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婚配不同的進化 破解動物一妻多夫之謎

2020-11-22 東方網

    似乎是為了響應人類社會的女權主義思潮,在動物王國,雖然佔主流的婚配方式仍然還是「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但是仍然存在著堅定的「一妻多夫」分子。有意思的是,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的科學家們,最近真的為這種並不多見的婚配方式首次找到了科學依據。

 

  動物王國罕見「一妻多夫」,不同的婚配方式源於環境因素

  近日《動物行為學》雜誌上來自瑞典的動物生態學家揭示了「一妻多夫」制存在著的三個條件,為這個罕見的婚配方式找到了科學依據。這篇報導介紹說,在動物王國裡存在著「一夫多妻」制,如生活在陸地上的狼群,生活在海裡的海象和鯨,都是明顯的父系社會;「一夫一妻」制,如天鵝、鴛鴦;而實行「一妻多夫」制的則不多。

  傳統的「一妻多夫」交配製中,在繁殖期,求偶炫耀行為也是由雌性主動表露。為爭奪雄性,雌性的決鬥經常鬥得天昏地暗。獲勝後雌性昂首挺胸,帶領著爭搶到的「丈夫」們在其早已佔領的地盤內築巢安家,歡度蜜月。

  當交配結束後,雌性配偶用叫聲表達自己對雄性的感謝,然後雌性另尋「新歡」,留下雄性獨自照顧撫養子女。雄性動物沒有選擇權決定自己是否放棄養育子女的「苦差」。

  「一妻多夫」制多存在於魚類和鳥類世界以及少數哺乳動物中。其中,鳥類世界中佔90%以上的絕大多數種類的婚配都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大約2%的種類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父系群聚生活,但還有0.4%左右的種類為罕見的「一妻多夫」制。

  中科院動物所的宋延齡研究員給記者介紹,獸類中極少「一妻多夫」的現象,尤其是大型獸類根本沒有。「一妻多夫」這種在動物王國極為罕見的婚配方式主要存在於魚類和鳥類。她介紹,鳥類中的「一妻多夫」分子,最知名的是黃腳三趾鶉。

  她介紹,來判斷一種動物究竟屬於何種婚配方式,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同一種動物雄性和雌性的個體對比,如果雄性大於雌性或者個體相當,多為「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如果雌性大於雄性,則一般為「一妻多夫」。但是這個標準不是絕對的。

  但是哺乳動物中的老鼠算是個特例。比如說老鼠,婚配方式更為複雜,專業術語稱之為「混交」。即一個母老鼠一生可以和多個公老鼠交配,一個公老鼠一生也可以和多個母老鼠交配。

  中科院動物所的宛新榮副研究員給記者介紹,老鼠雖然屬於「混交」,但是大多數還是「一夫一妻」,就像人類雖然也是「一夫一妻」,實際上也是屬於「混交」。

  但母老鼠很少有「一妻多夫」同時擁有多個伴侶的,唯獨南非有一種滷瞎鼠,是「一妻多夫」的。宛新榮猜測,可能是因為滷瞎鼠生活在黑暗的地下,雌性找雄性非常不方便,所以會發出求偶信號,吸引多個雄性老鼠來交配。松田鼠也被認為有這種特徵。

  他介紹,無論「一夫多妻」還是「一妻多夫」,動物選擇何種婚配方式,其實主要和環境因素有關。「這是動物長期適應的結果」。

  「一妻多夫」必備三個條件

  據報導,《動物行為學》雜誌上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動物生態學教授馬爾特·安德森公布的新研究幫助解釋了動物王國的「一妻多夫」制是如何進化的。

  安德森認為,「一妻多夫」制有至關重要的三步:首先,雄性照顧蛋或卵;其次,雌性能夠產下的蛋或卵的數量要滿足多個雄性撫育;最後,雌性間為控制數個雄性彼此爭鬥。

  這份新研究認為:當食物匱乏時,雌鳥產蛋就成了困難,而如果雄鳥分工合作、承擔起孵化工作的話,無疑可以提高該物種的存活率;在食物特別豐富的情況下,雌鳥能力得以提高,能夠產下足夠多數量雄鳥可照顧的蛋,如紅脖子磯鷂一到繁殖期千方百計「勾引」雄性的注意,一旦成交,則很快產下四個蛋來交由丈夫孵化和餵養,再如法炮製,由第二任丈夫去孵化和照料第二窩幼鳥,如此繼續下去,從而推進「一妻多夫」制的第二步得以實現;雌性必須使出全身的解數來控制住數個雄性,例如生活在北美的涉禽鳥斑腹磯鷸為了爭得一群雄性,會「不擇手段」地刺穿對手的眼睛或是弄折對手的腿,而雄鳥則在一旁觀看,等待獲勝者的出現。

  對此,中科院動物所的宋延齡研究員解釋說,動物的婚配方式的確與其生育過程中採用的「家庭模式」有著直接關係。

  比如,在獸類中為什麼「一夫多妻」比較普遍?一個主要原因是哺乳動物懷孕8個月,雌性動物在產後要承擔養育後代的重任,在這個過程種,雄性動物無疑也做出了許多的工作付出了相當的勞動力。此時,雄性動物考慮到生產成本和投資,不會輕易浪費自己的辛苦,不會「拋妻別子」,會維繫這個來之不易的家庭,否則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因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一夫一妻」模式。

  她介紹,動物不同的婚配方式是十分複雜多變的,起決定因素的主要是和進化有關係。比如說,「一夫多妻」制中,雄性個體沒有家庭觀念,對保護雌體和撫育後代沒有任何的幫助,它們在繁殖期內爭霸雌性群體,唯一的作用是傳宗接代,傳播優秀的遺傳基因。像動物中存在的「後宮」制,如梅花鹿和馬鹿,往往是一頭公鹿妻妾成群。還有熱帶動物「一夫多妻」也比較普遍,就是因為這些動物的發情期比較長,或者是全年發情。

  用一句話做總結:「都是環境因素和進化造成的合理選擇」。

  不同的婚配方式反映了不同的進化策略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包括求偶、交配、產出和撫育下一代等過程。動物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千差萬別,因此一隻動物擁有配偶的多少也不一樣。

  中科院動物所的副研究員宛新榮介紹,動物不同的婚配方式其實是源於不同的進化策略。他認為,一雌多雄現象主要多集中在低等動物,哺乳動物可能不到1%,而即便是低等動物中也頂多有8%左右的比例。低等動物比如蛙和魚類,一個繁殖季節只有一個配偶,而高等動物一雄多雌現象比較普遍,因為高等動物雄性比雌性更健壯。

  據了解,像青蛙這樣一隻以上的雌體與一隻以上的雄體的「婚配」現象,稱為「群婚」,多發生在無脊椎動物和低等的脊椎動物中,如鯉魚、鯽魚、青蛙、蟾蜍等。這些動物的雌雄兩性平時不做任何選擇,只在繁殖季節才湊在一起,完成種族繁衍的歷史使命。

  在魚類中,屬於一雌多雄「婚配」的種類也相當可觀,如鬥魚。魚類的生活環境決定了它們中的多數是體外受精。為了提高受精的成功率,必須增加水中精子的密度,所以往往有許多雄魚圍在雌魚的周圍排射精子。

  宋延齡介紹說,動物婚配方式其實是千姿百態,可能比我們幾天看到和總結出來的都要複雜和豐富。部分原因是,有些至今人類並沒有觀察到。

  專家介紹,動物的配偶多少雖然不盡相同,差異較大,但都是限於環境或種群競爭的強大壓力,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固定下來的一種繁衍方式。其真正目的在於不斷發展自己的種族,使其永遠處於一種強盛的趨勢。這是生命存在的本意,也是動物界歷經種種磨難而興旺不衰的謎底。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提倡「一妻多夫」?來看看社會學家怎麼解釋人類婚姻制度
    最近驚聞兩會中,某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妻多夫」制來緩解男女比例失調的社會問題 它們當中都是比人類更低級的動物。婚配方式是由群婚向壟斷制,也就是多偶制,再向一夫一妻制進化的。 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靈長目動物當中尚且有這麼多物種選擇了一夫一妻制,它們都比人類低級,所以沒有道理認為人類不可能選擇一夫一妻制。
  • 巴哈裡與西藏的一妻多夫制度新探
    傑瑞爾德·白雷曼在討論印度巴哈裡地方的一妻多夫風俗時曾中肯地指出:「一妻多夫制不是一種單一的形態,因此,我們不能奢望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釋術語。」(Gerald Berreman1975:127-128)本人對此深表贊同,並傾向於認為,既然一妻多夫制類型繁多,也許白雷曼的主張對於探討一妻多夫制的第一、二種類型,乃至其他不同類型的起源、功能和影響有所幫助。
  • 一夫一妻是反達爾文行為?科學家稱一夫多妻才是動物界的生存之道
    人類自詡高級動物,在近代完成了一夫一妻制的革新。然而,在動物界中,婚配的形式卻是多種多樣,一夫多妻制更是非常普遍。為什麼大多數的動物不會選擇忠貞,走上「一夫多妻」這種與人類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呢?動物們多藐視「一夫一妻制」提到「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很多人可能會說天鵝、鴛鴦等。
  • 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貴圈真亂……
    02 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動物世界裡,有些成員並不滿足於只有一個對象。有些雄性傾向於確保唯有自己的血統才能流傳下去,因此,它們會把雌性聚集起來,組成妻群。大部分有蹄類動物是一夫多妻制的,這就是說,它們傾向於一個雄性與多個雌性交配。這項配偶制度,通常給動物帶來形態特徵的性別分化:兩性異形。因此,這些動物的雄性和雌性有著很大的不同。
  • 獅子的世界裡,為什麼會存在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現象?
    一夫一妻制,是絕大多數國家地區在婚姻上遵從的制度,也是自然界很多動物存在的現象。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一夫一妻制有利於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發展,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但對於生活在自然界的動物來說,它們的本能就是生存和繁衍後代,根本沒有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概念,因此就出現了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現象。而獅子作為貓科動物中唯一一種群居性動物,竟同時存在著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兩種現象。當然,這兩種制度並沒有在同一種獅群中出現,一夫多妻制大多出現在非洲草原上,而一妻多夫制似乎僅局限在印度地區。
  • 為什麼動物只交配,人類卻要結婚?
    儘管存在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現象,但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類的主流婚配形式,這個局面是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也是人類男女性別比例決定的
  • 「一妻多夫」還是「一夫多妻」?研究表明,前者更有利於種群延續
    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一文中,科學家發現「一妻多夫」更有利於種群的延續,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手段,更好的保護瀕臨滅絕的生物,調整種群的雌雄比例。「一妻多夫」還是「一夫多妻」?想要讓種群能夠延續下去,就簡單的就是繁衍出更多的後代。
  • 動物只交配?人類要感情?不,看看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一夫一妻制
    人類社會的主流婚配形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制,還有哪些動物也遵守一夫一妻制,又為什麼會選擇一夫一妻呢?有本書叫《瘋狂人類進化史》,給我們詳細解答了這個問題。首先作者列舉了自然界裡制約婚姻制度的四個社會經濟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撫養後代的難度。
  • 一夫一妻是反達爾文行為?科學家稱一夫多妻才是動物界的生存之道
    人類自詡高級動物,在近代完成了一夫一妻制的革新。然而,在動物界中,婚配的形式卻是多種多樣,一夫多妻制更是非常普遍。為什麼大多數的動物不會選擇忠貞,走上「一夫多妻」這種與人類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呢?動物們多藐視「一夫一妻制」提到「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很多人可能會說天鵝、鴛鴦等。然而早有動物學家們揭穿了它們的偽裝,這些出了名的一夫一妻動物,大多都是「偽君子」。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Geoff MacFarlane說,無論是以單配偶制為主的鳥類,如環嘴鷗和加利福尼亞鷗,還是多配偶制的鳥類,如流蘇鷸,都觀察到有同性戀行為。然而,這些鳥類中是單方還是雙方都表現同性戀行為,以及同性戀行為的表達方式和發生的頻率在不同種類間都很不同。很多歐科鳥類發生雌雌配對結合,例如銀鷗,還有黑背信天翁。在特定的地點裡,多達31%的成對黑背信天翁是雌雌結合。
  • 古代婚姻的發展歷程:從血緣到一夫一妻,推動人類進步的因素
    血緣婚狀態下的婚姻只能在同輩之間進行,排斥父母和子女間的婚配。由這樣的婚姻關係結合成的社會組織稱為「血緣家庭」。血緣婚和血緣家庭的出現是人類婚姻形態的一大進步。族外婚族外婚是原始社會的婚姻形態。隨著定居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產生的不良後果,逐漸對婚姻從習慣上進行了限制,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間的通婚,而實行某一氏族的男子結婚組同另一氏族的女子結婚組互相通婚,這種婚姻關係就叫做族外婚,族外婚有助於人類的發育繁衍,也加強了通婚氏族之間的聯繫。
  • 動物不同的交配製度,取決於3個因素
    動物的交配製度可分為: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交配製度,這並不是簡單的隨機組合,而是動物兩性衝突形成的平衡的結果。動物的兩性衝突,簡單來說,雄性動物和10隻雌性交配就能獲得10窩的後代;而雌性動物即使和10000隻雄性交配,也只能獲得一窩後代。於是,雄性就更喜歡追求三妻四妾、風花雪月的生活;而雌性更喜歡追求優秀、專一的雄性。
  • 揭秘全球7大最不可思議地方 一妻多夫
    看了下面的7大地方,各位未解之謎讀者肯定和小編一樣驚奇!
  • 「一夫一妻」還是「一夫多妻」好?新研究:前者可能導致動物滅絕
    每一次滅絕的因素都不同,有氣候改變,有傳染病,有可能是火山活動,有可能是隕石撞擊,又或者是超新星爆炸等等。而我們地球的生命是持續的進化,當然在進化的過程中呢,我們會遇到很多危機。地球的危機就是因為生物的滅絕,因為地球的生態系統被破壞了。
  • 原始部落女野人「開放」習俗,女人能一妻多夫,男人沒有固定妻子
    原始部落女野人「開放」習俗,女人能一妻多夫,男人沒有固定妻子當今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人類的發展儼然成了最受矚目的,但與此同時你還記得我們最原始的部落嗎?你想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原始人的「開放」習俗嗎?
  • 「一夫一妻」的動物,如果一方死了,它們能經受住交配的誘惑嗎?
    對於人類來說,一夫一妻是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但也有少數國家也允許一夫多妻,但卻很少見到一妻多夫這種現象,即使有也是極其罕見的個案,但在動物界,既沒有法律也沒有道德的約束下,那些「一夫一妻」的動物,如果一方死了,另一方會怎麼樣呢?
  • 「出軌」是進化的必然結果?為了物種延續,動物體內都有出軌基因
    然而在動物界中,雖然大部分都在遵守「一夫一妻制」準則,但有些雄性動物,就像古代歷朝歷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在許多動物中,雄性動物會在某個階段遵守「一夫一妻制」,但大多數情況下,為了繁衍更多的後代,雄性動物也會選擇「出軌」。
  • 安徽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在世界八大奇蹟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至今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就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了,它的奇異之處,早已超出了地球上人們的想像力,對於人類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其實在安徽省境內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從它被發現之後就成為了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 人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的?
    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都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天生是一夫一妻制的嗎?」雖然人類的一夫一妻制進化,遵循了一定的軌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是一夫一妻制。如果你看看其他任何物種,你會發現一夫一妻制在動物中很少發生,這使得它在人類中的出現,更加怪異。甚至人類何時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問題,也有點令人費解。
  • 多配偶婚姻不是重罪視同違章停車,美州立法會引發婚姻革命嗎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與停車違章、開車超速一樣,僅僅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非重罪。一夫一妻的婚姻消亡之後,最先發展起來的將是賦予新內涵的「對偶婚」,最終將發展到賦予新內涵的「群婚」。如果說,原始的群婚或對偶婚,是基於一動物本能的結合;那麼未來的這種「對偶婚」,直至「群婚」,將是基於人類的意識的結合。也就是說,人們將在婚姻模式上出現「返祖」,先是擁有兩個以上比較固定關係的伴侶,進而發展到擁有不確定數目的、關係不固定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