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都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天生是一夫一妻制的嗎?」雖然人類的一夫一妻制進化,遵循了一定的軌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是一夫一妻制。如果你看看其他任何物種,你會發現一夫一妻制在動物中很少發生,這使得它在人類中的出現,更加怪異。甚至人類何時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問題,也有點令人費解。儘管一夫一妻制在人類中存在多年,但它與一夫多妻制同時存在,這使得我們很難確切地追溯一夫一妻制,是何時出現的。
總的來說,對於人類為何採用一夫一妻制,還沒有達成共識。然而,各種不同的假設,確實提供了很多可能的因素。
一夫一妻制在人類中,不像在鵝中那樣是「自然的」
圍繞一夫一妻制的核心論點之一,是「自然性」,或者這種做法,是否屬於人類生物學固有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佩珀·施瓦茨(Pepper Schwartz),不相信人類是「一夫一妻制動物」。「真正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是鵝——即使它的配偶被殺死,它也不會再交配。」顯然,許多人在這些情況和其他情況下,尋找替代或其他的伴侶。
因此關於一夫一妻制是否自然產生的爭論,持續了很久——畢竟,大多數人類行為,可能被描述為不自然的。正如Belinda Luscombe所說:「閱讀、使用廁紙或跳傘,都不是什麼自然的事情。」
沒人確切的知道,為什麼人類會變成一夫一妻制
就像所有的科學理論一樣,沒有結論性的答案,指向為什麼人類實行一夫一妻制,但這並不是因為缺乏假設。相反,關於一夫一妻制起源的可信理論很多,以至於科學家們根本無法達成共識。
從人類傳播疾病,到父親保護孩子的遺傳本能,許多不同的理論都推測了為什麼人類(大部分)會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學家會注意到,婚姻在保護財富和地位方面的重要性,而生物學家會認為這種做法「不自然」,僅僅是因為一夫一妻制在哺乳動物中很少發生。
一夫一妻制的思想,違背了生理需求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迪特爾·盧卡斯(Dieter Lukas)博士稱,一夫一妻制是「一個問題」,並表示他和其他生物學家都認為它是「進化之謎」。
正如盧卡斯所指出的那樣,一夫一妻制沒有內在的優點。從嚴格的生物學角度來看,「理論上,雄性哺乳動物可以通過放棄一夫一妻制,與許多雌性交配而生育更多後代。」
這使盧卡斯得出結論,當女性「分散開來」時,一夫一妻制就產生了,這使得男性更難與其他男性競爭交配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交配的可能性,雄性對雌性保持忠誠更有意義。雖然不能解釋為什麼人類,尤其是人類是一夫一妻制的,但這個解釋,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首先發展出承諾的關係。
疾病可能是人類只忠於一個伴侶的原因之一
一些加拿大科學家將一夫一妻制理論化,認為一夫一妻制是在大社會興起之後才流行起來的,因此也就產生了疾病。滑鐵盧大學的鮑赫(Chris Bauch)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用數學描繪了人類交配規範的進化過程。他們發現,社會規模越大,性傳播疾病的傳播範圍就越大。
鮑赫的結論是,疾病迫使人類接受一夫一妻制,以防止性傳播疾病的傳播。此外,某些性傳播疾病(如梅毒和衣原體)的副作用之一,是不孕症,這可能是推動一夫一妻制的潛在原因。
在大多數哺乳動物物種中,一夫一妻制都不符合規範
在5000種不同的哺乳動物中,只有3%到5%的哺乳動物實行一夫一妻制。「忠誠」的動物包括熊、狼,甚至蝙蝠。
即使在人類這個看似一夫一妻制的物種中,這種交配系統也是「靈活的」。《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只有17%的人類文化,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絕大多數人類社會,都信奉多種婚姻類型,有些人實行一夫一妻制,有些人實行一夫多妻制。(不過,這些文化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殺嬰現象可能迫使雄性,去照顧自己的後代
另一種流行的理論認為,雄性實行一夫一妻制,是為了保護它們的後代免受其他雄性的傷害。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報告稱,雄性在生育後代後,會和雌性呆在一起,以保護他們的孩子,不被其他雄性傷害或淘汰。
這一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如果雌性開始哺乳,就不太可能再進行交配活動。所以如果雄性拋棄了幼崽,其他雄性就會獲得和雌性交配的機會。Belinda Luscombe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結果,是這樣描述的:
雄性在擴大基因庫的需要,和保護幼崽不被其他無血緣關係的雄性殺死的需要之間,尋求平衡。因此雌性在哺乳期間,不會接受額外的交配行為,因此受其他雄性必須殺死幼崽,才能與雌性交配。因此,父親會留下來確保自己後代的安全,並幫助撫養孩子,這樣雌性就可以更快地繁殖。」
人類「攜帶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印記」
E·E·史密斯在《今日心理學》上寫道:「我們也帶有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印記,這與終身忠於一個配偶是相反的。」史密斯分析了大衛·巴拉什教授,關於一夫多妻制的書中提出的論點,他在書中聲稱,即使一夫一妻制不是「自然的」,它也不會阻止人類實踐它。巴拉什聲稱,人類有目的地尋找複雜的活動,比如拉小提琴。
然而,從總體上看,它似乎沒有一夫多妻制帶來的問題,那麼複雜,比如疾病和缺乏忠誠的伴侶。
一夫一妻制在人類中真正出現,是在過去的一千年裡
據基特·奧佩說,儘管一夫一妻制已經發展了數百萬年,但人類今天所知的一夫一妻制,卻是在最近的幾千年才出現的。科學家們仍在努力揭示一夫多妻制,是如何成為人類的一種特徵的,而其他靈長類動物,至今仍在實行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可能導致了父權的產生
雖然這不是一夫一妻制產生的原因,但忠誠父親的概念,是一夫一妻制實踐的一個潛在結果。奧佩說,「一旦一夫一妻製得到採用,男性照顧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一旦一個父親選擇保護雌性和他的後代,不受競爭對手的傷害,這就給了他「提高後代生存機率的機會。他可以攜帶它們,梳理它們的皮毛,並保護它們免受攻擊。」
一些理論認為,一夫一妻制增加了人類大腦的體積
一夫一妻制可能是人類擁有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的原因。奧佩認為,一旦男性承擔起父親的責任,並為他們的後代提供食物以確保他們的生存,他們就會允許他們的孩子,擴展他們的大腦。穩定的蛋白質飲食,使人類大腦得以進化。奧佩認為,一夫一妻制很可能「是人類突破大腦大小上限的原因」。
隨著靈長類動物進化得更加社會化,它們的大腦也可能擴大,作為一種跟上潮流的手段。這將導致後代的大腦越來越大,需要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的營養,從而使這些雌性哺乳動物在哺乳期間「退出社會」。這導致了殺嬰的問題,並導致一夫一妻制。最後,所有的因素,似乎都回到了原點。
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前身,是孤獨的一人?
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採用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之前,它們(字面上)是孤獨的。大約7500萬年前,「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只有在交配時才會走到一起,否則就過著獨居生活。比起社會化,它們更喜歡孤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需求的進化,這些靈長類動物開始過群居生活,並導致了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