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政鵬
編輯|萬曉茜
1951年2月,魏巍結束了在朝鮮戰場前沿陣地3個月的採訪回到國內。3個月的時間裡,他親眼看見過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耳感受過敵人巨炮的轟鳴,他踏足過被炮彈深翻的陣地,他手握過被鮮血浸透的泥土。前線這3個月,令他終生難忘。
回國後,前方將士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魏巍,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志願軍戰士們是怎樣的英勇,是怎樣的頑強。在這種情緒激蕩下,他寫出了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發表,引發了廣大人民心中的強烈共鳴。
70年時光荏苒。2020年10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也正是為了傳承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國電影人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集中推出了《金剛川》《最可愛的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英雄連》等多部類型不同風格各異的影片。
其中《最可愛的人》是一部現實題材、戰爭類型的動畫電影,在內容上部分選取自當年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通過五個篇章故事的演繹,深度還原了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王海大隊」、張桃芳等五位英雄的真實事跡。
據該片總導演李劍平介紹,影片展現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是千千萬萬志願軍戰士、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的代表。五個人物相互關聯,五個故事相互影響,展現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希望通過動畫電影的形式,告訴當下的年輕人,70年前的年輕人是怎樣為國戰鬥的。
李劍平
「動畫作品是青少年觀眾和兒童觀眾接受度較高的作品類型,但近些年來,展現志願軍戰士和英雄的動畫電影作品幾乎沒有,我們意識到了這種缺失,正恰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因此我們響應號召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製作這麼一部動畫電影。向觀眾介紹歷史上保家衛國的戰士,介紹我們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愛戴的英雄。同時希望青少年觀眾通過影片了解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是理所當然的,有無數年輕的英雄兒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談觀眾:
希望青少年觀眾通過影片更加深刻地了解,
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中國電影報》:請您分享一下關於電影《最可愛的人》的創作背景。為什麼會想到以動畫的形式來呈現?較真人電影有什麼優勢?
► 李劍平:一方面是為了配合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有了這樣一個計劃,計劃中包含了幾個不同類型的電影,其中動畫片在面對青少年觀眾和兒童觀眾等受眾的時候,會是針對性比較強的電影類型,不能缺失。所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響應整個的計劃,我們想到做一部展現抗美援朝精神的動畫片。
另一方面,這些年關於抗美援朝中的戰士和英雄,我們在作品中展現的相對較少,故事片還好,電視劇也都有,但是像這樣的動畫幾乎就沒有。而動畫作品是青少年兒童最喜歡看的類型,這項缺失確實就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應該去解決這事兒,有這個機會我們就肯定願意做了。
我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發現,其實大部分的製作人、創作者都很年輕,大家做得都很有熱情,進行這麼一種題材創作,我們所有參與的人也很受鼓舞,在創作的過程中又重新去看這些先烈們當年的事跡,覺得特別偉大,像我們看到這些英雄,有21歲的、26歲的、最大年齡也不過才28歲,真的是在最好的年華,為了新中國、為了幸福生活去戰鬥。
►《中國電影報》:創作團隊在製作過程中為新時代的年輕觀眾做了哪些努力?
► 李勝:首先是我們的場景要強調畫面的美感,包括在我們的堅持下,希望片中人物在服裝、帽子以及那種毛髮的質感,包括鬍鬚的質感都儘量真實,讓大家看了可信。
還有就是我們在配音的環節上使用了很多年輕的明星、知名的演員,電影學院也積極參與,表演學院的一、二年級的年輕人踴躍參加。而且這些年輕演員本身對電影也特別喜歡,覺得在這裡能為英雄配音激動,都很願意來參加,他們能帶動觀眾走進影院,幫助觀眾了解、喜歡動畫片中的角色,這個過程其實對年輕演員的成長也特別好。
►《中國電影報》:您最希望觀眾看完影片有哪些感受跟收穫?
► 李勝:首先,我覺得片名就已經很清楚了,就是想告訴觀眾,保家衛國的戰士們是我們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愛戴的英雄。還有就是
讓青少年觀眾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而是因為我們無數年輕的英雄兒女,付出生命代價換來的。
希望影片能通過對英雄事跡的展現激勵廣大觀眾,把自己的個人命運、個人選擇和國家、民族、集體的幸福結合在一起。
談創作:
要體現出浪漫化的色彩,
但又不能讓大家忘了戰爭的殘酷性
►《中國電影報》:歷史是相對理性與枯燥的,動畫的表現形式相對於真人電影來說會更生動熱血,您在創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怎麼在兩者之間做平衡的?
► 李劍平:因為動畫片的題材有很多種,神話、童話、幽默、科幻、魔幻等等,真正展現現實的比較少,因為大家都覺得動畫是一個很容易突破現實的題材,但我覺得我們這個題材是個現實題材。我們的動畫表現得很現實。
現在動畫手段的表現力很強,也有很多作品在展示現實方面表現很好。但是我們中國的動畫在這方面表現相對較少,甚至大家都不敢去觸碰,因為難,因為在跟現實的對比中大家容易看出問題。比如我們的故事取材自歷史人物,有真實的歷史支撐,所以我們在造型風格上需要貼近現實不能過於誇張,因此我們基本上還是比較寫實。
只在他們的生活細節裡頭增加趣味性,增加反差。通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戰鬥英雄身份的反差,體現出浪漫化的色彩。但又不能讓大家忘了戰爭的殘酷性, 像黃繼光,他的反差,平常的行為,大家看到他的可愛,然後他犧牲的時候大家更捨不得,而不是說一味的就是英雄。
►《中國電影報》:片頭跟片尾的手繪漫畫和正片有比較大的不同,當時是怎麼考慮的,有什麼特殊用意?
► 李劍平:在每個故事的開頭交代歷史背景是很難的,我們希望有一個整體的交代。就需要用一組漫畫來介紹歷史背景,入朝作戰整體的一個面貌,在大的形勢下為了保衛祖國無數英雄兒女踴躍去當志願者,這個是點主題的,選出這幾個英雄就是代表前面這些千千萬萬的英雄。這組漫畫比較嚴謹嚴肅,顏色上也比較深沉。
片尾漫畫特意找了跟他風格不一樣的、比較輕鬆的,表現我們是一種很幸福的生活,所以它的色彩也比較鮮豔,比片頭更浪漫一些,畫風也更輕鬆一些。
在內容上選了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對當下幸福生活的羅列已經全面了,我們既然片名用《最可愛的人》,還是希望跟原文是有些聯繫,所以也通過聯繫取得授權,漫畫基本上是對文字畫面的表現。
當然這裡頭沒有限定年代感,其實剛開始也想著要不要做今天的高鐵,但是沒有刻意的表現,有一個是上海江邊高樓大廈是有今天的影子,包括學校紅領巾,主要是想表現平淡的生活場景裡,而不是說展示發達的物質社會。
談英雄:
看了影片觀眾就會明白,
那個時候,誰都有可能是黃繼光
►《中國電影報》:您是基於什麼原因最終選擇了講述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王海大隊」、張桃芳這些戰士們的故事?
► 李劍平:一個80分鐘完整故事的製作周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任務時間比較緊,而且你不能把這些所有英雄都放在一個大的故事裡頭。所以通過討論,大家決定從最著名的英雄中去選。
在之前的紀念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裡頭提到了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等幾個英雄,這些英雄的形象在課本裡頭大家也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就定下這三個人物。
然後考慮時長等因素,最後確定一共展現5個人物,再考慮到不能片中展現的都是犧牲的英雄,或者說都是上甘嶺戰役,並且結合青少年的興趣點,所以我們定下了一個關於空戰的「王海大隊」。
還有為了類型的區別,所以選擇了很著名的狙擊手的故事。影片中前三個英雄是犧牲了,後兩位英雄現實中也是一直生活到戰後,包括電影在策劃時王海英雄都還在世。
►《中國電影報》:五個篇章故事是否有內在聯繫?
► 李劍平:首先,考慮到影片的情緒發展,片中五個篇章的故事是一個越來越激昂的過程。前三個故事戰鬥慘烈,到了邱少雲的潛伏,是一個很悲壯的氛圍,包括黃繼光很英勇的去堵槍眼。到了第三個「王海大隊」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處於一種相對戰鬥的狀態,不是說我們只是被別人打,而是我們也要英勇反擊擊落敵機,打出中國空軍的威風。到了張桃芳就已經更成了我們的主動性了,我們英雄一個人幹掉了200多個敵人,到了最後一槍槍狙擊的時候,實際上大家已經很興奮了,最振奮是我們把他們王牌狙擊手都能幹掉。
其次,五個英雄有一個時間順序,更是有一個傳承的過程,互相激勵互相學習。比如楊根思在第一仗犧牲了,他的事跡影響了邱少雲,又影響了黃繼光,因為黃繼光是看到楊根思在人民日報的報導,很受激勵。
在黃繼光的故事裡也提到,他跟首長說話的時候就說我要去上戰場,首長說你作為通訊兵也是戰爭的一部分,如果你都去打仗,誰來傳令咱們指揮戰鬥,在這時候黃繼光就看到報紙上的宣傳,鏡頭交代了。然後首長也跟他說你在志願軍哪個崗位都能成為英雄,不是說非得去拿槍殺敵。但是他最後還是拿槍殺敵,這個戰鬥崗並不意味著說他本身是幹這個通訊兵,他遇到情況他就是要上前的。所以其實這就是互相影響的過程,展現了志願軍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整體的,不是個人的。
►《中國電影報》:這些英雄其實在我們課本上都有體現,您怎麼看待「我們為什麼要看課本上有的故事」這種問題?
► 李劍平:首先是課本的展現並不全面,只講到邱少雲和黃繼光,另外我們還關注了很多從戰場上歸來的英雄,比如今年8月份剛剛去世的王海,有很多人其實不太了解的張桃芳等等。因為他們也一直比較低調,大家並不了解,包括楊根思的名字,大家對他的了解實際也沒那麼清楚,所以通過這部影片可以讓觀眾重新再回顧一下。
此外,相對於課本上的講述,影像的方式更有說服力,比如看過影片後觀眾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黃繼光為什麼會捨身堵槍眼,看了影片觀眾就明白他的前因後果,看到戰友一片片倒下,他肯定會有那個決心,那個時候,誰都有可能是黃繼光。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