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地球上,「一夫一妻」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傳統,當然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是執行一夫一妻制,在我國是這樣的。而除了人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動物也是一夫一妻,例如:天鵝、狼、企鵝等生物,但是往往被我們忽略的有一種生物——名叫「鴛鴦」,這種生物其實並非是一夫一妻物種,是一種非常「花心」的生物,所以很多人將鴛鴦比喻成為「純潔的感情」結晶對象,這個完全是一種錯誤,所以以後別再用了。
而在一夫一妻的動物之中,整體上來說,還是不少,但是科學界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報告,可以說引發了對「一夫一妻」動物的一種擔憂,這裡並非是提倡動物一夫多妻的好處,而是建立在實驗研究成果上的一種說法,下面我們來看看情況。
動物一夫一妻,引發人類擔心
根據《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態系統的變化之下,「一夫一妻」的不利現象正在逐步出現,特別是動物的繁衍引發了人類的擔憂,這項研究指出了,動物在繁衍過程的競爭和選擇,可能會加速滅絕的風險,這樣的研究看上去問題不大,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轉變,引發生物滅絕的一個「拓展」,所以這問題不大。
根據英國Matt Gage教授表示,本身如今的地球生態系統就在發生巨變,在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嚴重的因素之上,世界各地的物種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減少,從而增加了生物的滅絕風險。並且還通過了實驗來測量繁殖競爭和選擇對種群恢復力十分重要。如果動物種群的「一夫一妻」得不到改善,那麼生物種群的恢復將會更加困難,所以引發人類擔憂。
而這裡我們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一夫一妻符合生物的自然規律,我們也沒有辦法強行改變,只能通過自身改變環境,改變對「一夫一妻」的動物種群的一個規模,從而增加該物種的生物種群數量,這樣還可能會促進生物之間的繁殖,從而擴大了整個生物種群的數量,這樣才可能符合動物之間的生存基本。
動物存在「一夫一妻」弊端的依據
當然我們也說了,這是建立在實驗的結果之上。根據研究小組通過一種名叫「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的物種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他們選擇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模式,進行了10年的觀察,一夫多妻主要是利用「每隻雌性選擇五隻雄性」的基礎。通過兩種交配模式的繁衍情況來看,研究人員們發現,兩種交配模式下繁衍了95代之後,這兩個實驗的物種群出現了明顯的差別。
第一種,一夫一妻制下的赤擬谷盜,並不能應對生存環境和影響遺傳因子,結果在實驗結束的時候,這個群體就已經滅絕了。而第二種,一夫多妻之下的赤擬谷,雄性被迫競爭,並且還出現了更多機會的繁殖,所以數量速度明顯更加穩定,在實驗結束,穩定了物種群體沒有滅絕的狀態,研究結束時仍有60%的人口存活,所以研究人員們認為這就是動物之間存在「一夫一妻」弊端的依據。
而一夫多妻通過環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穩定了整個物種群體的蔓延,所以是增強了物種群體的穩定性。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就不會引發生物滅絕了?
其實一夫多妻也並非是好事情,雖然從側面來講,動物的一夫多妻是增加物種群體的數量,但是影響動物群體的並非是繁殖問題,而更多的是生態系統問題,上面我們也說了,如果是自然規則,我們還是不能強行改變。就是我們說的地球生態系統變得是越來越薄弱,在氣候變化,動植物棲息地等大規模破壞的角度之下,就算是採取一夫多妻的制度,將物種群體擴大了,但是這也沒有辦法讓它們生存下去,那麼這個動物群體依然會走向滅絕,這不是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說一夫多妻同樣是可能引發生物的滅絕,地球的生態環境才是最為關鍵的,而不是我們從本身的角度來改變自然規則的正常「一夫一妻」,在動物界之中,各種生物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法則,它們具有自己的生存與選擇權。當然人不一樣,人是在一定規定下實行的「一夫一妻制」,我們也不能過打破這個規則。
所以說動物之中,我們還是任其發展為好,人類對動物,一夫一妻引發的生物滅絕擔心,這個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只要從根本解決環境的問題,自然真的將這些一夫一妻的生物淘汰了,那也是符合生物的正常規則。過多的幹預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大家應該也知道,要不是人類,大多數動物都是可以平衡發展的,而不會出現滅絕和消失的可能性,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在影響動物界的生存,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