢倒入冷水。如果實驗成功你將會看到一盤潔白的「冰沙」。
實驗延伸:這個實驗中的冷水還可以用白醋來代替。在鍋裡加入適量白醋的,並且將準備好的20g左右的小蘇打慢慢地加入白醋中。等到出現起泡反應之後,然後再開始加熱,直到白醋的分量減少到四分之一時候就可停止加熱。
隨即,將剩下的液體放入冰箱,冷凍兩小時左右的時間。這裡要注意的是需要先行取下鍋壁上的結晶備用。最後再將這些結晶置於容器內,再緩慢倒入冷藏之後的液體。
實驗原理:原版本的結冰實驗原理是指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時,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
而延伸版本的結冰實驗原理是指在白醋溶解的過程中形成了過飽和溶液,而液體的倒入瞬間讓它的平衡被破壞,也就會迅速地析出晶體。
富爾克曾經說過: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這幾個小實驗簡單好操作,家長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不妨就從操作這幾個實驗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