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造出黑洞吸積盤微小物質
2020-11-03 05:14:35 來源:科技日報由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MEPhI)、日本大阪大學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雷射實驗室條件下創建出黑洞吸積盤的微小物質,並對其進行研究。
-
他們在量子實驗室造出了人工黑洞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許軍)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亮相,讓人們見識了黑洞的長相。而這也引起了人們更大的好奇心:黑洞真的什麼都吞,只進不出嗎?未來,人們是否可以像「都敏俊」教授一樣在時空中穿梭?由於技術的限制,人類目前仍然無法到達黑洞附近,直接觀測黑洞邊緣的粒子行為。那麼,能否在實驗室中模擬黑洞邊緣呢?
-
黑洞怎麼吸積物質?它有個吸積盤
黑洞吸積盤(來源: NASA)黑洞是一種時空區域事實上,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撞進太陽一樣,黑洞周圍的物質只要有一定的角動量,一時半會就不會掉進黑洞,而是繞著黑洞轉。下圖是一張描述比較詳細的黑洞吸積、噴流、輻射的示意圖:黑洞周圍各種物質組分我們可以看到,黑洞周圍除了有一團盤狀流體外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黑洞吸積盤邊緣的小小原子,解決了大問題
9 月 5 日,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新發現:他們在類星體中心黑洞的吸積盤邊緣發現了一些氫氦氣體原子。它們紅移的吸收光譜顯示,這些質量數十倍於太陽的「冷」氣體正以相當於自由落體的速度墜入吸積盤。這些小小原子的發現,為錨定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提供了確鑿的觀測證據。
-
黑洞吸積盤的形狀應該是如何的?
這個黑洞天體系統的彗星天體,甚至偶爾捕獲的星際塵埃或什麼東西,如果有幸被中心的黑洞吸收,如果不與黑洞周圍高速環繞的物質相碰撞,這些物質會悄無聲息地被黑洞吸收。如果發生碰撞,就是高速碰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大量的碰撞事件,在黑洞周圍會形成眾多的耀眼光芒區域,也就是形成明亮的黑洞吸積盤。
-
為什麼巨星周圍的吸積盤沒有黑洞周圍的吸積盤那麼熱?
吸積盤內部的物質應為盤內部的摩擦而變熱。對於你的問題,最基本的答案就是你離一個大塊物體越近,產生的熱量越多,吸積盤變得越熱。因為你可以到達離黑洞(或者其他緻密天體,比如中子星)比離巨星更近的位置,緻密天體周圍的吸積盤更熱。
-
法科學家稱:銀心黑洞正甦醒過來,物質吞噬量是之前3倍!
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太陽質量400萬倍的黑洞,一直以來都比較平靜,但最近法國和比利時的一個科研團隊發現,從2014年8月以來,距離地球2.6萬光年以外的銀心黑洞Sgr A*黑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甦醒過來,吞噬物質量比過去增長3倍以上!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法科學家稱:銀心黑洞正在甦醒,開始以此前3倍速度吞噬物質!
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太陽質量400萬倍的黑洞,一直以來都比較平靜,但最近法國和比利時的一個科研團隊發現,從2014年8月以來,距離地球2.6萬光年以外的銀心黑洞Sgr A*黑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甦醒過來,吞噬物質量比過去增長3倍以上!
-
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速度的剋星:吸積盤
在宇宙形成早期,約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如此巨大的黑洞就已經出現。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 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accretiondisks)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
-
物理學家在微小的原始黑洞中尋找暗物質
2014年11月23日晚,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山(Mauna Kea)上的一臺強大的望遠鏡試圖發現一個黑洞在太空中飛行的神秘運動。在望遠鏡觀測到宇宙的七個小時裡,它可能捕捉到一顆,因為一個大約地球大小的結構使我們最近的銀河系鄰居仙女座的一顆恆星黯然失色,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
-
揭秘超大質量黑洞快速形成:無吸積盤限制
超大質量黑洞大都出現在星系的中心位置,其質量是太陽的幾百萬倍至幾十億倍。在宇宙形成早期,約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如此巨大的黑洞就已經出現。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
-
首個被拍照的黑洞又被拍出視頻了,巨大吸積盤運行狀態一覽無遺
這個黑洞的周圍正吸附著大量的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了這個黑洞的龐大的吸積盤,規模比我們的太陽系還大很多倍,這些物質被黑洞的強大引力撕碎,相互間互相碰撞,於是產生了極高的溫度,發出明亮的光輝,所以才能被地球上的望遠鏡觀察到。
-
與吸積盤如何相互作用?黑洞40年未解之謎清晰揭秘
由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聯合進行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黑洞模擬,解開了困擾全球天文學家40年的「巴丁-佩特森效應」謎題。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黑洞是個「鍊金大師」,現今80%重元素來自黑洞吸積盤
黑洞是個「鍊金大師」 科學家們一直對宇宙中的金等重元素的來源感到疑惑。氫、氦、鋰等輕元素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碳、氧、鐵等較重元素則來自恆星內部,但像金、鈾這樣的重元素的起源卻一直撲朔迷離。
-
【前沿100秒】與吸積盤如何作用? 黑洞40年未解之謎得以清晰揭秘
據報導,由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聯合進行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黑洞模擬,解開了困擾全球天文學家
-
理論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竟然被發現,這個黑洞竟然存在著吸積盤
我們知道發現超大質量很多是一個最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超大質量黑洞周邊的一系列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能夠讓科學家認識到很多的宇宙奧秘,所以科學家現在會利用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來實現對於黑洞的直接觀測,從而科學家能夠找到很多的黑洞秘密,近期幾年大量的研究給黑洞科學帶來新的研究途徑。
-
為了給黑洞拍出第一張照片,天文學家造出了地球大小的望遠鏡
直到去年年初,美國LIGO宣布,人類直接探測到了兩個黑洞合併後產生的引力波。科學家們通過科學計算早都預測到了黑洞的存在。超大質量黑洞稱佔據了大多數星系的核心,它們甚至可以比太陽大數百萬到數十億倍。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天文學家們認為,幾乎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們與自己的星系有著親密的關係,甚至可以決定恆星的生死。
-
終於發現了銀河系黑洞周圍的吸積盤
一些超大質量的黑洞通過尖叫的繞行氣體熱盤宣布它們的存在。但是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卻害羞而嫻靜。現在,天文學家們終於發現了黑洞微弱發光的吸積物質的吸積盤,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它,但從未見過。6月6日的大自然。《科學新聞》最新文章的標題和摘要(星期二和星期四)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名為射手座A *,是一個擁有400萬太陽質量的龐然大物。但是,儘管有些黑洞吞噬了周圍的氣體和灰塵,但Sgr A *卻很挑剔。